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多国油价暴涨是哪一年_外国涨我们涨油价
1.全球石油消费趋势是什么?
2.2007-2008影响国际油价的大事
3.流行的国际主义的《流行的国际主义》(二)
4.假设石油某天枯竭了?意味着。。。
5.石油暴涨的背后(原因)
全球石油消费趋势是什么?
2007年,全球石油需求量大约为8520万桶/日,比2006年的日均需求量增加了150万桶,2008年比2007年的日均需求量增加了160万桶,约为8680万桶/日。2008年,中国的石油需求量占到了全球石油总消费量的25%以上,是美国同期增长量的一倍之多。2000年,全球石油的日均需求量为7540万桶/日,这是连续11年接连攀升后达到的高值,到2007年,则可能达到第12个高值。这种持续的增长与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需求量呈平行状态,但却与20世纪80年代的状况呈尖锐的对比。在80年代开始之际,中东地区的持续动荡导致了全球油价的高攀。在此期间,发生了举世闻名的第二次石油价格动荡,受油价高攀和随后发生的经济衰退的影响,全球石油需求量发生突然下跌。到80年代,这种颓势得到了遏止,当时的石油需求量高于前期(1979年)的水准。对能源的需求量呈连续增长的趋势。化石燃料将继续在全球商业性能源需求量中占到90%的份额,到2030年所增加的能源需求量中,化石燃料将占到93%的份额。在过去的40年中,石油一直在全球能源需求量中独占鳌头,显然这种状态将一直持续下去。在当前的能源需求量中,石油占到了39%的份额,在未来的20年中,这一比例可能会略有下降,到2030年占到36.5%(见下表及直方图所示)。
全球能源需求水平与所需能源类型资料来源:《IFP2007》;《经济家2008》。
*译者注:数据相加后为99.9。
资源的分配资料来源:《IFP2007》;《国际能源组织的石油报告》,2008。(按燃料类型分类)
天然气有望以更快的速度增加。虽然近年来煤炭的增加量令人震惊,但在能源结构中,天然气的重要性将持续逼近煤炭。即使一些可再生能源发生了异乎寻常的高增长,但水力能、核能和新的可再生能源的贡献可能会停止增长。可再生能源的起步晚,基础薄弱,使得它们的净增长率受到极大限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核能行业的某种增加应该与一些工业部门的合并趋势有关。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的水力能增加的余地也可能受到限制。
全球能源需求图示——初级能源供给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回顾》,2007;《现有统计》,2008。
“从全球来看,因为世界的能源极为丰富和人类对石油的高效利用,石油需求量的增加已经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在上图中,重要的在于确认所有的初级能源预期的贡献。交通和工业部门石油的需求量将以每年1.2%的速度增加。天然气的消费将以每年1.7%的速度增加,主要是发电的需求量增加,因为天然气是高效燃料且具低碳强度。另一方面,由于煤炭的高碳强度,导致对煤炭的需求量很可能仅以每年约1.0%的速率增加。核能的需求量也将明显增加,尤其是2020年以后。可再生能源还将占有相当的份额,整体增加的速度将为每年1.5%。如上图的中图所示,此领域的绝大部分由传统的生物质构成——木材、木炭、牲畜粪肥,它们的需求量增加相对较慢。受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限制,水力发电和地热能预计将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相反,现代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和生物燃料在政府部门与行政法律的支持下,将快速增加。生物燃料主要由乙醇构成,它将以每年8.0%的速度增加,而风能与太阳能每年的增长速度将达10.0%。当然,这些增加将使此类燃料的地位比今天更加重要。即便如此,到2030年,风能和太阳能加在一起也仅占全球能源总需求量的1.0%。额外的生物燃料也将在能源总需求量中占到约2.0%的份额。到2030年,化石燃料将继续在全球能源中占到80%的份额,其中石油与天然气将占到55%~60%。比如,相比25年前,美国生产1美元GDP仅使用三分之二的能源和一半的油。对石油需求的增加已经向着更高的质量和更难以炼制的产品生产方向发展,比如汽油、石脑油、柴油、航空燃料、民用燃油和煤油等,这些油品已经占到全球石油需求量的三分之二。在最近的15年中,上述每种油品各自所占的市场份额至少达到渣油(residual oil)市场份额的一倍之多,后者已经从23%下降至15%。渣油在美国的市场中份额很低,仅为微不足道的4%,替代用品已几乎与石油无关且几乎完全丧失了其对市场的冲击作用。
经过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价格危机的冲击以后,人们害怕更大的冲击到来,渣油燃料油已将其市场份额让位于其他燃料。煤炭与核能以及天然气已经成为颇具经济吸引力的替代能源,因此可以成为新型的重要能源,并替代已有的锅炉和发电市场上所需的石油。这就导致了渣油型燃料油成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间油品市场需求量唯一下滑的产品。汽油的需求量最大,已形成了独立的汽油交易市场,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汽油交易陷入失控状态,不得已在1975年引入CAFE指平均燃料效率。标准。汽油的需求量从1978年的峰值740万桶/日下降到1983年的660万桶/日。全球石油需求量呈现了下降趋势,但在随之而来的全球需求的竞争中,石油分馏的产物——汽油的需求量却进一步增加。
