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湖北的金价低_现在湖北黄金多少钱一克
1.我在电视上订了一套金手饰很便宜才一百九十九元会不会是假的
2.中国黄金投资金条 哪里买
3.论述题,试述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4.民国初年仍使用清朝货币吗
5.简述货币的发展过程
我在电视上订了一套金手饰很便宜才一百九十九元会不会是假的
前天在网上看一篇报道,说电视上的金首饰含金量为零,而且带着对身体也不好。 下面是文章:电视购物金饰品检测结果:不含金含致癌物
时间: 2013-08-22 16:04:28 星期四 来源: 北京晚报 编辑: 盛岚
电视购物中的金饰品卖得风生水起 权威检测却令人大吃一惊
金首饰不含金成“毒首饰”
“6件金首饰,只卖199元!”黄金价格下跌让电视购物中的金饰品也卖得风生水起。不过看到这样的“好事”时,别冲动!中商联媒购委今天上午通报违法电视购物广告时称,经权威部门检测,这些所谓的“金首饰”不但一点儿不含金,而且有害元素超标近3000倍,竟然是可怕的“毒首饰”。
现象
据媒购委近期监测,辽宁、山西、湖北、四川、江西、河北、深圳、天津卫视等20余家卫视疯狂发布低价销售黄金首饰的电视购物广告。媒购委此间收到大量消费者投诉,均称通过电视购物买到了假黄金首饰。
“假黄金、假钻石电视购物广告在卫视上已经横行了几年”,媒购委负责人王文学告诉记者,监测人员先后两次在不同广告时间,对卫视上宣传的部分黄金饰品予以采样购买,同时采取了证据保全,全过程在律师指导下,在北京市长安公证处的公证下,并委托国家首饰质检中心予以检验。
真相
假金首饰检出致癌物
检测结果令人大吃一惊!“金首饰”不但不含金,而且还是可怕的“毒首饰”。经检测,在这些所谓的“金首饰”中发现了大量致癌物质镉(Cd)。国家标准规定,严禁在贵金属中添加有害健康的物质镉。国家标准是小于100毫克/千克,而在这些“金首饰”中实际检测到的镉含量竟达到279830毫克/千克,相当于含有超过总质量四分之一的镉。此外,这些“金首饰”的主要成分还有大量的有毒有害元素镍、铅,而正是这些元素的组合才让假首饰有了黄金的色泽。
追究
律师称已构成虚假宣传
这些“金首饰”在卫视促销时往往以酬宾为名,并在不起眼的地方用很小的字显示“表面含金”,但在电话购买时又强调是百分百的千足金。北京市两高律师事务所宋昌江律师认为,广告中以纯金价格作为宣传对比点,已经构成了虚假宣传。
媒购委表示,在公证的所有购买记录中不能看出销售厂家,在广告中也没有生产来源,其鉴定证书也系伪造。因此广告所宣传的产品,其实就是假的黄金饰品、有毒有害的三无产品,其行为已经涉嫌构成犯罪,建议有关部门予以查处。
媒体购物质量将可追溯
媒体购物行业第一个行业标准《媒体购物经营要求》将于今年11月1日实施,同时,媒购委联合中国诚信建设促进会及国家信用研究机构共同开发了“媒体购物行业诚信管理系统”。目前,已在部分媒体购物企业中开展了渠道商、供应商的注册信息认证和抽样商品的诚信认证,并颁发“媒体购物商品诚信身份证”,实现了媒体购物商品的质量可追溯。 本报记者 杨滨 D044
危害
镉
不仅会引发过敏反应,而且对人体骨骼会造成严重损伤,更是一种致癌物质。佩戴含镉的首饰,会使身体持续摄入低剂量的镉。镉在人体积蓄后,潜伏期可长达10至30年。
镍
会对人体产生辐射,长期佩戴镉、镍、铅等有毒有害元素含量超标的饰品,患者会出现全身过敏反应,先是皮肤红肿,接着开始起小丘疹、长水泡,如不及时治疗皮肤细胞则容易发生恶变,严重者更有可能引发哮喘、皮肤癌等恶性疾病。
中国黄金投资金条 哪里买
可以在各黄金公司旗下的金店购买投资性金条。
投资金条,又称投资型金条,是由知名的黄金公司推出的纯金含量大于99.99%,根据上海黄金交易所或国际市场实时价格做为参考价格,可实时买,也可实时卖,供人们投资理财保值增值的金条。
扩展资料
从2002年上海黄金交易所成立起,中国的黄金逐渐由国家统划走向市场化。为了方便个人黄金投资,将百姓手中的货币资产转成黄金资产,中国人民银行和上海黄金交易所推出了投资金条这全新的投资概念。可以说,投资金条既拓宽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调整了货币供求,又通过藏金于民,提高社会福祉,利国利民。
在金融危机下,投资金条已经成为人们投资/理财的重要理财产品。
影响因素
1.作为投资金条首先要考虑可流通,可变现。需要可回收变现的单位。
2.金条的可靠程度。
3.与市场上的首饰金不一样的是,金条的价格是以国际报价为基准的,人民币报价形式。而首饰金则添加了大部分的加工费用。
4.看准时机,抗通胀,保值增值应该是在任何时候都有效的。所以不要以为金价已经很高。
投资性黄金产品
随着国际金价持续走低,我市市民对黄金的投资热情又逐渐升温。最近,投资性黄金产品备受市民喜爱,尤其是蛇年贺岁摆件、金条等已成为贺岁档的销售主力。
