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7年世界发生的十件大事

2.中东战争当前的格局及外在影响是什么

3.2008年国内外十大新闻都有什么啊拜托各位了 3Q

4.07年中国发生了什么大事情?说说吧

2007年世界发生的十件大事

巴基斯坦中国油价_巴基斯坦的汽油

1月:伊拉克美军增兵

乔治-布什(George W. Bush)增加了驻伊美军数量。这一决定会成为美国开始扭转形势的时刻,抑或只是失败的最后一搏,目前还言之太早。一些重要问题仍有待回答。内战是否爆发在即?如果美国撤回增派的军队会发生什么情况?

即便如此,目前已经明确的是,增兵是一个重要事件。它表明布什已决定拒绝棘手被广泛视为美国撤军战略的“贝克报告”(Baker report)。到年底,伊拉克(特别是巴格达)暴力事件的减少,已开始说服一些对增兵持怀疑态度的人。即便获选呼声颇高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也拒绝承诺:到2013年美国将从伊拉克全面撤军。增兵事件显示,美国将长期驻军伊拉克。

2月:弗拉基米尔-(Vladimir Putin)的慕尼黑演讲

这位俄罗斯总统凭借一次不同寻常的愤怒演讲,表明了俄罗斯外交政策的新倾向。他在演讲中指责美国“几乎毫无节制地使用武力……使世界陷入了冲突的深渊”。的演讲预示了这样的一年:从科索沃导弹防御到军备控制及能源政策,俄罗斯在一切问题上都越来越自信。油价高企和国内经济的繁荣发展,增强了俄罗斯政府的信心。俄罗斯在海外的自信,与国内威权主义的日益增长是相辅相成的。俄罗斯认为自己正在重新崛起,它希望全世界都认识到这一点。

8月:信贷危机

今年夏季,美国住宅贷款危机爆发,目前还在不断发展。也许最终这“只是”一个金融和经济问题。若果真如此,信贷危机可能不该在本年度五大最重要地缘政治事件中占据一席之地。但近年来,美国消费者不断购买的能力一直对全球经济至关重要。如果次贷问题使其陷入停顿,并间接导致美元进一步贬值,该事件将对全球政治具有重要意义。中美关系将会恶化;欧洲经济将承受压力,整个全球交易体系也是如此。美国将发现更难为其作为世界警察的角色埋单。我们应当记住:上世纪30年代政治动荡的背景,正是1929年的华尔街股灾。

11月:中石油(PetroChina)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

的确,有大把理由说明这件事有些虚幻。该公司在上海证交所发行的股份仅占其总股本的2.2%.该公司的市值超过1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市值的两倍),这当然反映了中国股市的泡沫。不到一个月,中石油的市值就蒸发了三分之一(尽管其市值仍高于埃克森)。不过,目前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是中国企业,这一事实具有无可辩驳的象征性冲击力。中石油的成功并非侥幸。目前在全球市值最大的10家公司中,有4家是中国公司。

11月:巴基斯坦总统佩尔韦兹-穆沙拉夫(Pervez Musharraf)发动小型政变

如果你在列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事件,你为何会挑选某个国家,而不是另一个国家呢?我有理由列举的事件包括:尼古拉-萨科齐(Nicolas Sarkozy)当选法国总统;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辞职;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的分裂;或乌戈-查韦斯(Hugo Chavez)在委内瑞拉全民公决中受挫;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AKP)大选获胜,结束了该国的宪法危机,并确立了文官执政;当然,还有那些成为报刊头条的长期趋势,例如油价上涨和北极冰盖融化。

相反,我选择了穆沙拉夫上将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的事件。巴基斯坦这个国家似乎集合了美国外交政策中所有最棘手的问题。美国的政策是要发展民主,打击恐怖主义,抑制核扩散。但在巴基斯坦,美国发现自己的盟友是一个军事政权,一个核扩散者,一个在反恐和打击阿富汗武装力量等战争中立场模糊的不坚定盟友。穆沙拉夫上将紧握大权和软禁该国法官的决定,令西方国家深陷窘境,而且证明了巴基斯坦依然有多么不稳定。但美国并未断绝与他的关系,因为所有看似可行的替代方案似乎都更加糟糕。

是否有一个共同主题将这五个事件联系在一起?当然有。这个联系就是全球唯一超级大国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加。美国陷入了一场实力不断消耗、士气日益受损的战争。美国的老对手俄罗斯正变得愈加自信。新对手中国正在崛起。而美国至关重要的盟友巴基斯坦,威胁要与其分手。目前,美国经济承受着比过去多年更大的压力。新年快乐。

中东战争当前的格局及外在影响是什么

中东战争是指以色列同周边阿拉伯国家在1948年至1973年期间所发生的4次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于1948年5月15日。结果巴勒斯坦领土除加沙地区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均被以色列占领。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于1956年10月29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于1967年6月5日。以色列以埃及封锁亚喀巴湾为由向阿拉伯国家发起突然袭击。阿拉伯国家丧失了6.5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于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叙利亚集

中优势兵力,在炮兵、航空火力的掩护下,分别向西奈半岛(西线)、戈兰高地(北线)同时突然发起进攻。后来,以色列在美国紧急援助下,调集兵力,转入反攻,逐步夺取了战场主动权。最后,双方在国际社会的调停下签署了停战协定。