2005—2030年世界各国的年平均石油需求增长量资料来源:《IFR2007》《经济学家2008》。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东北亚和南亚的能源需求量占到了发展中国家的68%,是全球能源需求总增长量的58%。近30年来,全球的石油生产始终像一个骑在过山车上的醉汉一样起伏。然而,达到峰值的时间与经济周期的低谷期并不总是对应出现。比如在1999年,全球的石油需求量持续增加,但在1997年与1998年间出现了存货积压的情况,当时的能源生产量远大于需求量,迫使生产者们不得不减产至1998年的水平之下。在20世纪80年代的后几年中,这种情况也曾出现过,1986年油气产量增加,其价格仅为第三次石油价格冲击时的一半左右。这些显然背离了正常的经济学规律,反映出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的一种长期发展趋势——在绝大多数上游项目中的高投入与低操作费用趋势以及欧佩克(OPEC)即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于1960年,发起国有伊拉克、委内瑞拉、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伊朗。在开始阶段,该组织的主要目标在于调节石油生产国与石油公司之间的收入缺口,更侧重于前者。该组织成员的兴趣在于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石油价格的一种重要平衡角色并在今天依然起到此类作用。而且,毫无疑义,该组织早在成立之初就强调要在管理地球的油气资源方面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欧佩克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据各自的油气储量向其各成员配给限额(限定最高产量)并以此对油气进行限产。根据产—供规律和一些特别协商,可以对上述配额进行调控,同时也将参考世界经济形势和全球对油气的需求情况。直到今天,至少当该组织的成员在进行配额调控时,这套体系会允许欧佩克为全世界油价指定一个浮动的范围,因此就可保持全球油价的稳定。当然,这种稳定有益于整个世界。但是,自2004年以来,欧佩克成员一直在致力于满负荷生产并力求进一步增加石油产量(即所谓的超产能力)的行为受到了限制。结果,欧佩克实质上已失去了控制油价的能力,导致2004年以后的油价暴涨。过往成员包括印度尼西亚和加蓬。的存在。
2007-2008影响国际油价的大事
2008年是国际原油市场大幅波动的一年,油价走势跌宕起伏。受多种因素影响,国际市场油价在上半年节节攀升,并在7月11日创下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在下半年迅速跌落,并在12月5日跌破每桶41美元,创4年来最低水平。
以下为2008年国际市场上最具指标意义的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波动大事记:
1月2日,2008年第一个交易日,受投资者担心原油供应紧张以及美元贬值等因素影响,纽约市场油价盘中交易一度达到每桶100美元,最终收于99.62美元,创历史最高收盘价。此后,油价有所下降,但还是在90美元上下徘徊。
2月19日,纽约市场油价再次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收于100.01美元,再创历史新高。随着美元持续贬值等因素影响,纽约市场油价一再刷新历史纪录。
3月13日,纽约市场油价盘中一度达到每桶111美元,报收110.33美元。收盘价首次突破110美元。
5月5日,纽约市场油价在盘中创出每桶120.36美元的历史新高,最终收于119.97美元。
5月21日,纽约市场油价大幅攀升并突破每桶130美元大关,最终收于133.17美元。
6月26日,受欧佩克轮值主席预计国际油价仍将走高等消息影响,纽约市场油价在盘中一举突破140美元大关,并创下每桶139.64美元的收盘新高。
7月11日,由于市场担心中东地区局势紧张有可能影响全球原油供应,纽约市场油价创下每桶147.27美元的盘中新高,收于145.08美元,刷新历史收盘纪录。此后,国际油价在波动中逐步走低。
7月15日,受美国经济的影响,纽约市场油价跌破每桶140美元,收于138.74美元。
7月17日,由于投资者担心美国经济状况影响国际市场原油需求,纽约市场油价连续第三天大幅下挫,跌至每桶130美元之下,报收129.29美元。
8月4日,受热带风暴“爱德华”将不会影响墨西哥湾石油生产等消息影响,纽约市场油价盘中跌至每桶119.50美元,收盘时报121.41美元。
9月2日,纽约市场油价在早间电子盘交易中即暴跌10美元,盘中触至每桶105.46美元。当天纽约商品交易所场内交易开盘后油价虽小幅回弹,但最终仍跌破每桶110美元,报收107美元。
9月15日,由于美国金融业震荡引发对美国经济的担忧,以及飓风“艾克”对墨西哥湾产油设施未造成严重破坏,纽约市场油价在收盘时跌至每桶95.71美元。这是今年2月以来纽约市场油价首次收于100美元以下。
9月19日,受美国政府将出台援助金融机构计划的消息刺激,纽约市场油价重返每桶100美元以上,收于104.55美元。
9月22日,由于投资者担心美国政府金融救援计划将导致美元贬值,原油市场出现逼空行情。纽约市场油价一度达到每桶130美元,最终收于120.92美元,暴涨15.7%,创出1984年原油期货市场建立以来最大单日涨幅。
9月29日,由于美元走强以及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加剧了投资者对原油需求下降的担心,纽约市场油价开盘后迅速跌破每桶100美元,到收盘时报96.37美元,单日暴跌10.52美元。此后,油价一路下滑。
10月6日,受全球股市暴跌的影响,纽约市场油价跌破每桶90美元,收于87.81美元。
10月10日,纽约市场油价跌至每桶80美元以下,收盘时报77.70美元。
10月16日,受投资者担心全球经济放缓以及美国原油库存增幅超过市场预期等因素影响,纽约市场油价再次大跌,收于每桶69.85美元。
11月11日,纽约市场油价跌破每桶60美元,收于59.33美元。
11月20日,纽约市场油价进一步下跌,收盘时报每桶49.62美元。
12月5日,受一系列负面经济数据等因素影响,纽约市场油价再次大幅下挫,收于每桶40.81美元,创下2004年12月10日以来最低收盘价。
流行的国际主义的《流行的国际主义》(二)
作者:(美)克鲁格曼著;张兆杰 校;张兆杰 等译1
ISBN:10位[7300034993] 13位[9787300034997]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6-1
