1.新奥尔良飓风为什么会影响美国油价

2.美国油气政策发展历史

3.储量增长阶段

4.库欣原油库存和全美原油库存的区别

5.现货原油投资API是什么意思?

6.API对现货原油有什么影响

7.原油暴跌进熊市

8.美国次贷危机简史?请看问题说明

新奥尔良飓风为什么会影响美国油价

全美油价飙涨时间_美国油价大涨

因为飓风吹袭了墨西哥湾,不仅是美国甚至是世界的主要原油供应地区.

连日来,肆虐加勒比海地区的“古斯塔夫”飓风将于当地时间9月1日在美国墨西哥湾沿岸登陆。墨西哥湾沿岸各州已经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疏散居民备战飓风的袭击。在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正在举行“卡特里娜”飓风三周年纪念活动之际,“古斯塔夫”的临近不仅将给美国墨西哥湾的石油主产区带来经济损失,还将给共和党总统准候选人麦凯恩以及即将召开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带来巨大挑战。

“古斯塔夫”飓风在加勒比海地区造成了81人死亡和重大财产损失之后,又于当地时间8月30日侵袭了古巴,级别增强为“极端危险的”的四级风暴,最大风速达到每小时240公里。美国国家飓风中心8月31日发布信息指出,“古斯塔夫”已经逐渐减弱为三级飓风,但风力有继续增强的趋势,预计将于9月1日或2日从墨西哥湾沿岸的密西西比州西部和得克萨斯州东部之间地带登陆。  “古斯塔夫”飓风来临之时,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正在举行“卡特里娜”飓风灾难三周年纪念活动。2005年8月29日,新奥尔良地区遭受“卡特里娜”飓风袭击,造成约1600人死亡,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难之一。现在面临“古斯塔夫”飓风的布什政府和墨西哥湾沿岸各州高度警戒。白宫发言人斯坦泽尔说,美国总统布什8月30日召集了墨西哥湾沿岸各州州长商量对策。国土安全部部长切尔托夫31日赶到新奥尔良视察,并说美国政府用了三年时间制定了一套前所未有的计划,现在的情况与2005年相比已大为不同。美国联邦政府官员称,大量救灾物资正在运往湾内地区。美国红十字会也在清点物资,分派车辆,准备向这些地区运送帐篷、毯子以及卫生设施。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得克萨斯州已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并派出国民警卫队员戒备。新奥尔良和附近的沿海城市大约有100万人正在撤离。  墨西哥湾地区盛产石油,其产量约占美国石油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天然气产量的15%,并拥有全美40%的炼油厂。三年前的“卡特里娜”飓风让该地区109座采油平台和5座井架被毁,原油日产量因此下降160万桶。受其影响,原油期货价格震荡走高。最新分析报告指出,“古斯塔夫”飓风有可能导致该地区原油日产量减少120万桶,40%到50%的天然气日产量也有可能受到破坏。受此影响,纽约市场油价在一段时间的大幅回落之后于上周末再次冲高。  舆论也注意到,“古斯塔夫”飓风已给共和党总统准候选人麦凯恩的选情和将于9月1日在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召开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带来重大影响。白宫发言人佩里诺8月31日表示,布什和副总统切尼将不参加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而是前往墨西哥湾地区督战。原定9月1日晚布什在大会发表的演讲将改为从沿岸地区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麦凯恩也改变了计划,飞到密西西比州了解备战飓风的情况,并表达了对沿岸居民的关心。  舆论认为,三年前的“卡特里娜”飓风因布什政府的处理失当由一场自然灾害演变成了一场政治风暴。分析人士指出,如果现在布什政府和麦凯恩指挥得当,救助及时,将有望扭转三年前的形象,为共和党选情赢得加分。如果处理不好,共和党阵营不仅将失去大批选民,还会给民主党的攻击提供。鉴于目前和麦凯恩的实力难分伯仲,布什政府和麦凯恩如何应对“古斯塔夫”飓风也许会成为一个决定因素。

美国油气政策发展历史

美国联邦政府的石油政策主要体现在制定能源战略、确立竞争规则和维持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三个方面,为石油产业提供了经济、技术和制度框架,从而使私营企业能够有效地满足国家目前和将来对石油资源、能源安全、市场公平竞争,以及保持清洁和安全的环境的需要[40]。此外,联邦政府还根据不同的税收政策对石油工业经营中的经济利益进行调节。

20世纪20年代末期,随着石油供应量越来越多地超过需求量,产生了大量的石油过剩;接着又遇上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经济衰退,石油市场遭到了空前的灾难。几个月之内,原油价格从每桶1美圆跌到10美分以下,美国石油工业的发展逐渐陷于困境。美国政府为了摆脱困境,对石油生产作了规定性的限制。在东得克萨斯油田发现前,俄克拉何马州就已经实行了配产的做法,得克萨斯州在1931年也效法这种做法。所谓配产实际上就是要求每个石油生产公司压低产量,以达到供求平衡[41]。

最初,石油公司反对这种配产的实施,但由于当时原油价格一再下跌,石油公司均蒙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到1934年,大多数的州和石油公司都采纳了这种政策,油价逐步稳定,同时也使政府对石油工业的控制和管理得到了参与和加强。国会还通过了石油法案,各州也相应制定了产量变化的允许范围,禁止任何超额生产的原油运出美国。其后,当进口原油开始对美国石油工业形成威胁,危及美国石油限产政策的实施时,美国政府又宣布了进口管制[42]。