中东战争是现代化战争。战争双方使用了美国或苏联提供的先进武器装备,其中包括武装直升机、电视制导炸弹、“萨姆”型防空导弹等。战争双方展开了大规模电子对抗。双方飞机损失约60%、舰艇损失80%以上,大部分坦克为各种导弹所击毁。

中东战争爆发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从表面上看,中东战争是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拼杀,实际上却是两个超级大国的间接较量。

据圣经记载,摩西曾带领部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并在约书亚(Joshua)的领导下征服了迦南(Canaan)的部落城邦。之后,在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大卫王占领了耶路撒冷,并且在包括外约旦在内大部分迦南地区建立起以色列王国。在大卫的儿子所罗门(Solomon)死后,王国一分为二,南为犹大(Judea),北为以色列(Israel)。直到公元133年,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人的政治和宗教中心。

公元前722年,亚述人(Assyrians)攻占了以色列,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人占领了犹大,他们焚毁耶路撒冷的所罗门圣殿,驱逐了大批犹太人。从此之后,耶路撒冷曾被多次易手,还被无数次地摧毁和重建。犹太人从此流离失所,散落到各个地方。大约在公元前61年,庞贝(Pompei)的罗马军团攻占了犹大,占领了耶路撒冷。而耶稣正是在罗马的统治区伯利恒(Bethlehem)降生的。罗马统治者在公元70年和132年两次扑灭了犹太人起义的烈火,并于公元135年将所有犹太人驱逐出耶路撒冷。此后,耶路撒冷就被罗马人重新命名为巴勒斯坦(Palestine)。

在拜占庭时期(公元4世纪),大量的基督徒涌入了巴勒斯坦。那时,巴勒斯坦的人口组成是基督徒、犹太人皈依的基督徒和异教徒(paganism),以及罗马人和原著居民。大约在公元7世纪,穆斯林阿拉伯的军队北上占领了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大部分中东地区,从此,穆斯林对巴勒斯坦的控制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在这漫长的穆斯林统治中,土尔其奥托曼帝国(Ottoman Empire)曾于1517年将巴勒斯坦纳入自己的版图。在这期间,土尔其苏丹还曾邀请离散的犹太人到巴勒斯坦的各个城市里定居下来。在18世纪末拿破仑入侵时,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趁机起来反抗埃及和土尔其人的统治,致使土尔其帝国进一步开放其边界,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口同时增长了,而且两个民族的民族意识也随之提升。到了1880年,巴勒斯坦的人口达到了40万,其中犹太人口是2.4万左右。这时奥托曼政府开始采取严厉的措施限制犹太移民,但是,犹太人却采取各种手段移入巴勒斯坦。

这时在19世纪的欧洲,反犹浪潮和欧洲犹太人解放运动此生彼长,现代民族国家的理念与传统犹太家园的向往交织在一起,在欧洲离散的犹太人心中,燃起了犹太复国主义(Zionism)的烈火。特别是东欧国家的反犹和排犹政策,加速了欧洲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的迁徙。也是在此时,欧洲犹太人开始将犹太复国主义思想体系化。犹太祭司奥克雷(Rabbi Yehuda Alcalay),在19世纪40年代发表了许多犹太复国思想的希伯来语文章。另外,在1896年匈牙利裔犹太律师赫茨尔(Theodore Herzl)出版了《犹太国》一书,完整地阐释了犹太复国主义。次年8月,犹太复国主义者在瑞士巴塞尔(Basle)召开了“第一次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大会根据赫茨尔的理念希望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国。与会的犹太复国主义者预期将有数百万欧洲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以形成人口的绝对多数。至于当地的阿拉伯人,没有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到1914年为止,巴勒斯坦大约有70万人口,61万为阿拉伯人,犹太人还不到10万人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巴勒斯坦的统治者奥托曼帝国与德国联盟。这时巴勒斯坦地区爆发霍乱和伤寒,土尔其军事首脑决定赶走所有外国人,大批的犹太人再次被驱逐出巴勒斯坦。在此期间,只有俄国籍的犹太人可以免被逐出,这些剩下来的犹太人,就成为英国的合作者,后来为英军与土尔其作战提供了帮助。与此同时,英国也需要阿拉伯人的帮助。英国政府就许愿给阿拉伯人,只要他们支持同盟国与土尔其人作战,阿拉伯在战后便可以独立。在1916年,阿拉伯人在劳伦斯(T. E. Lawrence)的领导下,真的起来反抗土尔其人的统治。但是战后,英国却否认了自己对阿拉伯人的承诺,巴勒斯坦成了英国的“委托统治地”。战后巴勒斯坦的人口中大约70%是阿拉伯人,30%是犹太人和基督教徒。