与珠宝店相比,银行的投资金价格相对便宜,每克的价格大约在380元上下。银行销售的黄金只能做投资用,不能换饰品,因此价格相对便宜。一位业内人士介绍,投资性金条的购买者主要出于投资和收藏目的,一般选择低位时买入。近期国际金价持续走低,再加上贺岁金条、金章等又是数量较少且收藏价值较高的产品,因此掀起了一股购买热潮。
论述题,试述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详情参见百度文库)
清统治者所主持的
“
新政
”
与近代民主革命先驱所领导的反清革命运动,
是发生于
同一历史时空中两个水火不容的重大事件,影响及于后世,非同小可。可以说,清末新政间
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至于怎样看待二者的价值与作用,后世研究者也是见仁见智,聚
讼纷纭。纵观各文献,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无意义,认为清朝再过几年就有立宪,便废除君主
专制;也有人否认清末新政的积极意义,认为这无非是清朝快崩溃前的苟延残喘,与辛亥革
命并无直接联系。
我认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是息息相关的,无论从经济、文化、法律?辛亥革命的
发展都是与清末新政极有关系的。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
了经济基础;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
办学和留学热潮的出现,产生了众多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阶层,这是民主革命的群
众基础;由于清末新军的出现,由于革命党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新军,新军就逐渐成
了清政府的掘墓人,成了民主革命的阵地。
下面我分别阐述下我的观点:
一、君主立宪削弱了清廷的控制力
1901
年开始的仿行立宪对封建专制制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表面看来,君主立宪似乎
既能让屡战屡败的清政府恢复体面,维持君主统治,又能稳定社会,强国富民,是符合时代
要求的一种比较稳妥的渐进式改革。
但政治改革风险极大,
它尤其需要最高***
(层)
在长期执政经历中形成的领导权威。
这种权威是攻克改革难点,
稳定改革成果的关键所在。
而清政府在与外敌入侵的较量中却一
败再败,大失人心,
1900
年与八国联军开战前,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
总督张之洞、四川总督奎俊、闽浙总督许应骁、福州将军善联、巡视长江李秉衡、江苏巡抚
鹿传霖、安徽巡抚王之春、湖北巡抚于荫霖、湖南巡抚俞廉三、广东巡抚德寿等重臣合奏:
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端不可开。山东巡抚袁世凯也提出:朝廷纵乱民,至举国以听
之,譬若奉骄子,祸不忍言矣。紧接着抗旨发兵救京,实行东南互保。反击八国联军的失败
使慈禧的执政能力受到极大质疑,而
1908
年光绪、慈禧的相继去世,使得形势更加恶化,
清政府也失去了稳定和控制社会政局的最有力法码。
这样,
君主立宪的主要领导权就落到了
以醇亲王载沣为代表的皇族手里,而政治资历和权威的缺乏使得他们在政治改革中困难重
重,也迫使他们更多地依赖本族亲信,用抱团取暖的方式来维系满族高层的实权,而这恰恰
同君主立宪要求的权力开放是背道而驰的。
因此,
改革中的许多做法使一大批被点燃改革热
情的有识之士感到失望与不满,
清末的政治新政进入了不改不行,
越改各种政治势力越不满
的怪圈之中。
而与君主立宪配套的中央官制改革加剧了更多官员的离心倾向。
1906
年,“五大臣”
组成的政治考察团结束日、美、欧访问回国,在随后的考察报告中,他们明确指出“立宪利
于君,利于民,不利于官”,而随后的改革事实也验证了这一观点,这也是相当多的官员在
君主立宪与共和之间采取骑墙态度乃至最终抛弃清朝的原因。
1906
年起,中央官制改革开
始实施,三权分立、分职专任、责任内阁等西方先进的行政体制初露端倪:实行内阁成员大
臣制,做到“分之为各部,合之皆为政府,入则同参阁议,出则各治部务”;中央机构则通
过留、改、并、增,使设置更合理;官员人数采取以事而定,以职而定的方式,提高了办事
效率。但清末的官制改革却使部分汉族官员丧失了一定权力,而对满族官员影响较弱,因为
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大权不旁落满族之外。如政府规定凡涉及皇族、宫廷事务的机构,如
宗人府、内务府等或予保留,或改换名称,导致在军机处和
11
个部中,满人、王公亲贵占
多数。尤其是
1911
年
5
月清政府实行责任内阁制后,十三名国务大臣中汉族官僚仅四人,