定价:¥17.00 元 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1953年2月28日)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是自由经济学派的新生代,理论研究领域是贸易模式和区域经济活动。目前是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教授。1991年获克拉克经济学奖,2008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现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经济学教授。克鲁格曼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与汇率变化理论。他创建的新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解释了收入增长和不完善竞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概述
保罗·克鲁格曼1953年出生于纽约长岛,犹太人,毕业于耶鲁大学经济学专业,1977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先后在耶鲁、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任教,1991年年轻的克鲁格曼获得被视为诺贝尔奖重要指针的美国经济学会克拉克奖;2000年任普林斯顿大学公共事务和国际事务学院经济学教授。克鲁格曼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与汇率变化理论。主要代表作有:《期望减少的年代》、《亚洲奇迹之谜》、《萧条经济学的回归》、《流行国际主义》、《国际经济学》、《大破解》、 《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等。
简介
2008年10月13日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 13时左右(北京时间19时左右),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他将获得的奖金额度仍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不会受金融危机影响。诺贝尔奖委员会授予他的颁奖词是,因为其在贸易模式上所做的分析工作和对经济活动的定位。他的理论思想富于原始性,常常先于他人注意到重要的经济问题,然后建立起令人赞叹的深刻而简洁优雅的模型,等待其他后来者的进一步研究。他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贸易理论家之一,而他在1994年对亚洲金融危机的预言,更使他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如日中天。他目前担任着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咨询顾问。1991年,他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获得克拉克经济学奖的第五人。人们普遍认为,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克鲁格曼是主流经济学派的衣钵传人和捍卫者,是萨缪尔森和索罗的爱将(他们三人同处一个办公套间)。但同时克鲁格曼又是一位急先锋,敢于向任何传统理论开战。在过去十余年间,他出版了近二十本著作,发表文章几百篇。他的文笔清晰流畅,深入浅出,不仅是专业研究人员的必读之物,更是普通大众的良师益友。在公众的眼中,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众经济学家。
个人介绍
姓 名:保罗·罗宾·克鲁格曼
出生年月:1953年2月
出生地点:纽约长岛
毕业院校:耶鲁大学经济学专业
获得学位:1977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主要工作:先后在耶鲁、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任教。
2000年开始在普林斯顿大学工作,目前是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教授。
获得荣誉:1991年获克拉克经济学奖
2008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主要简历
1953年,克鲁格曼出生于一个美国中产阶级的家庭。他在纽约的郊区长大,从约翰·F·肯尼迪高中毕业后,他来到了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经济学。大学时代的克鲁格曼似乎更偏好历史,经济学的专业课修的不多,倒是天天去上历史课。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大学二年级的时候,著名经济学家诺德豪斯在偶然看到克鲁格曼的一篇关于汽油的价格和消费的文章后,为他对经济问题的深刻理解所打动,立即邀请他做自己的助手。大学毕业后,在诺德豪斯的推荐下,克鲁格曼顺理成章地进入了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这个期间,由于个人问题,他的情绪比较低落,草草地完成了博士论文以后,他奔赴耶鲁大学任教去了。