由于跨国公司一直控制着石油的定价权和原油生产控制权,因此当1973年“阿以战争”爆发时,跨国石油公司与石油输出国组织之间的问题日趋政治化。阿拉伯产油国对美国实行了石油禁运,同时石油输出国组织利用这个机会,将油价从每桶2~3美圆提高到1974年初的13美圆,矿区使用费从产量的1/8提高到1/6,所得税提高到65%。石油输出国采取的行动给美国等市场经济国家带来了能源危机,1973~1974年,美国特别严峻地感受到了石油输出国组织石油禁运的影响。因为当时美国所需石油的35%来自进口,美国政府对国内石油生产实行了价格管制,实行了“老油”(1971年1月1日以前开发的油田所产原油)低价和“新油”(1971年1月1日起开发的油田所产原油)高价政策,但仍无法避免由于油价的突然上涨而引起的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结束了战后长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的下降趋势直到1975年才逐步扭转过来[43~46]。

由于石油危机给美国带来的严重威胁,鉴于石油在美国能源中占据的重要地位,联邦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关于石油的计划和激励政策[40,47~50]:

(1)重视石油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合理价格下,确保国内石油的安全供应。积极推进企业、大学和地方政府的合作研究,美国石油界每年的研究开发和技术改进投入都达到数亿美圆,这些资金几乎全部来自公司自身,而不是联邦政府。

(2)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体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197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能源政策与节能法》,授权能源部建设和管理战略石油储备系统,并明确了战略石油储备的目标、管理和运作机制。美国石油储备体系分为政府战略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政府战略石油储备的目的是防止石油禁运和石油供应中断,平时不轻易动用,当商业石油供应一旦发生中断,在美国总统下令的15天之内,应急储备油才能被迅速运至石油提炼厂。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的运行机制可以概括为:①政府所有和决策;②市场化运作。从建设储库、采购石油到日常运行管理费用均由联邦财政支付。联邦财政设有专门的石油储备基金预算和账户,基金的数量由国会批准。

为了避免对市场价格的冲击,战略石油的采购和投放基本上采取市场招标机制。通常选择价格低迷时采购,既要避免引起市场价格波动,又要防止造成石油储备资金损失。战略石油储备的投放也采取招标机制,政府向石油公司招标,再由石油公司按市场价格销售,回收资金交财政部的石油储备基金专门账户,用来补充石油储备;企业商业储备远远超过政府储备。2004年,全美的石油储备相当于150天进口量,其中政府储备为53天进口量,仅占1/3,其余是企业储备。美国的企业石油储备完全是市场行为,既没有法律规定企业储备石油的义务,政府也不干预企业的储备和投放活动,企业根据市场供求和实力自主决定石油储备量和投放时机。

(3)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研究开发等活动,引导企业实现国家能源目标。通过政策实践,近年来联邦和州的税收政策被认为能够较为有效地激励私人部门实现能源政策目标,如研究开发和投资税减免,减收矿区使用费等。但总的来看,由于各州之间油气运营和经济情况差别很大,多数税收鼓励政策是由州政府实施。

(4)政府机构分工合作,通过补贴、技术援助和融资手段支持国内能源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获取和利用国际资源。能源部、贸易开发署和美国进出口银行是支持能源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三大主要机构。能源部矿物能源办公室下的矿物能源国际计划和石油天然气进出口办公室承担支持美国油气产业界开发新的商业机会和技术的职责;美国贸易开发署通过资助可行性研究、专业培训、商业研讨会和其他技术援助,帮助国内油气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参与能源项目的竞争。作为政府机构的补充,美国进出口银行对美国公司的海外销售活动提供融资支持;进出口银行也提供信用担保,以保护美国出口商免受因国外政治或商业原因导致的拒付风险。

美国自1979年6月1日起放宽价格管制,针对石油生产经营者在高油价时期所获得的超额利润,于1980年2月2日起对国内生产的原油征收“意外利润税”(即暴利税);1981年,美国政府终止了对原油的价格管制。到年,与在价格管制时的原油进口高峰相比,进口量下降了约50%。美国原油进口量的下降和全球新的原油供应国的出现,导致世界原油价格开始下降。在1985年11月至1986年2月之间,世界原油价格从每桶32美圆跌到每桶10美圆。

1990年的海湾战争时期,前总统布什提出了新能源战略,以缓解油价上升对经济的冲击。虽然近些年来美国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的转变,高技术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但美国仍视能源为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1999年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主张提高能源效用、寻找替代能源、确保国外石油来源,更强调保持重要产油区的稳定和安全,以确保拥有得到资源的机会。

2001年,美国的《国家能源政策》报告指出了解决“能源危机”的战略措施,其中对开发油气资源的国内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点[51~53]:

(1)加强国内油气资源开发力度,增加国内产量。根据美国目前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开发现状,阿拉斯加石油蕴藏区成为布什政府增加国内油气供应的首要地区,除北坡油田外,阿拉斯加还有三个可供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的地区,即阿拉斯加国家石油储备区、北极边远大陆架和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联邦政府把开发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作为增加美国国内油气产量的重点。除阿拉斯加外,还要加强对美国西部油气资源的开发。联邦政府在大陆48个州拥有31%的土地(多位于美国西部)和全部大陆架。目前,这些地区提供的能源占全国能源总产量的30%。这些地区有待开发的地下原油储量约5.6亿吨,天然气储量4.68万亿立方米。但这些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勘探开发成本高,必须采取现代化高科技手段,才能开采出来。另一方面,还要加快对石油、天然气开发过程中新技术的运用,提高老油气田的开采效率,降低开采成本,尽力提高老油气田的产出水平。