被人们称之为“皇族内阁”。这次事件直接导致汉族重臣和民众的不满,也极大推动了人们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热情。
此外,地方自治改革也加强了地方离心力。为准备宪政改革,清政府提出了地方自治改
革:“地方自治为立宪之根本,城镇乡又为宪政之初基,诚非首先开办不可。”地方宪政的
第一阶段是自发建立以新式绅商为主体的地方自治组织,其中以“南学会”与“保卫局”最
具代表性。第二阶段是颁布法律来支持和规范地方自治,如
1909
年
1
月的《城镇乡地方自
治章程》,后又相继颁布了《京师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钦定宪
法大纲》等。如果说
1900
年的“东南互保”是一次被迫无奈的部分地方自治,而这次却是
得到清政府推动的全国地方自治。
在这个过程中,
地方督抚和士绅的自治能力和参政水平大
为提高,为辛亥革命后许多省份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作了思想、组织和人才上的准备。
总之,
由于清朝权力的顶端失去了应有的权威,
中央官员对自身权力丧失或缩小的不满,
地方势力自治独立能力增强等因素,
清政府内部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离心官员群体。
为克
服地方分离倾向,清政府就必然会要求权力的再次集中,政府与地方矛盾日趋尖锐。这也是
后来辛亥革命能轻易爆发和迅速蔓延的一个客观条件。
二、经济新政触犯众怒
清政府的政治改革使地方政治人物的参政热情日益高涨,
同时经济新政极大地刺激了人
们的物欲,促进了兴办实业的浪潮。但清政府在铸币、路权上的新政举措却使地方相关群体
十分不满。
其一,铸币及货币发行权政策朝令夕改,导致清政府经济掌控力丧失。由于铸造和发行
货币利润丰厚,各地银元、铜元滥发现象严重。受当时世界金本位机制的影响,中国不合理
的战争赔款被迫以金价结算,使得清末银贱金贵和通货膨胀现象严重。为此,清政府曾就钱
币的铸造和发行进行过三次较大力度的集权改革。
1899
年
6
月,清政府下令除湖北、广东
以外,所有造币厂停止铸银,遭到地方强烈抵制。不久,天津、江宁造币局、吉林造币局、
福建造币局先后获得了清政府的铸银许可,统一银元计划被迫流产。
1901
年
8
月,清廷又
一次发布上谕,除湖北和广东以外,其余各省停止铸银。但在强大的地方势力软硬兼施下,
江南、四川、山东、奉天等不久仍获得了铸银许可。
1903
年,清廷决定在京师设立银钱总
厂,“各省所用银钱,式样各殊,平色不一,最为商民之累。自应明定划一银式,于京设立
铸造银钱总厂。俟新式银钱铸成足敷颁行后,所有完纳钱粮关税厘捐一切公款,均专用此项
银钱。”但这次改革仍未解决以各省督抚为中心的币制“分权化”局面。统一发行,控制金
融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须,但币制改革欺软怕硬的做法使许多地方势力更加轻视中央权力,
进而加剧了当时的经济乱象。一篇名为《国民破产之恶兆》的时评这样记载,当时由全国重
大的钱庄、商号倒闭所引起的社会混乱事件,“宣统元年(
1909
年)三件,二年八件,今
年仅过五月而已有五件。其救济用款约三千余万两,而搁而不理者尚多”。
其二,清政府推行的铁路国有政策使得民怨沸腾。
1903
年
12
月,清政府颁布《铁路简
明章程》,允许商办铁路。结果“在
1903
年~
1907
年的
5
年间,全国有
15
个省份先后创
设了
18
个铁路公司。”四川等内陆省的积极性更高。川路集股总额达白银
1170
多万两。铁
路股本主要源自“抽租股”,也就是川汉铁路总公司随粮强制征收,值百抽三,相当于摊派
集资,这使得大量的农民入了股。不久,新入阁的邮传部大臣盛宣怀等人认为民间集资方式
影响铁路建设速度和其它经济发展,铁路管理也更难。因此,
1911
年
5
月,清政府宣布“铁
路干线国有”,建设粤汉、川汉铁路的资金转向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这使川汉等地
百姓“发财梦”破灭。而把借款利益转给西方国家的行为更使百姓无法理解。另外,清政府
对原铁路集资公司投资橡胶亏空的
300
万两百姓血汗钱不予认可,
种种行为激起民愤从而导
致了
1911
年
6
月的四川保路运动,并由此促成了武昌起义。
各自为路成不了国家铁路系统,这一认识是具有现代感的。但正如袁世凯、张之洞所奏
之言:“错在决策的不合时宜”。因为它忽视了帝国主义入侵,尤其是八国联军带给中国人
民心中的愤懑情绪,更无视百姓的直接利益。此外,盛宣怀既是新当选的邮传大臣,又经营
着许多大企业。
他主掌的汉冶萍公司可生产当时所需的一半左右的铁轨,
有理由怀疑当初的
决策同他个人的私心有一定联系。当然,不合时宜的决策背后是清政府的经济窘相。
《辛丑
条约》
9.83
亿战争赔款,加上新政所需巨额开支使清政府入不敷出,如
1910
年,清政府财
政收入
29000