克鲁格曼在耶鲁大学也不得志,由于性格太强,他得罪了不少人,连研究生奖学金也丢掉了。1978年,他去探访著名经济学家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的作者),多恩布什的鼓励使他找回了自信,他发现自己找到了打开成功之门的关键。他开始写一篇关于垄断竞争贸易模型的论文。当年7月,他把这篇论文提交到国民经济研究局的暑期研讨会上,参加这个会议的都是当时国际上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当他开始宣读论文时,人们没有加以注意,都在相互交谈。渐渐地,大厅安静了下来,人们停止交谈,专心地倾听克鲁格曼的演讲。克鲁格曼一夜成名了!克鲁格曼回忆道:“那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90分钟。”接下来的日子里,荣誉和金钱接踵而未,克鲁格曼开始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发表演说,参加研讨会,会见各式各样的人。但是他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在忙碌的应酬之余,仍然潜心于学术研究。1982年,克鲁格曼刚从瑞典的一个国际会议回来就接到费尔德斯坦的电话,邀请他去华盛顿任职,担任经济顾问团国际经济学首席经济学家。华盛顿的经历并不愉快,他发现,在这个地方,好的分析者并不受重用,马屁精倒是如鱼得水。很快,他就产生了厌倦,不过,在华盛顿他又发现了自己的另一项才能:用简明易懂的语言讲述严肃的经济学问题。1983年的总统经济报告就是由克鲁格曼主笔的。
拥有理想
华盛顿的一年使克鲁格曼身心俱疲。很长一段时间,他既不做学问,也不问政治。不过在外人看来,他混得很不错:年纪轻轻就成为终身教授,拿着丰厚的薪酬、常常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参加各种会议,甚至还写出了几篇挺好的论文。不过,克鲁格曼的内心极为失落,他说:“和世界上99%的人相比,我没什么可抱怨的。但我的参照对象是同辈中最成功的经济学家,我还没有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1987年,克鲁格曼开始重新恢复了创造力,他写出了大量高质量的论文——第三世界债务减免、欧洲货币体系的作用、贸易集团化。这些文章获得的好评打消了他对自己研究能力的怀疑,他开始开辟一个新的领域——新贸易理论。这些成就使他获得了约翰·贝茨·克拉克奖。
1988年,克鲁格曼出版了《期望减少的年代》一书,该书一出版即在美国引起轰动。他与奥伯斯法尔德合著的《国际经济学》成为各大学和贸易公司的标准教材。各大公司的总裁在看到他所著的书之后纷纷找上门来,请克鲁格曼为他们作商业咨询。为此,克鲁格曼专门雇了一名经纪人,不是为了拉更多的客户,而是为了提高价格,使商人们望而却步。这段时期克鲁格曼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课题——经济地理学。他雄心勃勃地想把这个课题发展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并在这个领域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主要成绩
1992年的总统选举使克鲁格曼在全美国人面前大出了一番风头,他在电视上的经济演说给克林顿极大的帮助,但是克林顿在执政之后并没有启用他为总统经济顾问,而是选择了伯克利大学的女经济学家泰森,原因在于克鲁格曼的性格过于刚直,在华盛顿和学术界都得罪了不少人。克鲁格曼自己也说:”从性格上来说,我不适合那种职位。你得会和人打交道,在人们说傻话时打哈哈。”1996年克鲁格曼又一次令世人大吃一惊,他出版的《流行国际主义》一书大胆预言了亚洲金融危机。该书在短短两年内重印了8次,总印数达120万。同时,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经济学界的许多人已经断言:克鲁格曼三年内必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8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由于他在“贸易模式上所做的分析工作和对经济活动的定位”(for his analysis of trade patterns and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方面取得的成就,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他。亚洲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克鲁格曼成为焦点中的焦点,他与奥伯斯法尔德合著的《国际经济学》第四版也已经被翻译成中文出版。面对荣誉,克鲁格曼是怎么想的呢?他说:“我们都想得到权利,我们也渴望成功,但是对我来说,最好的回报就是理解带来的快乐。”
获诺贝奖
中新网10月13日电 综合报道,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于北京时间13日晚19时揭晓。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55岁的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诺贝尔奖委员会授予他的颁奖词是,因为其在贸易模式上所做的分析工作和对经济活动的定位。1953年,克鲁格曼出生于一个美国中产阶级的家庭。他在纽约的郊区长大,从约翰·F·肯尼迪高中毕业后,他来到了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经济学。博士毕业后赴耶鲁大学任教。1982年,赴华盛顿担任经济顾问团国际经济学首席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与汇率变化理论。他创建的新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解释了收入增长和不完善竞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他的理论思想富于原始性,常常先于他人注意到重要的经济问题,然后建立起令人赞叹的深刻而简洁优雅的模型,等待其他后来者的进一步研究。他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贸易理论家之一,而他在1994年对亚洲金融危机的预言,更使他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如日中天。他于1991年获得素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克拉克奖,该奖是美国经济学会专为青年经济学家设立的一个奖项,旨在奖掖他们对“经济思想和知识”做出的杰出贡献。