(2)改善石油与天然气输送设施,修建新的输送管道。美国的油气输送管道总长度超过320万千米,是美国油气产品的主要输送工具,担负着美国国内油气产品66%的输送任务。但由于使用时间较长,这些管道已出现了严重的老化现象,大大降低了输送效率,既加大了能源短缺程度,又增加了污染环境的可能性。因此,联邦政府要求负责油气输送管道安全的运输部必须进一步加大对管道设计、修建、维修以及紧急事故处理的监控力度。对跨阿拉斯加输送管道,联邦政府尤为重视,因为这条管道自从开通以来一直担负着美国国内石油产品近20%的输送量,而且输送效率极高,在其整个营运历史上损耗只占其输送总量的0.00014%。

(3)修缮、扩大炼油设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炼油设施效率不断降低,而且对环境污染的程度越来越严重,这既制约了炼油业满足美国经济对相关石油产品需求的能力,又遭到环保人士愈发激烈的反对。因此,联邦政府决定在改善原有设施的基础上,鼓励新的炼油设施的修建,争取同时满足经济与环保双方面的需要。

(4)增加国家战略石油储备。战略石油储备是美国联邦政府在石油供应出现紧急情况时对石油市场进行干预的主要工具。政府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完全没有跟上石油进口的步伐,1992年储备量能维持83天的进口量,而2001年只保持54天的水平。因此,政府决定增加战略石油储备量,其意义不但在于维护美国石油安全,更在于石油还是国防燃料储备。

储量增长阶段

从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原油储量增长的历史来看,根据20世纪以来原油年度资源探明率、原油储量增长速度、新增可采储量的平均水平、勘探工作量,以及各时期的理论与技术条件和政策,可以将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原油储量增长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1900~1919年的起步阶段;1920~1945年的快速增长阶段;1946~1970年的稳定增长阶段;1971~2004年的递减阶段(图3.33)。

图3.33 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储量增长阶段划分

3.3.2.1 起步阶段(1900~1919)

20世纪初的这段时间内,美国开始从“煤油时代”进入“汽油时代”,内燃机的兴起推动着人们对石油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之后,对石油的需求更加旺盛。这都推动了石油公司开始寻找更多的原油,促进了勘探工作的发展。

1900~1919年期间,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平均每年新增可采储量0.56亿吨。原油新增可采储量以平均每年4.71%的速度递增,但是绝对增长量并不大,从1900年的0.63亿吨增至1919年的1.20亿吨。

从资源探明率指标来看,年度资源探明率从0.19%增至0.36%,平均年度资源探明率为0.17%。到1919年,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的累计资源探明率为4.42%。

从勘探工作量来看,本阶段是美国石油工业的起步阶段,探井密度不大,到1919年,探井密度约为3.34口井/万平方千米。在本阶段内,美国本土48州陆续发现了一系列的大油田,这些油田主要集中于加利福尼亚州、俄亥俄州和俄克拉何马州。根据EIA的统计结果,到2004年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剩余原油储量最大的100个油田中有10个油田是在本阶段发现的[28]。

在理论与技术上,本阶段内主要以地面地质工作为主,背斜理论是当时主要的地质理论。随着勘探实践经验的积累,石油地质学开始成为地质学中的一个分支。

从美国的国家能源政策来看,政府认识到石油资源的重要性,实施了《无形钻井开发费用扣减》的政策以促进勘探再投资。

3.3.2.2 快速增长阶段(1920~1945)

1920~1945年期间,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原油每年平均新增可采储量2.13亿吨。新增可采储量从1920年的1.29亿吨增至1945年的2.85亿吨,新增可采储量增长速度达到4.84%。1929~1935年,美国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在1931~1933年期间最为严重,油价甚至一度低于1美圆。在1928~1930年连续发现了俄克拉何马城油田和东得克萨斯两个巨型油田的情况下,1932年的新增可采储量仅为0.12亿吨,这表明受经济与市场环境的影响,当时的勘探活动急剧减少。若不计入1931~1933这3年的新增可采储量数据,本阶段的年均新增可采储量将达2.35亿吨。

本阶段内的年度资源探明率从0.39%跳跃式增长至0.85%,其中1929、1937 和1938年的年度资源探明率都超过1.20%。本阶段的平均年度资源探明率为0.%。若排除受经济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1931~1933年的数据,本阶段的平均年度资源探明率为0.71%。到1945年,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的累计原油资源探明率已达到21.40%。本阶段内的新增可采储量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勘探工作量的快速增长。本土48州的勘探井密度从1920年的3.79口井/万平方千米增至1945年的70口井/万平方千米。

从勘探理论与技术水平来看,现代石油地质学的概念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已经基本形成,圈闭找油理论成为主要理论,并明确了有关石油的生成、运移、聚集等基本概念。本阶段的勘探技术方法以地球物理方法为主。1923年美国开始出现试验纽秤和折射地震仪,并在墨西哥湾地区应用获得成功。从1925年起,这些勘探方法在美国石油勘探中得到迅速推广。30年代以后,地震反射法被成功应用在俄克拉何马州、墨西哥湾、得克萨斯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等地。40年代开始,地震技术继续改进,提高了复杂地区和深层的勘探能力。

本阶段内,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新发现油田个数也显著增加。在本阶段的26年间,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共发现了27个剩余探明储量到2004年仍位于全美前100位的大油田。

美国政府为促进石油工业的发展,从1924年起实行《耗减百分比津贴》政策。这一优惠措施曾为美国石油工业维持了大量的勘探风险资金。1935年的《科那里豪特石油法案》有效防止了各产油州以低于规定价格销售超过配额的石油,也制止了油田开发混乱的局面,保护了油田,并稳定了美国国内油价。