中东战争简史

中东位于欧、亚、非三洲的连接处,他是 欧洲的侧翼,欧、亚、非三洲的交通枢纽,境内有沟通大西洋与印度洋的苏伊士运河,处于“五海三洲 ”之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中东地区占有17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人口1.6亿左右,分布有17个国家。这些国家民族构成非常复杂,大约有20多个民族,其中最主要的是信奉伊斯兰教、讲阿拉伯语的阿拉伯民族,约占中东人口的一半以上。 中东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在各个国家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清真寺。其中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地”,每年来这里朝圣的信徒多达150万以上。中东有80%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余的则信奉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和东正教,还有少数人信奉拜火教。耶路撒冷是中东的一座古城,这里有犹太教的神庙和伊斯兰教著名的阿克萨清真寺,是两教教徒心目中的“圣城”。许多国家把伊斯兰教规定为国教,并写入了宪法,可见宗教信仰在中东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也成为本地区许多矛盾的焦点和起因。此外,中东地区是世界的能源中心波斯湾及其周围广大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有“石油海洋”之称。据统计中东地区石油储量占世界的2/3以上,天然气储藏量也是世界之首,可以说中东是世界的能源宝库。

中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尼罗河流域、幼发拉底河流域、底格里斯河流域都是人类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东地区创造出了极其灿烂的文化。古代阿拉伯人很早就掌握了医学、建筑、文学等,是人类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辉煌。正是中东地区的这种极其优越的战略地位和能源地位注定了中东不会是一个安宁的地区,加上本地区民族成分与宗教信仰极为复杂,战乱在所难免!一、 外国势力对中东虎视眈眈早在1789年,法国帝王拿破仑就率领其远征军从亚历山大港登陆埃及,占领开罗,企图借助他的战略优势牵制英国。在1801年法军撤出之后,英国又将其纳为自己的殖民地,对埃及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十几年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又将其魔爪伸向了波斯湾地区,占领了许多阿拉伯酋长国,中东成为英国资本聚集的重要来源。1839年,英国殖民者又占领了亚丁,并强迫毗邻的20多个国家签订所谓的“保护条约”,组成了“亚丁保护地”,以期巩固他的统治。与此同时,英、法、俄在土耳其和伊朗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到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度的阶段,这种争夺变得更加激烈。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尖锐程度。这时,中东理所当然的成了英、法、俄以及后起的德国等帝国主义拼死争夺的对象。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之后,为控制该运河,确保通向印度和远东的重要通道,英国于1878年占领了塞浦路斯,继而又于1882年占领了埃及,并排挤法国势力,使埃及沦为其殖民地。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对波斯湾及其沿岸的酋长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在这场争夺战中,英国是最大的赢家,先后强迫阿曼、巴林、麦什哈特阿曼(即现在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和卡塔尔等各酋长国缔结了一系列保证英国享有垄断特权的协定,把波斯湾各酋长国变成了英国的殖民地或保护国,把波斯湾视为“英国的内湖”。中东的许多国家例如伊拉克、巴勒斯坦、黎巴嫩、约旦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仍然是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但在该帝国土崩瓦解之后,这些国家纷纷沦为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就是伊朗也没有摆脱这种命运,沦为英国的半殖民地。另外应该单独提及的就是沙皇俄国。在17世纪末,沙俄仍然是一个内陆国家。为了开辟一条从黑海通往地中海的通道,沙俄占领土耳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预谋已久。1851到1853年,沙俄借口基督教“圣地”所谓的监护权,对土耳其施加压力,要求土耳其承认其对土耳其基督教徒有监管权,企图干涉土耳其内政,进而占领两海峡。但由于英、法的干预,沙俄的计划受挫。在情急之下,沙俄先后两次发动对土动武,但均已失败告终。但随后的《圣斯蒂发诺和约》却使沙俄达到了占领土耳其的目的。由于沙俄占领两海峡的预谋没有达成,矛盾不断加深,埋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火种。

二、 中东内部虎虎相争

(一)两伊战争这是在伊拉克和伊朗之间爆发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直至1988年8月20日结束。这场战争又被称为“第一次波斯湾战争”(相对于1990-1991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导致的“第二次波斯湾战争”或“海湾战争”而言)。战争的起因是由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试图完全控制位于波斯湾西北部的Shatt al-Arab水道。该水道是两个国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国为萨达姆提供武装并支持其向这一有争议的地区发动进攻,试图以此遏制刚刚通过革命上台并强烈反美的伊朗政权。而在 1975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国王对当时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发动进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国家还担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产生的武装政权向周边地区扩散。 导致两伊战争的另一因素是两国***的野心。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试图将他领导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不过由于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这方面的尝试还十分有限。对萨达姆而言,他掌权时间不长,正试图使伊拉克获得地区霸权地位。对伊朗战争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为海湾地区的霸主并控制石油贸易。军队内部清洗和美制装备零件严重缺乏都很大地影响了伊朗的军力。另外,Shatt al Arab 地区的伊朗防御也很薄弱。.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对当时伊拉克外长阿齐兹的刺杀企图为借口,抓住机会发动进攻。两伊战争引起国际社会极大关注。为使这场战争早日结束,联合国、家、不结盟运动及有关大国对两伊进行了大量调解工作。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关于结束两伊战争的第598号决议。决议要求两伊立即停战,把一切军队撤到国际边界内;联合国秘书长派观察员监督停火与撤军;交战双方释放和遣返战俘;委托一公正机构调查冲突责任问题;在适当国际援助下进行战后重建工作;就一切未决问题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全面、公正和体面的解决方案。伊拉克当即表示接受这项决议,伊朗开始既不接受也不拒绝,直至1988年7月才正式表示接受。8月,两伊实现陆、海、空全面停火,随即在联合国秘书长主持下,两伊开始直接谈判,讨论落实安理会第598号决议有关的问题。战争使两个国家都受到惨重损失,经济发展停滞,石油出口加少,死伤人数以百万计。伊拉克因此也积累了大量的债务,仅欠科威特的债务即达140亿美元。这也是后来萨达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战争结束时,两国的分界线恢复到了战前的状况。这场战争是二战以后伤亡最大的战争之一,仅次于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具体伤亡数字有很多说法,一般认为死亡人数为一百万人左右。伊拉克军队由战前的24万人发展到战后的120万人。