主要著作
保罗·克鲁格曼其他已在中国出版的著作有:
《地理和贸易》 ,国际经济学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汇率的不稳定性》 ,国际经济学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流行的国际主义》 ,国际经济学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政策——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 ,上海三联出版社,1993。(流水)
学术名望
亚洲金融风暴使全世界面临经济全面衰退的危机,但对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来说,这场灾难却使他的学术名望达到了巅峰。1994年,在亚洲经济一片看好声中,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克鲁格曼语出惊人,他在权威学术杂志《外交事务》双月刊上发表专文,批评亚洲模式侧重于数量扩张,轻技术创新,所谓的“亚洲奇迹”是“建立在浮沙之上,迟早幻灭”。因为仅靠大投入而不进行技术创新和提高效率的做法,容易形成泡沫经济,在高速发展的繁荣时期,就已潜伏着深刻的危机,迟早要进入大规模调整。在亚洲经济玫瑰满途的日子,克鲁格曼教授的论断犹如乐章中的不和谐音,尖锐刺耳,举世为之哗然。3年后的金融风暴印证了他的独具慧眼,也奠定了他作为新一代经济大师的地位。克鲁格曼教授以其先知先觉的预见性而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现在,当这位年仅45岁、名声如日中天的经济学家开口说话的时候,似乎“风雨飘摇”中的世界都会凝神倾听他的声音。作为才华横溢的自由经济学派的新生代,克鲁格曼教授善于将复杂沉闷的经济课题,用深入浅出、风趣犀利的文字向公众表达。他能从不同的角度,把握问题的本质所在,超越传统理论的迷思,使学生深刻理解现实的经济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他总是超前别人两步”, 《财星》杂志对他的创造力充满敬仰。
获奖理由
克鲁格曼因对自由贸易与全球化研究贡献而获奖,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克鲁格曼创立并阐明了一套全新理论,用以回答与自由贸易相关问题。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颁奖声明中说:“自由贸易与全球化有什么影响?全世界范围城市化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保罗·克鲁格曼创立并阐明了一套全新理论,可以回答所有这些问题。”声明同时强调说:“他也因此全面整合此前全异的国际贸易与经济地理学研究领域。”诺贝尔经济学奖也是今年六项诺贝尔奖中最后颁布的奖项,诺贝尔经济学奖并非瑞典著名化学家、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遗嘱中提及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而是瑞典中央银行于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1969年第一次颁奖,其全称是“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科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克鲁格曼的理论研究领域是贸易模式和区域经济活动。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在上个世纪90年代,克鲁格曼成功预言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当时,他提出所谓的“亚洲奇迹”是“建立在浮沙之上,迟早幻灭”。具体指,亚洲在高速发展的繁荣时期,已潜伏着深刻的经济危机,将在一定时间内进入大规模调整。1997年该预言的成功验证,奠定了克鲁格曼作为“新一代经济大师”的地位。资料显示,保罗·克鲁格曼是自由经济学派的新生代,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贸易模式和区域经济活动。此次,保罗·克鲁格曼的胜出,在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争夺上爆了一个不算是“冷门”的冷门。此前的各方预测中,热门获奖人前三组中,未能看到克鲁格曼的身影。然而,克鲁格曼仍然是诺贝尔经济学奖一直青睐的自由经济学派代表。他的夺标,仍然是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学派的胜利。也延续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偏爱美国经济学家的“传统”。
魔咒再现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在上个世纪90年代,克鲁格曼成功预言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奠定了克鲁格曼作为“新一代经济大师”的地位。此次在全球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时候,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家无疑更具有意义。