3.3.2.3 稳定增长阶段(1946~1970)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1946~1970年期间,美国经济快速增长,继续带动着石油工业的发展,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在这25年间新增可采储量保持高位稳定增长的趋势。1946年的新增可采储量为3.63亿吨,1970年为4.19亿吨,其中1951年新增可采储量达到峰值,为6.02亿吨。本阶段年均新增可采储量3.88亿吨,新增可采储量的年均增长率为0.%。

从资源探明率来看,本阶段各年度的资源探明率大多稳定地保持在1%以上的水平,平均年度资源探明率为1.16%。正是由于新增可采储量保持着高位稳定增长,累计资源探明率在此期间也大幅度提高,从1946年的22.1%增至1970年的50.79%。本阶段的勘探工作量增长迅速,探井密度从1946年的79口井/万平方千米增至1970年的456口井/万平方千米。探井密度的迅速增长是新增可采储量高位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在这段时间内新发现的油田中有16个油田的剩余探明储量到2004年仍位于全美前100位。

在本阶段内,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理论上,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槽台说、生物地层学、海相生油理论;60年代诞生了革命性的板块构造和年代地层学。技术上,60年代初地震技术的数字化增加了地下覆盖的密度,提高了地震勘探精度。这些都为新增可采储量稳定在较高水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从国家能源政策来看,美国在本阶段仍然继续实行积极的石油政策,美国国内油价在本阶段内始终高于国际油价。高油价政策保护了本国石油工业免受当时较低国际油价的影响,促进了美国石油勘探的迅速发展。

3.3.2.4 递减阶段(1971~2004)

1971~2004年期间,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的原油年均新增可采储量为2.13亿吨。新增可采储量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从1971年的3.16亿吨递减至2004年的1.53亿吨。本阶段新增可采储量年均递减率为1.6%。

从资源探明率来看,本阶段的平均年度资源探明率为0.%。正是由于新增可采储量开始递减,累计资源探明率在此期间的增长也开始减缓,1971年为51.80%,到2004年为75.63%。

本阶段的勘探工作量投入仍然较大,探井密度从1971年的466口井/万平方千米增至2004年的796口井/万平方千米。由于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勘探程度已经趋于成熟,虽然勘探工作量的增长幅度较大,但是新发现大油田的数目与前三个阶段相比已经显著减少,在这段时间内新发现的油田中只有2个油田的剩余探明储量到2004年位于全美前100位。

在本阶段内,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进一步发展。理论上,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板块构造学说为核心的全球大地构造理论迅速发展,加深了对油气与沉积盆地密切关系的了解,可以通过盆地的分类来整体动态地评价沉积盆地的含油气远景。90年代以后,油气地质理论研究的总趋势是向着精细、定量、多学科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含油气系统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而且还发展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全息地层学。技术上,70年代以后,多道地震采集系统和多种纵波可控震源的开发和应用,以及其他非炸药震源的改进都大大增强了地震的勘探能力;三维地震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勘探成功率。90年代以来,提高油田采收率成为美国地球物理活动的重要领域。高分辨率地震、井间层析成像技术成为研究与开发的重点。

从1971年以来,美国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为保护美国经济,在两次石油危机期间,政府采取了国内油价低于国际油价的政策;80年代以来,美国的一批开采油田逐渐进入了衰减阶段,美国政府相继采取了一些优惠措施刺激石油工业的发展,如解除油价控制,免除低产油气作业者及矿区使用费所有者的原油暴利税,鼓励勘探开发新油田和非常规原油。

随着原油新增可采储量的递减,美国政府已经开始注重非常规油气资源和深水油气资源的开发,并制定了相应的税收抵免政策。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深水油气资源成为美国进行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特别是1995年颁发了《免除深水矿区使用费法案》(DWRRA)后,深水新增可采储量巨大。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2004年的报告,在1971~2004年期间,美国共新发现28个剩余探明储量到2004年仍排在前100位的大油田,其中26个位于外大陆架。

库欣原油库存和全美原油库存的区别

1、权重级别不一样。

全美原油库存数据对油价的影响力权重为3星级;

库欣原油库存原油库存数据对油价的影响力权重为5星级。

2、资料数据功能不一样。

库欣原油库存反响美国原油市场情况的目标,是美国当局非常关注的经济数据,也是现货原油市场交易员和国际威望动力咨询机构常常采取的原油库存数据。

经过API数据可以了解美国各地域的石油需求,同时监控美国原油生产和原油出口及制品油库存。

3、库存资料来源不一样。

全美原油库存是美国石油协会(API)发布的,美国石油协会(API)创建于1919年,总部设在华盛顿特区,是集石油勘察、开发、储运、发卖为一体的行业协会性质的非营利性机构。

库欣原油库存数据是由美国动力材料协会(EIA)的动力信息署统计发布的,属于官方威望数据。

扩展资料:

一般来说原油走势与美元指数走势相反,与贵金属走势相同,特殊情况,原油走势与贵金属背离。

原油库存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美国政府对油价的态度。

如果战略原油库存大幅增加,表明美国政府认可当时的油价,就会增加战略库存,储备原油资源,激化供需矛盾,导致油价上涨。

反之,如果战略原油库存大幅减少,表明美国政府否定当时的油价,就会减少战略库存,消耗原油资源,缓解供需矛盾,导致油价下跌。

EIA原油库存与OPEC原油库存的区别在于,EIA原油库存对美元汇率的影响更直接、更大。

现货原油投资API是什么意思?

API系全美最大油气贸易协会经过抽样调查公布的上周原油库存数据,每周三凌晨四点半公布,是美国EIA原油库存数据的指引,但并非官方数据。在没有出现重大数据异常或者前后值比较差异很大的情况下,API对油价不会有特别大的影响。最主要的数据还是要看EIA!