(二)海湾战争 1990 年8月2日凌晨 1 时(科威特时间),在空军、海军、两栖作战部队和特种作战部队的密切支援和配合下,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三个师越过伊科边境,向科威特发起了突然进攻。经过约14小时的战斗,下午7时,伊军完全占领了科威特首都。随后继续发展进攻,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进入科威特。8月3日中午,伊军占领了科威特全境。至 8月6日,进入科威特的伊军达到约 20 万人,坦克2000 余辆。8月8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宣布吞并科威特,将其划为伊拉克的“第19个省”,并称它“永远是伊拉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主要原因: 1、领土纠纷。伊拉克和科威特本是同根同种,历史上两国同属于一个国家。公元8世纪,科威特是以巴格达为首都的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1871年科成为奥斯曼帝国巴士拉行省的一个县。而后伊,科两国同时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923年英国策划分别建立伊拉克王国和科威特埃米尔王国。1961年科威特宣布独立,伊拉克拒不承认。长期以来,两国领土纠纷一直不断。尽管科威特不时用金钱“孝敬”伊拉克,但伊朝野上下始终认为科是伊领土的一部分,科分离出去是因为英国殖民主义者分而治之政策的产物,一心想早日收回来。 另外,伊科之间120公里长的陆地边界有一段生产石油的沙漠地区尚未画界。伊拉克指控科威特在属于伊拉克的鲁迈拉油田盗采价值24亿美元的石油。科威特认为该油田南部延伸到科境内,属科领土。 2、关于石油政策。伊拉克指控科威特伙同阿联酋 超产石油,导致油价下跌,使伊拉克蒙受140亿美元的损失。 3、债务问题。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欠科威特,阿联酋及其他海湾国家300亿美元债务。伊拉克提出与伊作战保卫了阿拉伯民族,要求正式免除欠科威特50亿美元的债务。科威特,阿联酋等国认为难以接受。外国介入对于伊拉克这一侵略行径,世界大多数国家都给予了谴责。就在伊军侵入科威特的第一天,布什就发表讲话,谴责伊拉克的行动是“赤裸裸的侵略”,对美国的国家利益“构成了真正的威胁”,并宣布冻结伊拉克和科威特在美国的所有资产。苏联也一改战后 40 年在世界地区性冲突上持与美对立立场的常态。 8 月 3 日美苏达成共识,并发表《联合声明》,要求伊拉克“无条件地从科威特撤军”,“充分恢复科威特的主权、合法政权和领土完整”。这与美国对伊拉克的政策目标完全一致。同一天,苏联政府就停止了对伊拉克的武器供应与军事援助。联合国安理会和各成员国对海湾危机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异常迅速且几乎完全一致的反应。 8 月 2 日,联合国安理会就以 14 票赞成,0票反对,1 票弃权,通过了谴责伊拉克违反联合国宪章,要求其撤军的第 660 号决议。从 8 月2日至 11 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了12个谴责和制裁伊拉克的决议。这些决议,使伊拉克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处于极端孤立的地位。其中的第 678 号决议,规定了伊拉克必须撤军的最后期限为 1991 年1月15日,在最后期限到来之前伊拉克如不撤军,决议授权联合国会员国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来执行联合国通过的各项决议,这就为以美国为首的 38 国组成联军出兵海湾,用武力解决这场危机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 阿以冲突阿以冲突一直是中东乃至整个世界冲突的焦点。而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矛盾的实质是领土问题,双方的领土争端是在过去几十年中陆续形成的。 1947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巴勒斯坦分治决议,把总面积 为2.6万多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一分为二,14477平方公里划给犹太人建以色列国,11655平方公里划给阿拉伯人建立巴勒斯坦,并将耶路撒冷暂定为“国际城市”,即归属未定。 在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即1948年5月15日爆发的阿以战争中,以色列吞并了划归给巴勒斯坦的6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强行占领了西耶路撒冷。当时的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占领了划归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领土,包括东耶路撒冷,共526公里。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同时还占领了6000多平方公里的埃及西奈半岛、1600平方公里的叙利亚戈兰高地、埃及管辖的加沙地带,又从约旦手中夺走了东耶路撒冷,并宣布整个耶路撒冷为以色列的首都。1982年黎巴嫩战争中,以色列又占领了黎巴嫩南部一条10-15公里宽的狭长地带。 根据1978年埃以达成的戴维营协议,以色列把西奈半岛归还了埃及。1974年,以色列曾把戈兰高地的一部分退还给叙利亚,但继续占领戈兰高地其余的700平方公里的土地,并于1981年宣布将其并吞。近几年来,以色列在它所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以色列已建立200个定居点,犹太移民达10.4万。以色列的犹太移民政策是谋求通过改变其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从约旦河直至地中海的大以色列国。