经济学奖“魔咒”再现, 《华尔街日报》曾说,“预测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出了名的困难”。本年度经济学奖的最终评选结果再次验证了这句话,此前虽有媒体和知名人士列出了有望折桂的数位经济学家的名单,但仍未能将最终的获奖者网罗在内。依照惯例汤姆森·路透公司针对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出3组预测名单分别是:芝加哥大学教授拉尔斯·汉森、纽约大学教授托马斯·萨金特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克里斯托弗·西姆斯,因其运用计量经济学等复杂的经济理论来对实际证券市场进行预测,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阿门·阿尔奇安和哈罗德·德姆塞茨,因其在知识产权理论方面的贡献,曾任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的哈佛大学教授马丁·费尔德斯坦,因其在税收和社会保障领域的研究成果。但保罗·克鲁格曼的横空出世,无疑又一次让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魔咒”得到了验证。
金融危机“成就”诺贝尔奖
经济学界的“黑嘴”克鲁格曼教授就成功预测了亚洲模式不可维系,在当初的众人为亚洲四小龙的一片叫好声中,提醒说东亚模式会有危机。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克鲁格曼出版了《萧条经济学的回归》,这可以说是一次精准的预测,克鲁格曼也因此声名鹊起。在2008年3月17日,他在接受美国经济杂志《财富》的采访时就美国当前经济状况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因经济衰退日本经济在10年时间内都未完全恢复元气,“我很担心这种情况在美国发,估计2010年中期美国经济能够复苏”,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停滞这种状况将长期持续。他表示房地产市场发展停滞,贷款困难,这将促使房地产价格继续下跌,并陷入恶性循环。此次危机有可能和90年代末的金融危机以及21世纪初的.com危机一样严重。”从一个侧面来看,全球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成就”了克鲁格曼的诺贝尔之梦。
克鲁格曼被誉为凯恩斯以来文笔最好的经济学家,也是最著名的新生代经济学家之一。克鲁格曼在著作《萧条经济的复兴》中,为我们描述的萧条经济学的宗旨,也就是对于“免费午餐”的研究。“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是经济学中最言简意赅的句子。它指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想要多一样东西,必须少要另一样东西,也就是说,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但是在大衰退下“只要我们伸出手来,就有免费午餐,因为这时候大量的闲置资源就有用武之地了。”对于目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克鲁格曼教授表示,为了防止金融机构出现问题,美国政府应避免投入大规模救济资金,政府用预算资金购买金融机构后要适时将其卖出。克鲁格曼能否成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救世主”,我们也将拭目以待。
自由贸易
国际贸易与经济地理学中的贸易格局与经济活动区位一直都是经济争论中的焦点。自由贸易与全球化会产生一些什么样的影响?全球城市化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保罗·克鲁格曼阐述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来回答这些问题。他因此还将国际贸易与经济地理学中之前完全不同的研究领域综合在了一起。克鲁格曼的研究方式是基于大量的商品和服务都可以长期连续、并以一种更为廉价的方式生产出来这一前提基础之上的,这种理念通常都被称作规模经济效益(economiesofscale)。在此同时,消费者要求获得各种各样的货源,这就使得世界市场的大规模生产取代了地方市场原来的小规模生产。在世界市场的大规模生产过程中,同一行业公司生产出来的类似的产品间就形成了激烈的竞争。
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由于各个国家的不同,导致了部分国家出口农业产品,而另外一些国家则出口工业产品。新的理论则澄清了,为什么全球贸易事实上被那些不仅有着类似条件、同时还贸易类此产品的国家所主宰。举例说,瑞典就是一个大量出口、同时又大量进口汽车的国家。这种贸易就使得大量专门化、大规模化的产品出现,从而导致了商品的低价及商品的多样化。规模经济效益与运输成本的降低同时也帮助我们进行解释,为什么全球越来越多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当中,以及为什么类似的经济活动都集中在同一个地方。低运输成本可以引发一种自我强化进程,同时城市化人口的增长也促使了大规模成产的增加、更高的实际收入,以及更为多样化的商品来源。这样的结果反过来进一步刺激向城市的移民行为。克鲁格曼的理论显示出了,这些进程成果能够很好的帮助全球地区划分为高技术城市化核心地区和不太发达的周边地区。在上个世纪90年代克鲁格曼成功预言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当时,他提出所谓的“亚洲奇迹”是“建立在浮沙之上,迟早幻灭”。具体指,亚洲在高速发展的繁荣时期,已潜伏着深刻的经济危机,将在一定时间内进入大规模调整。1997年该预言的成功验证,奠定了克鲁格曼作为“新一代经济大师”的地位。而在此同时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经济学界的许多人已经断言克鲁格曼三年内必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经济危机
克鲁格曼荣膺诺奖经济危机预言屡屡应验,颇具戏剧色彩的是,克鲁格曼的获奖源于他在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地域方面的成就,而这位《纽约时报》知名专栏作家更为人所知的却是其措辞严厉的“倒布”言论。在他的专栏和讲话中,克鲁格曼不止一次抨击了布什政府的政治和经济政策。在克鲁格曼看来,布什政府在前几年实行的过于宽松和松散的财政和金融政策,加速了这一轮金融泡沫的破灭。
当前危机堪比“大萧条”