API对现货原油有什么影响

有一定影响,但不大。

在现货原油中,API是美国石油学会(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的英文缩写,是一家提供美国石油消耗及库存水平重要的每周数据的美国石油业机构。是美国第一家国家级的商业协会,也是全世界范围内最早、最成功的制定标准的商会之一,目前其标准已被全世界100多个国家标准所引用。该协会的主要职能包括与政府、法律界和监管机构进行宣传和谈判,研究行业对经济和对环境的影响,建立行业准和认证,并作外展教育宣传。

API数据,是指美国石油学会经过抽样调查公布的上周原油库存数据,每周三凌晨四点半公布,是美国EIA原油库存数据的指引,对现货原油的投资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最主要的数据还是要看EIA。

EIA对投资市场的影响:

一般来说原油走势与美元指数走势相反,与贵金属走势相同,特殊情况,原油走势与贵金属背离。

当原油库存增加,表明市场上原油供应量过盛,导致油价下跌,美元上涨,黄金下跌。

当原油库存减少,表明市场上对原油需求旺盛,导致油价上涨,美元下跌,黄金上涨。

原油库存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美国政府对油价的态度。如果战略原油库存大幅增加,表明美国政府认可当时的油价,就会增加战略库存,储备原油资源,激化供需矛盾,导致油价上涨。反之,如果战略原油库存大幅减少,表明美国政府否定当时的油价,就会减少战略库存,消耗原油资源,缓解供需矛盾,导致油价下跌。

EIA原油库存与OPEC原油库存的区别在于,EIA原油库存对美元汇率的影响更直接、更大。

原油暴跌进熊市

今天的期货市场:原油多个合约封死跌停板,燃油盘中两度触及跌停,沥青盘中跌停,最终分别收跌5.77%和5.38%。郑醇、PTA早盘开盘直线跳水,两者分别下跌2.9%、2.86%。

而导致这一切发生的罪魁祸首就是昨夜国际原油的血崩。美东时间周二,WTI原油期货盘中跌超8%,创逾三年最大单日跌幅,并连续12天录得创纪录跌幅;布伦特原油期货盘中跌超7.7%。美油、布油携手扎进熊市的声音甚嚣尘上。

原油期货自2018年3月26日在我国上市之后,已运行近7个月。以当前主力合约SC1812来看,截止今日,持仓量28962手,沉淀资金9.49亿,属于偏低水平,成交量296062手,属于中等水平。

原油期货自2018年3月26日在我国上市之后,已运行近7个月。以当前主力合约SC1812来看,截止今日,持仓量28962手,沉淀资金9.49亿,属于偏低水平,成交量296062手,属于中等水平。

因原油期货本身专业性强、参与门槛高等原因,目前国内投资者的参与热情并不高,也没有过多的关注和重视。但是,原油作为国际大宗商品的领头羊,它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整个商品市场的波动,今天的商品期货走势也正好佐证了这一点。所以,给自己加持一些原油知识对投资其他期货品种也同样有必要。

如何查看外盘原油期货行情?

目前国际上有11家交易所推出了原油期货。其中,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团旗下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和洲际交易所(ICE)为影响力最大的世界两大原油期货交易中心,其对应的WTI、布伦特(Brent)两种原油期货也分别扮演着美国和欧洲基准原油合约的角色。在交易软件的外盘模块下找到以上两个交易所,就可以查看对应的原油期货行情。

另外,ICE也有WIT原油期货,要注意区分。所以,代表美国原油的WTI原油期货也被有些人以NYMEX原油期货相称。

WTI,全称WestTexasIntermediate,是美国西德克萨斯中间基原油,它是一种轻质低硫原油。

布伦特原油(BrentCrude),是出产于北大西洋北海布伦特和尼尼安油田的轻质低硫原油。

其他国家/区域性或影响力小的交易所的上市原油合约有:迪拜商品交易所(DME)上市的阿曼(Oman)原油;印度大宗商品交易所(MCX)的WTI、布伦特原油;印度国家商品及衍生品交易所的布伦特原油;日本的东京工业品交易所(TOCOM)的中东原油;俄罗斯交易系统股票交易所的布伦特、Urals原油;新加坡商品期货交易所(SMX)的WTI原油;泰国期货交易所(TFEX)上市的布伦特原油;阿根廷的罗萨里奥期货交易所(ROFX)的WTI原油;南非的翰内斯堡证券交易所(JSE)上市的原油期货等。

OPEC、IEA、EIA又是什么?

OPEC

OPEC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ofthePetroleumExportingCountries)的简称,于1960年9月成立,总部设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目前共有13个成员国。欧佩克组织在近年曾多次使得原油价格暴涨来抗衡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为平衡世界力量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2015年OPEC的产量为18066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41.4%,储量为1699000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70.9%。

成立初期5个会员: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这5个国家是OPEC的奠基会员。

其他陆续加盟的8名会员为:

卡塔尔(1961年)

利比亚(1962年)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967年)

阿尔及利亚(1969年)

尼日利亚(1971年)

厄瓜多尔(1973年加入,1992年退出,2007年重新加入)

安哥拉(2007年)

加蓬(1975年加入,1995年退出,2016年重新加入)

另外1个过往会员为:印度尼西亚(1962年加入,2008年退出,2015年重新加入,2016年被暂停资格)

目前OPEC仍是全球最主要的原油供给方,但近年来北美、俄罗斯原油产能快速增长,全球原油供给市场逐渐形成三分天下的局势。

IEA

在原油市场,除了经常被提起的OPEC之外,另一个备受关注的就是IEA。IEA是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的简称。1973年原油危机发生后,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起建立,总部设在巴黎,有29个成员国(16个签署国和13个加入国)。它的成员国共同控制着大量原油库存以应付紧急情况,这些原油存储在美国、欧洲、日本和韩国。最近几年IEA成员政府所控制原油战略储备已达13亿桶,此外还有25亿桶商业原油储备,这些储备油可以满足成员国114天的原油进口需求。由于IEA每天可以释放1200万桶原油,因此IEA的表态对稳定原油市场,缓解油价上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IEA的消费占全球的51.5%。