多年来,阿拉伯国家要求以色列遵照联合国242号和338号决议,在被占领土上停止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撤出1967年其占领的领土,以“土地换和平”。以色列却认为,西奈半岛归还埃及后,它已完成履行联合国决议的要求,现在只需要以“和平换和平”。巴勒斯坦人民要求在被占领土上建立自己独立的国家,以色列却只顾同西岸和加沙地带的代表讨论“有限自治”问题。叙利亚要求以色列归还戈兰高地,黎巴嫩要求以色列撤出黎巴嫩南部,而以色列却一再表示坚持“寸土不让”。耶路撒冷问题是中东和平进程中最复杂和最敏感的问中东战争简史中东位于欧、亚、非三洲的连接处,他是 欧洲的侧翼,欧、亚、非三洲的交通枢纽,境内有沟通大西洋与印度洋的苏伊士运河,处于“五海三洲 ”之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中东地区占有17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人口1.6亿左右,分布有17个国家。这些国家民族构成非常复杂,大约有20多个民族,其中最主要的是信奉伊斯兰教、讲阿拉伯语的阿拉伯民族,约占中东人口的一半以上。 中东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在各个国家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清真寺。其中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地”,每年来这里朝圣的信徒多达150万以上。中东有80%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余的则信奉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和东正教,还有少数人信奉拜火教。耶路撒冷是中东的一座古城,这里有犹太教的神庙和伊斯兰教著名的阿克萨清真寺,是两教教徒心目中的“圣城”。许多国家把伊斯兰教规定为国教,并写入了宪法,可见宗教信仰在中东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也成为本地区许多矛盾的焦点和起因。此外,中东地区是世界的能源中心波斯湾及其周围广大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有“石油海洋”之称。据统计中东地区石油储量占世界的2/3以上,天然气储藏量也是世界之首,可以说中东是世界的能源宝库。中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尼罗河流域、幼发拉底河流域、底格里斯河流域都是人类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东地区创造出了极其灿烂的文化。古代阿拉伯人很早就掌握了医学、建筑、文学等,是人类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辉煌。正是中东地区的这种极其优越的战略地位和能源地位注定了中东不会是一个安宁的地区,加上本地区民族成分与宗教信仰极为复杂,战乱在所难免!

一、 外国势力对中东虎视眈眈早在1789年,法国帝王拿破仑就率领其远征军从亚历山大港登陆埃及,占领开罗,企图借助他的战略优势牵制英国。在1801年法军撤出之后,英国又将其纳为自己的殖民地,对埃及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十几年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又将其魔爪伸向了波斯湾地区,占领了许多阿拉伯酋长国,中东成为英国资本聚集的重要来源。1839年,英国殖民者又占领了亚丁,并强迫毗邻的20多个国家签订所谓的“保护条约”,组成了“亚丁保护地”,以期巩固他的统治。与此同时,英、法、俄在土耳其和伊朗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到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度的阶段,这种争夺变得更加激烈。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尖锐程度。这时,中东理所当然的成了英、法、俄以及后起的德国等帝国主义拼死争夺的对象。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之后,为控制该运河,确保通向印度和远东的重要通道,英国于1878年占领了塞浦路斯,继而又于1882年占领了埃及,并排挤法国势力,使埃及沦为其殖民地。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对波斯湾及其沿岸的酋长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在这场争夺战中,英国是最大的赢家,先后强迫阿曼、巴林、麦什哈特阿曼(即现在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和卡塔尔等各酋长国缔结了一系列保证英国享有垄断特权的协定,把波斯湾各酋长国变成了英国的殖民地或保护国,把波斯湾视为“英国的内湖”。中东的许多国家例如伊拉克、巴勒斯坦、黎巴嫩、约旦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仍然是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但在该帝国土崩瓦解之后,这些国家纷纷沦为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就是伊朗也没有摆脱这种命运,沦为英国的半殖民地。另外应该单独提及的就是沙皇俄国。在17世纪末,沙俄仍然是一个内陆国家。为了开辟一条从黑海通往地中海的通道,沙俄占领土耳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预谋已久。1851到1853年,沙俄借口基督教“圣地”所谓的监护权,对土耳其施加压力,要求土耳其承认其对土耳其基督教徒有监管权,企图干涉土耳其内政,进而占领两海峡。但由于英、法的干预,沙俄的计划受挫。在情急之下,沙俄先后两次发动对土动武,但均已失败告终。但随后的《圣斯蒂发诺和约》却使沙俄达到了占领土耳其的目的。由于沙俄占领两海峡的预谋没有达成,矛盾不断加深,埋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火种。