“这太令人意外了。”在得知自己获奖后的第一时间,克鲁格曼激动地说。尽管早就为外界看好是诺奖的热门人选,但幸运女神却迟迟未能降临到克鲁格曼的头上。“(在得知消息后)我马上冲去洗了个澡,准备参加随后的新闻发布会。然后又忙着打电话给太太、父母和朋友们报喜,忙得连喝杯咖啡都没来得及。”在随后通过电话进行的记者会上,克鲁格曼难以掩饰自己的喜悦和兴奋。不过,这并未妨碍他作为一名知名学者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清醒判断。在克鲁格曼看来,“我们正在目睹一场和上世纪90年亚洲金融风暴同样严重的危机。这次危机在某些方面可与大萧条时期相提并论。”克鲁格曼在业界被人称道的还有他对一些重大金融灾难的成功预测。1994年,在亚洲经济被广为看好的背景下,克鲁格曼就在《外交》上撰文批评亚洲模式,认为仅靠大投入而不进行技术创新和提高效率的做法,容易形成泡沫经济,在高速发展的繁荣时期,就已潜伏着深刻的危机,迟早要进入大规模调整。1996年克鲁格曼在他的《流行国际主义》一书中干脆直接预言亚洲金融危机即将爆发。1997年,危机爆发了。2000年,克鲁格曼又在“能源危机重现”的文章中指出,新一轮国际油价上涨周期已经到来。2001年,在《纽约时报》上的专栏文章中,克鲁格曼又一次重申了自己的观点。果然,2001年以后,国际油价急剧上涨。2006年8月,克鲁格曼撰文说,由于美国楼市近年来价格暴涨,在很多地区房价开始下降,投机需求出现逆转,导致目前市场上充斥着未出售的房产。而且,由于近三年来楼市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楼市的逆转意味着美国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严重衰退。目前美国房价已经出现全面下调地趋势。
盛赞全球大胆救市
克鲁格曼特别称赞了上周末在华盛顿聚会的全球各国财金首脑们的大胆救市举措,他笑称,与当天获知得奖后的感受相比,他在上周五受到的震动似乎更大一些。在10日的西方七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各国一致通过了一项行动计划,旨在稳定全球金融形势,恢复市场信心,支持经济增长。G7表示,当前的形势需要“紧急和非同寻常的”行动,该集团成员国将继续共同努力,稳定金融市场和恢复信贷流动,从而支持全球经济增长。根据这项计划,该集团将采取决定性行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支持那些对金融系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金融机构,防止它们倒闭。该集团还将采取所有必要措施,解冻信贷和货币市场,确保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有获得流动性和资金的广泛途径。召开的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特别会议也传递了类似信息。会议强调,20国集团将团结一致,深化合作,“将采取一切经济和金融手段以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和良好运转”。此后两天各国的具体行动也体现了救市的决心。美联储联合四大央行13日宣布,将史无前例地向金融体系提供“无上限”注资,以缓解短期美元融资市场的压力。而欧元区15国上周末也通过了一致的金融救援计划,英国、德国、法国以及意大利等主要经济体都相继推出了总额超过数千亿欧元的金融业援救方案。
以“倒布”言论著称
克鲁格曼现为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和国际事务教授。在的颁奖声明中,瑞典皇家科学院评述说,克鲁格曼整合了此前经济学界在国际贸易和地理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在自由贸易、全球化以及推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动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论。评选委员会认为,克鲁格曼将原本关系不大的国际贸易和经济地域研究有机结合为一体。他的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国际贸易容易被那些出口和进口同类商品的国家所主导,比如瑞典,该国就同时出口和进口轿车。“这样的贸易模式使得专业化和规模生产成为可能,从而可以导致更低的价格和多样化的商品。”委员会表示。牛津大学一位教授在评级克鲁格曼的获奖时说,国际贸易理论早在25年前就已止步不前,而克鲁格曼的创造性研究赋予了贸易理论新的生命。不过,与其相对专业的学术成就相比,克鲁格曼更为人所知的似乎是他的“倒布”言论。作为《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克鲁格曼在许多场合都公开抨击布什政府的政策,不管是伊战还是减税案。在克鲁格曼看来,正是布什政府前几年推行的过于宽松和缺乏监管的政策,催生了此后的金融泡沫,最终引爆今天的危机。“布什先生令我们的政府堕落,并且损害了立法的原则。”克鲁格曼在2007年5月18日的一篇专栏文章中这样写道,“他已将美国领入‘战略灾难’和道德贫穷。”在金融风暴势头正猛之际,克鲁格曼近日又在《纽约时报》撰文说,美国政府的救市计划是以“现钞换垃圾”。
历年获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2001年-2008年)
克鲁格曼高谈阔论
2001年:乔治·亚瑟·阿克洛夫、安德鲁·迈克尔·斯彭斯、约瑟夫·尤金·斯蒂格利茨
2002年:丹尼尔·卡内曼、弗农·洛马克斯·史密斯
2003年:罗伯特·F·恩格尔、克莱夫·威廉·约翰·格兰杰
2004年:芬恩·基德兰德、爱德华·普雷斯科特
2005年:罗伯特·约翰·奥曼、托马斯·克罗姆比·谢林
2006年:埃德蒙·费尔普斯
2007年:里奥尼德·赫维克兹、埃里克·马斯金、罗杰·梅尔森
2008年:保罗·罗宾·克鲁格曼 一、零和世界?
1.竞争力:危险的偏执
2.证明我的观点
3.贸易、工作和工资
4.第三世界的增长损害了第一世界的繁荣吗?
5.国际贸易冲突的幻象
二、好的和坏的经济理论
6.美国竞争力的神话和现实
7.经济外交往来
——评劳拉·德·安德烈亚·泰森的《鹿死谁手?》
8.大学生应该懂得哪些贸易知识?