EIA

EIA(EnergyInformationAdministration)即美国能源信息署,创建于1977年,隶属美国能源部,总部设在华盛顿特区,是美国的能源数据及其分析预测的主要信息来源。根据法律规定,EIA进行独立的信息报道,不受政府的影响。EIA发布周、月、年度报告,包括能源的生产、储备、需求、进出口和价格等各个方面。同时对上述各项内容提出分析意见并对当前关注的各种问题作专题报告。EIA的原油库存数据测量了每周美国公司的商业原油库存的变化,对油价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整体来看,OPEC控制着全球剩余石油产能的绝大部分,IEA则拥有大量的石油储备,EIA公布的全美商业原油库存数据对油价影响最大。他们能在短时期内改变市场供求格局,从而改变人们对石油价格走势的预期。

如何看懂石油库存数据?

在国际原油市场上,API(美国原油协会)和EIA每周公布的原油库存和需求数据己经成为许多原油商判断短期国际原油市场供需状况和进行实际操作的依据。

其中WTI原油价格会受北美原油商业库存影响,布伦特原油价格会受OECD库存影响。

根据储存的目的不同,可以将石油库存划分为战略石油储备和商业石油库存。战略石油储备是一种由政府控制的资源,应对短期石油供应冲击;商业石油库存是指企业必须保有的最低库存量,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和平抑价格剧烈波动。综合来看,商业石油库存对短期油价冲击最大,是最为重要的库存指标。

从原油库存数据发布的频率来看,主要有周度和月度数据。

周度库存数据主要来自于四大地区:EIA和API每周三发布全美石油库存报告、PJK每周四发布的ARA(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安特卫普)地区的成品油库存报告、IES每周四提供的新加坡地区的成品油库存数据、PAJ每周公布的日本原油及成品油库存数据。其中,EIA作为全球第一大原油产销国-美国的官方机构,库存数据具有权威性。

月度石油库存数据主要有IEA、OPEC、JODI公布的全球主要国家及地区的原油及成品油库存情况,由于公布周期较长,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可以用来观察中长期变化趋势。

图来自:美期大研究

政治格局为何对石油影响重大?

中东地区

中东地区动荡对原油市场的影响大,其主要原因:

首先,中东地区的原油储量巨大。沙特阿拉伯的原油储量高达2660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比例高达15.7%,其日均产量目前约1200万桶。其次,伊拉克、伊朗和科威特的储量也分别高达1431亿桶、1578亿桶和1015亿桶。

其次,该地区的原油产量和出口量也很大,全球各大原油消费国对其依赖程度很高。据欧佩克2017年1月份月报的数据显示,欧佩克成员中中东产油国的日均产量为2485万桶,占欧佩克产量的近77.7%,占世界总供应量的25.8%以上。

第三,该地区剩余产能很大,因此对油价调控能力很强。沙特阿拉伯是目前拥有剩余生产能力最大的国家,拥有对世界市场进行调控的能力,因此有人将沙特誉为“世界油市的中央银行”。正因为如此,中东产油国国内局势一旦发生动荡和出现社会,对世界原油市场就会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

例如2012年初欧盟宣布将对伊朗实施制裁,立即导致国际原油价格出现大幅飙升。再如,2011年利比亚战乱导致利比亚原来日产160万桶的原油供应一度几近停止,给世界油市带来冲击并导致油价飙升。为此,沙特迅速提高产量以弥补利比亚供应中断造成的空缺,对遏制世界油价进一步飙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美国

美国对原油市场影响大主要因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美国原油消耗量十分庞大,2016年达到1963.1万桶/日即71.65亿桶/年,位居世界第一。

二是美国进口量很大,日进口达945.0万桶,对全球原油市场的供需影响格局很强。

三是美国综合国力强,有能力且有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影响油价,在世界能源政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四是北美近期的页岩气技术发展有望飞速增加美国本土能源供给,实现美国能源的自给自足,甚至到2020年取代沙特阿拉伯,成为能源生产及出口大国。

美国影响国际油价的方式有很多,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几个:

第一,美国建立了完善的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体系,以及库存数据的定期发布机制,同时依托国际能源署建立了战略储备的联合动用机制。

第二,美国建立了发达的能源金融市场体系,其石油期货价格成为了世界石油市场的风向标。

第三,美国有实力雄厚的跨国石油公司以及数量众多的中小石油公司,为石油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美国次贷危机简史?请看问题说明

A 说明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包括美国金融政策所导致的金融机构产品创新过程。

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 :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

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

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B 说明次贷危机爆发的过程,要有连续时间段内的连续事件。

次贷危机的爆发

2007年2月13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

汇丰控股为在美次级房贷业务增加18亿美元坏账拨备。

面对来自华尔街174亿美元逼债,作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在4月2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减54%的员工。

8月2日,德国工业银行宣布盈利预警,后来更估计出现了82亿欧元的亏损,因为旗下的一个规模为127亿欧元为“莱茵兰基金”(Rhineland Funding)以及银行本身少量的参与了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业务而遭到巨大损失。德国央行召集全国银行同业商讨拯救德国工业银行的篮子计划。

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8月6日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继新世纪金融公司之后美国又一家申请破产的大型抵押贷款机构。