二、 中东内部虎虎相争 (一)两伊战争这是在伊拉克和伊朗之间爆发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直至1988年8月20日结束。这场战争又被称为“第一次波斯湾战争”(相对于1990-1991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导致的“第二次波斯湾战争”或“海湾战争”而言)。战争的起因是由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试图完全控制位于波斯湾西北部的Shatt al-Arab水道。该水道是两个国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国为萨达姆提供武装并支持其向这一有争议的地区发动进攻,试图以此遏制刚刚通过革命上台并强烈反美的伊朗政权。而在 1975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国王对当时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发动进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国家还担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产生的武装政权向周边地区扩散。 导致两伊战争的另一因素是两国***的野心。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试图将他领导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不过由于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这方面的尝试还十分有限。对萨达姆而言,他掌权时间不长,正试图使伊拉克获得地区霸权地位。对伊朗战争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为海湾地区的霸主并控制石油贸易。军队内部清洗和美制装备零件严重缺乏都很大地影响了伊朗的军力。另外,Shatt al Arab 地区的伊朗防御也很薄弱。.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对当时伊拉克外长阿齐兹的刺杀企图为借口,抓住机会发动进攻。两伊战争引起国际社会极大关注。为使这场战争早日结束,联合国、家、不结盟运动及有关大国对两伊进行了大量调解工作。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关于结束两伊战争的第598号决议。决议要求两伊立即停战,把一切军队撤到国际边界内;联合国秘书长派观察员监督停火与撤军;交战双方释放和遣返战俘;委托一公正机构调查冲突责任问题;在适当国际援助下进行战后重建工作;就一切未决问题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全面、公正和体面的解决方案。伊拉克当即表示接受这项决议,伊朗开始既不接受也不拒绝,直至1988年7月才正式表示接受。8月,两伊实现陆、海、空全面停火,随即在联合国秘书长主持下,两伊开始直接谈判,讨论落实安理会第598号决议有关的问题。战争使两个国家都受到惨重损失,经济发展停滞,石油出口加少,死伤人数以百万计。伊拉克因此也积累了大量的债务,仅欠科威特的债务即达140亿美元。这也是后来萨达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战争结束时,两国的分界线恢复到了战前的状况。这场战争是二战以后伤亡最大的战争之一,仅次于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具体伤亡数字有很多说法,一般认为死亡人数为一百万人左右。伊拉克军队由战前的24万人发展到战后的120万人。

(二)海湾战争 1990 年8月2日凌晨 1 时(科威特时间),在空军、海军、两栖作战部队和特种作战部队的密切支援和配合下,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三个师越过伊科边境,向科威特发起了突然进攻。经过约14小时的战斗,下午7时,伊军完全占领了科威特首都。随后继续发展进攻,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进入科威特。8月3日中午,伊军占领了科威特全境。至 8月6日,进入科威特的伊军达到约 20 万人,坦克2000 余辆。8月8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宣布吞并科威特,将其划为伊拉克的“第19个省”,并称它“永远是伊拉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主要原因: 1、领土纠纷。伊拉克和科威特本是同根同种,历史上两国同属于一个国家。公元8世纪,科威特是以巴格达为首都的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1871年科成为奥斯曼帝国巴士拉行省的一个县。而后伊,科两国同时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923年英国策划分别建立伊拉克王国和科威特埃米尔王国。1961年科威特宣布独立,伊拉克拒不承认。长期以来,两国领土纠纷一直不断。尽管科威特不时用金钱“孝敬”伊拉克,但伊朝野上下始终认为科是伊领土的一部分,科分离