三、新兴世界
9.挑战传统认识
10.关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令人不安的真相
11.亚洲奇迹的神话
四、技术和社会
12.技术的报复
13.世纪经济的本地化
索引 《国际经济学译丛》总序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是经济的全球化。经济增长、冷战结束以及信息技术革命,使得各国经济更加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日益融为一体。与之相适应,研究各国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国际经济学本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为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国际经济学主要研究开放条件下的各类经济行为和经济状况。它不仅研究开放经济中的商品生产、消费、市场价格决定和生产要素流动等微观行为,也研究汇率、国际收支、价格稳定和经济增长等宏观问题。对于绝大多数开放的经济来说,国际经济学是一门更加现实、更加重要的经济学科。 鉴于具体研究对象的不同, 国际经济学……
假设石油某天枯竭了?意味着。。。
本轮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始于2003年底,年均油价由2003年的28.83美元上涨至2004年的38.27美元,2005年期货原油价格一度突破70美元,前不久再次突破70美元。如果按目前的最高价与2003年的均价比,涨幅已经超过1.4倍。
这让人们联想起上世纪70—8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国际年均油价从1973年的不到3美元大幅度上涨至1974年的12美元左右,上涨约了3倍。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国际油价(布伦特)由1978年的14.02美元上涨至1979年的31.61美元和1980年的36.83美元,涨幅超过1.6倍。
从涨幅上说,本轮国际油价上涨已经接近第二次石油危机,只不过其影响没有那两次石油危机那么大。但如果继续涨下去,涨到每吨100美元以上,甚至也像第一次石油危机那样上涨3倍以上达到120美元,世界经济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中国经济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在已经发生过的三次石油危机中,1973年爆发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最大。这一方面是因为其涨幅最大,另一方面是因为国际社会首次遭遇石油危机的冲击,手足无措。那次石油价格暴涨引起了西方国家的经济衰退,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下降了4.7%,欧洲下降了2.5%,日本则下降了7%。第二次石油危机也引起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经济衰退,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中大概下降了3%。
中国在前两次石油危机中没有受到什么明显影响。因为当时的中国尚未与世界经济接轨,而且石油需求不大,能够自给自足。可以肯定地说,一旦再次发生石油危机,中国已经不可能置身事外,相反,很可能会被推到漩涡中心。因为中国石油需求已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二,并早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对国际石油市场依赖程度日益加深。2005年我国石油净进口1.36亿吨,占石油全部消费量的42.9%。综合观察中国的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石油资源状况,受到石油危机冲击最重的很可能是中国。
当然还有印度。作为在人口、经济增长速度上与中国基本处于一个数量级上的唯一发展中国家,印度对石油的需求不可小视。
还有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资源、能源、石油消耗国,美国一直在进口大量石油,其中60%消耗在汽车上。石油危机对美国消费的打击将可能重于对生产的打击。
那三次石油危机主要不是真实供求关系的急剧变化所致,而是与世界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密切相关。而近几年的油价上涨,固然有诸多技术因素,但其心理基础似乎是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全球石油资源日益减少。因此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这个世界真的发生了由资源枯竭导致的石油危机或能源危机,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
一本名为《后化石能源时代》的书描述了这种情景:
1、所有汽油对私人停售,飞机基本停用,只保证大城市公共汽车行驶;
2、自动化半自动化企业几乎全部停产,农业生产恢复人工劳动,世界产出急剧下降,城市失业率达到80-90%;
3、燃煤、布料、粮食、肉类及各种副食品、蔬菜等凭票定量供应;
4、每户每天只能用15瓦照明电力2小时,高层楼房停止供应自来水;
5、网络系统、计算机以及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停用,各种娱乐场所停业……
总之,工农业生产和服务业都急剧萎缩,人类大致回到了农耕社会。
当然,这是一种极端推测。我认为,这种情景不大可能出现。诚然,按目前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资源的储量,很可能几十年后人类就没有化石能源可用了。但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强烈的生存危机感会迫使人类在资源枯竭到来之前找到对策。首先,可能会陆续发现更多的石油和煤炭储量资源;其次,能源使用成本的日益提高会推动节能技术的迅速进步,从而减少单位能源消耗。第三,有望对核能进行更加安全的利用;第四,可能找到较大规模的替代能源,如可控核聚变,太阳能高效利用技术,还有生物能源,如曾经大力推广但后来停滞的沼气利用,以及尚未大面积推广的用粮食、秸杆生产乙烯、酒精的技术等。这几条,除可控核聚变似乎遥不可及外,其他方面都有望获得商业化的突破。譬如,安徽已建成2万吨的用玉米生产乙烯的装置,据企业负责人说,只要国际石油价格不低于每吨25美元,就有利可图。另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专家说,2020年,可再生能源将为中国每年新增4亿至5亿吨标煤的能源供应能力,可再生能源将占中国能源消耗比重的10%。其中包括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在内的生物质液体燃料产能将达到1200万吨,可替代1000万吨的成品油消费。
有报道说,2004年,世界乙醇和生物柴油生产量已超过300亿升,约相当于当年世界汽油年消耗量的3%。目前中国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年生产能力为
102万吨,以甜高粱为原料的燃料乙醇试产规模为5000吨,以餐饮业废油回收或以黄连木、油菜籽等为原料的生物柴油的年生产能力大约为2万吨。
从技术进步的激励机制的角度说,油价越高,替代能源的研究发展就越有可能取得突破。
石油暴涨的背后(原因)
供应,需求,炒作,还有美元,这四大因素,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美元,一段时间以来,美元在持续走低,事实上从2000年至今,美元贬值了50%了,美元贬值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油价,不仅是石油,全世界其他用美元计价的商品都在涨价。
自从2002年以来,美元兑全球主要货币贬值超过了30%,这意味着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产品理应上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自从2003年9月以来,国际油价已经上涨了400%。美元贬值和油价的上涨速度不可同日而语。
那么,谁是油价这半年来暴涨最大的推手呢?威廉.恩道尔,来自德国,是《石油战争》一书的作者,因为大胆剖析了战争、石油和国家利益之间的种种关系,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他在接受我们越洋电话采访的时候,明确指出原油期货市场的种种金融炒作是油价疯涨最大的推手。
油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期货市场无法控制的炒作, 主要就是纽约和伦敦的原油期货市场。几年前美国曾经通过一项规定, 允许原油期货交易市场不受美国的监管, 从那以后,油价就从60美元直线上涨到了135,将近140美元。油价上涨70%的因素都是金融炒作。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