8月8日,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支基金倒闭,原因同样是由于次贷风暴。

8月9日,法国第一大银行巴黎银行宣布冻结旗下三支基金,同样是因为投资了美国次贷债券而蒙受巨大损失。此举导致欧洲股市重挫。

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银行瑞穗银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团宣布与美国次贷相关损失为6亿日元。日、韩银行已因美国次级房贷风暴产生损失。据瑞银证券日本公司的估计,日本九大银行持有美国次级房贷担保证券已超过一万亿日元。此外,包括Woori在内的五家韩国银行总计投资5.65亿美元的担保债权凭证(CDO)。投资者担心美国次贷问题会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强大冲击。不过日本分析师深信日本各银行投资的担保债权凭证绝大多数为最高信用评等,次贷危机影响有限。

其后花期集团也宣布,7月份有次贷引起的损失达7亿美元,不过对于一个年盈利200亿美元的金融集团,这个也只是小数目。

次贷危机的发展

2007年4月,全美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美国地产业低迷时期最大的一宗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案。

6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旗下两只基金,传出因涉足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市场出现亏损的消息。

7月,标普和穆迪两家信用评级机构分别下调了612种和399种抵押贷款债券的信用等级。

8月,为了防止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引发严重的金融市场动荡,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和澳大利亚央行等向市场注入资金。

9月,英国第五大抵押贷款机构诺森罗克银行,因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出现融资困难,该银行遭遇挤兑风潮。

10月,美林证券财报称,第三季度由于在次贷相关领域遭受约80亿美元损失。美林证券CEO斯坦·奥尼尔随后辞职。

11月,阿联酋主权基金阿布扎比投资管理局将投资75亿美元购入花旗集团4.9%的股份,花旗因次贷事件受到重创。

12月,美国财政部表示,美国政府已经与抵押贷款机构就冻结部分抵押贷款利率达成协议,超过200多万的借款人的“初始”利率有望被冻结5年。

12月,美、欧、英、加、瑞士央行宣布,将联手向短期拆借市场注资,以缓解全球性信贷紧缩问题。

C 说明次贷危机对主要国家的影响,包括宏观面和微观层面的金融机构的影响。要有具体的事件和案例,案例不必详细解释。

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众多收入不高的购房者。由于无力偿还贷款,他们将面临住房被银行收回的困难局面。

其次,今后会有更多的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由于收不回贷款遭受严重损失,甚至被迫申请破产保护。

最后,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许多投资基金买入了大量由次级抵押贷款衍生出来的证券投资产品,它们也将受到重创。

D 说明受次贷危机影响的主要金融机构,时间和额度。

Credia:首家垮台上市消费放款公司

诺森罗克银行:遭遇挤兑风潮

Ameriquest:美又一次债公司将关闭

巴克莱:因次债损失约1.5亿美元

德国萨克森LB银行:将被出售

美欧银行:信贷市场不稳定仍在延续

美第一资本金融公司:裁员1900人

私募巨头KKR:将损失2.9亿美元

贝尔斯登:裁员240人

美最大抵押贷款公司:证实裁员行动

黑石:股价持续走低

高盛:向对冲基金注资30亿美元

花旗:损失在550亿到1000亿美元

E 说明次贷危机爆发以来至今西方中央银行的行动。

全球央行注资救市图表

日期 国家/地区 注资金额(亿美元)

8.23 美国 70

欧洲 542

8.22 美国 20

8.21 美国 37.5

日本 70

澳大利亚 28.5

8.20 美国 35

日本 87

8.18 俄罗斯 0.2

8.17 美国 60

日本 106

8.16 加拿大 37

美国 170

日本 35

8.15 美国 70

8.14 欧洲 103

8.13 美国 20

欧洲 650

日本 50

8.10 美国 380

日本 85

澳大利亚 41.9

欧洲 836.4

8.9 美国 240

欧洲 1300

美联储:美联储通过3天期回购向银行系统注资30亿美元

布什拟帮次贷借款者免于违约 亚太股市暴涨

贷款再贴现率调低0.5%注资超过1472.5亿美元

金融系统注入95亿美元临时储备

澳联储:向金融系统注入70亿美元

俄罗斯央行:向金融市场注资0.2亿美元

加拿大央行:注资已超过37亿美元

欧洲央行:再次向银行系统注资750亿欧元

日央行:向银行系统注资433亿美元 回收资金3000亿日元

美银行:提高次级抵押贷款放贷标准

F 说明主要受次贷危机影响的金融机构应对危机的策略,比如摩根士丹利引入中投等。

美林公司在15日美股开盘前宣布,将向包括科威特投资局和日本瑞穗金融集团等海内外机构融资66亿美元,以缓解当前的资金紧张状况。一个月前,美林刚刚宣布从新加坡淡马锡和一家纽约投资公司融资最高62亿美元。

据悉,美林此次融资将通过发行可转换优先股的方式实现,而发行对象除了科威特投资局和瑞穗金融之外,还包括韩国投资公司以及TPG等美国机构。根据美林的声明,这些优先股将有9%的年利率,转换成普通股可享受17%的溢价率。但是,所有这些投资都是被动的,投资方不能谋求干涉美林的经营管理。

在去年第三季度,美林遭遇了公司93年历史上最大的季度亏损,达到22.4亿美元,主要受累于84亿美元的次贷相关资产冲减。

在昨天的一份声明中,美林新任CEO塞恩对这些投资方一一表示了感谢。对于科威特投资局的投资,塞恩的说法是,“希望与科威特投资局的合作能为美林在中东的发展创造更多机遇”。而对于瑞穗金融集团,塞恩表示,鉴于瑞穗在日本、中国以及泛太平洋地区的广泛业务基础,他期待美林与该行进行更多有益的合作。