2008年国内外十大新闻都有什么啊拜托各位了 3Q

1.油价暴涨暴跌 市场恐慌加剧 2008年油价坐上“过山车”。由于受金融投机和全球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今年上半年油价一路飙升。新年后第一个交易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至7月11日创下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此后油价一路狂跌,由于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久未见底,能源需求持续降低,市场信心严重不足,石油输出国组织在九、十两月两次实行减产,均未遏制油价下行势头。纽约商品交易所1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12月5日收于每桶40.81美元,创2004年12月月10日以来最低水平 2. 汶川特大地震肆虐 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5月12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震级里氏8级,最大烈度11度,余震3万多次,涉及中国10个省区市,受灾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据不完全统计,地震已造成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受灾群众151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多元。中国政府迅速组织了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截至10月6日财政累计投入抗震救灾资金825.14亿元,84017名群众被从废墟中抢救出来,149万名被困群众得到解救,430多万名伤病员得到及时救治。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等国的救援队,俄罗斯、日本、古巴、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巴基斯坦、印尼等国的医疗队,以及一些国际组织、志愿者团体赴灾区增援。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以及政府高效有力的救援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 3. 爱尔兰否决里斯本条约 欧洲制宪进程再遭重挫 爱尔兰于6月12日就《里斯本条约》举行全民公投,以53.4%反对、46.6%赞成否决了该条约。欧洲一体化进程又遭重挫。《里斯本条约》是欧盟各国首脑在2007年12月13日签署的,用以取代2005年被法国与荷兰先后否决的《欧盟宪法条约》。该条约原计划交由27个成员国批准后于2009年1月生效。爱尔兰的这次公投迫使长达6年多的欧盟制宪进程再度放慢步伐 4. 俄格爆发武装冲突 牵动大国关系调整 今年8月7日夜至8日凌晨,格鲁吉亚军队出动大炮、坦克和装甲运兵车,向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发动进攻。格鲁吉亚军队的进攻立即引起俄罗斯方面强烈反应,俄军一支装甲部队进入茨欣瓦利,俄格武装冲突由此爆发。这场冲突牵动俄罗斯同美国、欧盟关系的调整。在欧洲,俄坚决反对科索沃独立,指责西方对南奥塞梯问题采取双重标准;在中东,俄加强与伊朗、叙利亚等反美国家的关系,恢复其在中东和地中海的传统影响力;在拉美,俄积极推动与古巴 、委内瑞拉等国在军事和能源等领域的合作。 5.两个奥运同样精彩 奥运史书写新篇章 8月8日和9月6日,第29届奥运会和残奥会在北京隆重揭幕。北京奥运会132项奥运会纪录和43项世界纪录被刷新,残奥会100多项世界纪录被刷新,中国代表队在北京奥运上获得51枚金牌,首次位列金牌榜首位。北京奥运会还创下奥运史上多项纪录:204个国家和地区参赛、87个代表队获奖牌、进行4800例兴奋剂检测、2.8万名记者参与报道、全球45亿人观看了赛事,170万中外志愿者服务、80多位外国政要出席开幕式。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扬,不仅成为奥林匹克历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而且实现了“有特色、高水平”的目标。 6.大型强子对撞机启动 帮助破解宇宙之迷 9月10日,历经10年建成的世界最大强子对撞机在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成功启动,第一束质子流注入对撞机并实现贯通。包括欧洲、美国、中国在内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多名科学家参加了对撞机的建设和实验。它被科学家称之为“内空间的哈勃望远镜”,有助于了解物质的起源以及宇宙是怎么形成的等长期困扰人类的迷团,对医学、材料、国家安全、工业制造、计算机、科学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将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7.中国掌握出舱技术 太空探索成果丰硕 9月25日,中国三位航天员乘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进入太空,首次实现出舱太空行走和空间科学实验任务后,28日安全返回地面。中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今年,全球太空探索硕果累累。5月25日,美国“凤凰”号探测器在经历9个多月的飞行后成功降落火星北极附近地区,并发回首份火星天气报告。此后,印度成功发射首个月球探测器“月船一”号,11月14日,它携带的月球撞击探测器完成了撞击月球表面。12月13日,美国天文学家发表了一组太阳系外四颗新发现行星的照片。这是人类首次直接拍摄到太阳系外行星。 8.金融风暴来势凶猛 世界经济前景堪忧 2008年9月以来,以房利美和房地美及雷曼兄弟为代表的美国金融机构接连陷入困境,引发了自1929年以来全球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并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增长减速,同时也使改革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日益高涨。为挽救濒于崩溃的金融体系、避免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美国、欧盟和日本、中国等国家共斥资约2万亿美元救市,全球各主要央行联手多次大幅降息以提振市场信心。尽管金融和经济形势目前仍趋恶化,但全球携手对抗危机的愿望空前一致。 9.六方会谈曲折前进 朝美关系跌宕起伏 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今年主要内容是落实起步阶段行动,朝美双方都采取了一些友好行动。纽约爱乐乐团2月历史性访朝演出,5月美国政府宣布从6月开始,一年内向朝鲜提供50万吨粮食援助。朝鲜6月26日正式提交核申报清单,次日炸毁宁边核设施冷却塔,迈出朝鲜半岛无核化的第一步。7月12日结束的团长会规划出落实第二阶段剩余行动蓝图。朝美围绕核申报和核查方式等问题产生过几次严重分歧,也分别在去核设施功能化和“摘帽”行动上有过反复,但最终达成一定共识。10月11日美国宣布将朝鲜从“支恐国家”中除名,朝鲜则表示将继续去功能化进程。12月11日结束的团长会评估了就验证条款达成共识方面取得的进展。 10.变革精神赢得民心 当选 2008年美国大选于11月4日投票,民主党候选人贝拉克·以压倒优势战胜共和党候选人约翰·麦凯恩,成功当选美国第44任总统,从而将成为美国建国以来第一位非洲裔总统。能够在明年1月历史性地入主白宫,表明他的“变革”口号顺应了美国人心思变的大势和选民对共和党8年执政的不满,也标志着美国的内政外交将进入新的政策调整期。