美林的最新季报将在当地时间17日出台,业界普遍预计,该行去年第四季度的亏损额很可能超过前一季度的22.4亿美元,预计将达到32亿美元左右。纽约时报上周报道称,美林在四季度可能被迫冲减资产150亿美元,是先前预期的两倍。

据《路透社(Reuters)》1月16日刊登联合署名为乔纳塔·斯坦普尔和丹·威尔奇斯的文章称,花旗集团于周二公布了去年第四季度的财务报告,财报显示,花旗2007年第四季度引次级抵押贷款业务而亏损98.3亿美元。受此影响,花旗于当日宣布,计划再筹资145亿美元,并将红利削减41%,同时还计划裁员4200人,以此来支持其资本结构。

此次筹资计划包括来自新加坡和科威特特政府等各投资人注入的125亿美元资金在内。花旗集团财报显示,去年第四季度其资本减值为181亿美元,并因此决定将红利削减41%。

但分析师此前预测认为,花旗应当面临更大减值,并称花旗未来之中可能更加艰巨。在周二纽约股票交易盘后交易中,花旗股价下跌2.18美元至26.88美元,跌幅为7.5%。

去年第四季度,花旗每股稀释亏损为1.99美元,大约是分析师预期的两倍之多,这一亏损主要源自次级抵押贷款业务以及信贷成本增加54.1亿美元等。花旗去年第四季度收入下跌70%至72.2亿美元,2007年全年净利润也下跌83%至36.2亿美元。标准普尔已经下调了花旗信贷评级。

另外,花旗已经宣布将其去年第四季度红利从此前的每股54美分削减至32美分,这样,其一年将可以节省44亿美元的成本。

此外,花旗决定裁员4200人,约占其总员工数量的1%,此举也可以节省3.37亿美元的成本。此前,花旗已于去年4月裁员1.7万人。

G 评价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和经济格局的影响。

国际金融秩序正在发生改变,这次的次贷危机也使国际金融秩序面临一次危机。

美国在次贷危机的时候和西方一些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这个措施现在看来没有多大的效果。

还有就是,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国际金融秩序的影响越来越势微了,我看到一个数据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外的债券只有不到100亿美元了,因为这个机构也要靠收益存在,而它现在款贷不出去了,就没有收益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影响力越来越下降原因在于,一是它搞了一个臭名昭著的“华盛顿共识”,基本上就是美国的方案,很多国家实行了以后出现了很多问题。另外就是很多新兴市场手里有了很多的外汇,这些外汇很多通过地区性合作安排,不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了,也不求发达国家了,兄弟国家一联合都可以解决了。

七国集团现在也没有多大的影响力,七国集团七国峰会,七加一包括俄罗斯的影响也越来越势微了,必须把发展中国家拉过去开一个所谓的联席会议才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还有经合组织(OECD)这样一个富人的俱乐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小。

这些都表明,国际金融环境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美国本身无法主导,同时把很多危险投向了国际市场,因为国际金融市场存在一个公共牧场,大家都把风险往里面转移,所以国际金融现在也越来越动荡。

(1)国际金融秩序剧变

美国因巨额赤字而加深对国际资金依赖,金融霸权的“底气”愈发不足。调整霸权方式,只是获取收益,不承担义务。

东亚等地区金融地位明显增强。东亚因贸易顺差或吸引投资积累约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石油输出国的石油美元。据IMF数据,在截至2007年的5年中,石油输出国累积顺差将达1.7万亿美元,沙特、阿联酋和科威特的平均顺差约占GDP的30%。

主权财富基金挑战私人股权基金。摩根史丹利估算,主权财富基金目前管理着约2.6万亿美元的资产,未来每年将增加4500亿美元,到2015年左右,全球的主权财富基金可能高达12万亿美元,足令对冲基金(目前管理1.7万亿美元)相形见拙。

IMF等国际机构的影响力下降。IMF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迅速降低:“华盛顿共识”使IMF迷失了方向;中印俄等新兴大国崛起使得国际经济格局与秩序加速调整,“七国集团”对全球经济的调节愈发力不从心。

(2)国际市场风险增大

全球流动性过剩。总体态势没有改变。美国次贷危机,只是信贷危机,至多不过是局部流动性不足。

金融资产泡沫日趋严重。香港、上海与孟买等亚洲股市也都持续大幅上扬。印度Sensex30种股价指数从2006年初不足1万点升至2007年底2万多点,韩国股市基准指数今年也上涨了40%以上,许多亚洲国家股市亦纷纷创出历史新高。

金融产品价格大幅震荡。金融产品价格大幅震荡。对欧元跌至其1999年问世以来的新低;对英镑和澳元跌至20多年以来的最低;对加元更是跌至加拿大政府1950年放弃固定汇率政策以来的最低点。

金价从上世纪90年代末252美元/盎司,一路飙升,2008年1月3日突破850美元/盎司,创历史新高,14日突破900美元/盎司。

1998年以来油价已上涨了近5倍,2006年7月逼近每桶80美元的峰值。2008年1月2日突破100美元/桶天价。

对冲基金最具危险。近年来,对冲基金发展迅猛,支配资金从1990年不足500亿美元剧增到目前的1.5—1.7万亿美元。缺乏透明度,缺乏监管。导致局部金融恐慌近年来时有发生。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9·11”后,美实施低利率政策,极大地刺激了房地产业发展。为吸引客户,一些机构推出“零首付”乃至“零文件”的极度宽松的贷款方式。由此,次级抵押贷款迅速扩大,发放额度从1994年的350亿美元激增到2005年6250亿美元,占美全部房贷比例从2001年的不足5%跃升到2006年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