07年中国发生了什么大事情?说说吧

2007国际新闻

  原油价格震荡冲高 能源安全日显重要 11月21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在电子盘亚洲交易时段升至每桶99.29美元历史高位,距100美元仅差71美分。11月23日,纽约商品交易所2008年1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98.18美元,创收盘价历史新高。今年国际原油价格先抑后扬。年初曾延续上年底跌势,1月纽约商品交易所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最低下探至每桶50美元左右。但随后国际油价一路走高。油价走高对世界经济带来明显负面影响,受到普遍关注。9月27日至28日,“主要经济体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会议”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 全球变暖威胁人类 巴厘大会共商对策 气候变暖将严重影响人类生存环境。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以及许多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的代表与会。这次大会是人类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着重讨论2012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安排等问题,特别是发达国家应进一步承担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15日,大会最终通过“巴厘岛路线图”,决定在2009年年底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新安排举行谈判,为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由于全球气候变化所导致的自然灾害日益严重。气候问题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也是2007年世界经济论坛、欧盟首脑会议、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会议和联合国大会等众多国际会议的重要议题。 巴基斯坦风云变幻 贝·布托遇刺身亡 12月27日傍晚,巴基斯坦前总理、人民党***贝娜齐尔·布托在邻近首都伊斯兰堡的拉瓦尔品第市举行的竞选集会上遭遇自杀式袭击后不治身亡,使巴基斯坦国内政局再次面临严峻考验。今年是巴基斯坦的总统选举年,各派政治势力较量激烈。10月6日,穆沙拉夫在总统选举中获得压倒性胜利。10月18日,贝·布托回到卡拉奇,当晚便遭遇自杀式爆炸袭击,死亡人数达140多人,贝·布托侥幸逃生。11月3日晚,穆沙拉夫宣布在全国实行紧急状态,并颁布临时宪法令。11月28日,穆沙拉夫辞去陆军参谋长职务。11月29日,穆沙拉夫宣誓就任新一届总统,并于12月15日宣布解除紧急状态,取消临时宪法令。 “嫦娥一号”成功奔月 太空探索再掀热潮 10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11月26日,中国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首幅月球图像。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这也是发展中国家第一次成功发射探月卫星。今年,全球太空探索热潮再度升温。美国“奋进”号、“阿特兰蒂斯”号和“发现”号航天飞机先后升空。8月14日,美国教师芭芭拉·摩根女士在“奋进”号航天飞机上通过视频开设了第一堂“太空教室”课。9月14日,日本“月亮女神”探月卫星升空。俄罗斯、德国、印度、韩国等也提出向月球发射探测器。人类探月成为太空探索新亮点。 美国调整中东政策 巴以和谈艰难重启 1月10日,布什宣布调整对伊拉克政策,内容包括美向伊增兵2.15万、要求伊当局尽快承担起更多责任以及寻求中东盟友支持等,但伊拉克安全形势未见好转。6月9日,巴勒斯坦内部法塔赫与哈马斯爆发新一轮流血冲突。14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宣布解除哈马斯***哈尼亚的总理职务。15日,哈马斯完全占领加沙。法塔赫与哈马斯矛盾急剧升级,巴出现“一区两府”局面。8月14日,伊北部尼尼微省发生4起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事件,造成至少400人死亡,300多人受伤。因库尔德工人党武装问题,土耳其与伊拉克摩擦加剧。9月27日,美军士兵在伊拉克巴古拜巡逻。11月26日,中东问题国际会议在美国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召开。随后巴以双方重开谈判。 朝核会谈取得突破 半岛局势明显缓和 2月8日至13日,朝核问题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三阶段会议在北京举行,六方同意在起步阶段平行采取一系列行动。3月13日,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应邀访朝。7月,朝鲜关闭宁边核设施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和验证。7月14日,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团抵达平壤。10月3日,第六轮六方会谈第二阶段会议在北京闭幕,通过《落实共同声明第二阶段行动》,朝鲜承诺本年底完成宁边核设施去功能化、完整准确申报核计划。11月初,朝鲜核设施去功能化工作正式开始。朝鲜最高***金正日与韩国总统卢武铉于10月在平壤举行第二次北南首脑会晤,并签署《北南关系发展与和平繁荣宣言》。12月1日,布什首次致信朝鲜最高***金正日。 情报否认伊研核武 美国政府坚持施压 2月3日,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代表参观伊朗核设施。今年以来,伊核问题一直呈升温趋势。3月24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有关伊朗核问题的第1747号决议,加大对伊朗核和导弹计划相关领域的制裁,同时强调继续寻求通过谈判解决伊核问题。10月25日,美国宣布对包括伊朗国防部在内的20多个伊朗政府机构、银行和个人实施制裁。伊朗则针锋相对,一再重申决意捍卫本国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12月3日,美国国家情报机构公布有关伊朗核问题的《国家情报评估报告》,称伊朗在2003年停止了核武器项目,而且迄今也没有重启核武器项目。美国政府坚持认为伊朗仍是威胁,国际社会仍应继续施压,以确保伊朗不能研制核武器。 次贷危机波及世界 全球影响余波未止 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浮出水面。此后,大批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纷纷宣告破产。8月17日,交易员在圣保罗的证券交易所内忙碌。8月以来,美国次贷危机恶化,并波及其他金融市场。一些涉足次贷或相关业务的银行、基金遭受巨额损失。受次贷危机冲击,世界各地区主要股市,以及与次贷相关的债券市场出现较强震动。此后,许多银行都提高了放贷标准。由于市场惜贷气氛严重,流动性不足问题开始显现。为防止形势进一步恶化,西方主要经济体的央行也先后采取了向银行系统注资、降息或暂停加息等多种措施以应对这一危机。美联储于9月、10月和12月三次宣布降息。普遍认为,次贷危机的影响尚未结束。 俄强力振大国声威 与西方摩擦趋加剧 2月10日,俄罗斯总统在慕尼黑严厉批评美国和北约。7月14日,俄罗斯总统签署命令,决定俄暂停执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12月12日,这一决定正式付诸实施,以应对美国的反导计划。今年1月,美国向波兰和捷克提议就建立反导基地问题恢复谈判。 8月2日,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副主席奇林加罗夫率俄科考队员乘深海潜水器从北极点下潜至4000多米深的北冰洋洋底,并在洋底插上了一面钛合金制造的俄罗斯国旗。12月10日,表示,他“完全赞同”第一副总理梅德韦杰夫被推举为下届总统候选人。12月17日,明确表示,如果梅德韦杰夫当选总统,他准备出任政府总理。12月25日一天内,俄罗斯在海陆空三个领域先后发射导弹、卫星。俄军方称目的是保持俄战略导弹力量的威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