万两,财政支出
35000
万两,亏空达
6000
万两。为补财政缺口,各级政府横
征暴敛,民怨沸腾,社会动荡。这就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社会条件。
三、文化新政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文化环境
辛亥革命要在全国取得成功,
单靠深刻的革命思想和他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起义是
远远不够的,
它需要社会大背景的配合,
而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
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
新政中对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废除科举制。清政府从
1901
年起开始逐步废除科举,在袁
世凯、张之洞等推动下,慈禧于1905年9月
2日以光绪帝名义发布上谕:“着自丙午科为
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自此,科举制度正式宣告废除。19世纪时,每次科举考试有近
20万名考生,中榜率约为0.9%,做官率更低,为0.4%左右。但
科举制为普通百姓提供了一种改变人生的希望,
从而把大量才子吸引到浩瀚的古籍中,
抹平
了他们的反叛思想。而科举废除后,官员选拔渠道多样化、知识新颖化和人生价值多元化等
因素使得新式学堂中出现了一大批读书不为做官而为追求真理的新式知识分子。
清朝学部总务司编的教育统计图表显示,1902年在校学生数仅6912人,1909年达到1639641人,其中
相当数量的学生投入到军校学习中,
不少人还远涉重洋出国留学。
新式教育使传统旧思想受
到质疑的同时,也催生了各种新的思想观念。他们组成了各种学派和团体,许多人后来又进
入了官界、工商界、出版界、军界等社会重要领域。而新式知识分子中的相当部分成为了立
宪派和革命派的支持者。这为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准备了一大批中坚力量。
新式知识分子的思想见解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去影响社会,清政府不自觉地配合了这一
渠道的建设。新政中,清政府相对放松了“报禁”和“言禁”。据不完全统计,1901年全国各地的新办报刊为34种,1911年达209种,十年增长率约为515%
1906
年起清政府发
布了《大清印刷物件专律》、《报章应守规则》、《报馆应守条例》、《大清报律》等法律
条文来规范和保护报业。此外在《钦定宪法大纲》中还规定“臣民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
论、出版、著作及集会、结社等,均准其自由”。当然,清政府扩大报刊与言论自由度的主
要目的是使舆论对新政能“以息邪说,而重关防”,“用以维持正义,防止讹言,使舆论既
有所发抒,而民听亦无淆感”。但舆论环境的放松为社会新的语境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西方媒体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深知报刊的政治教化功能,
“惟夫一群之中,有少数最
良之心理能策其群而进之,使最宜之治法适应于吾群,吾群之进步适应于世界,此先知先觉
之天职而吾《民报》所为作也”。 1905年至1907
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
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
开了一场大论战。
投入这场论战的还有其他十几种报刊。
在报刊上等革命党人用高度
凝炼的词语,使革命的理论和主张传向整个中国。
革命党人深知文言文报刊是给读书人看的,所以大力推广白话报刊书籍。如邹容的《革
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等直言不讳地正面号召反清反帝,奋起革命。经
历过辛亥革命的鲁迅曾说:“倘说影响,则别的千言万语,大概都抵不过浅近直截的‘革命
军马前卒邹容’所做的《革命军》”。此外,口口相传更是底层百姓的沟通方式。这种传播
更易形成许多不利于清廷的“误传”。如浙江省遂昌县设立学堂,调查户口,南乡一带人们
却在传说学堂会害人虐民,不利于农民和农业生产。结果造成大批农民聚集,提出“誓灭学
堂,以安农业”,旋即爆发了民变。又如宣统年间,革命党人景梅久在陕西长安仰望当时天
上出现的彗星,随口造出“彗星东西现,宣统两年半”的谶谣,并假说此谣已流传了好久,
不知是什么意思,故意引别人做出预兆“大清家快亡了”的解释,结果此谣使得“人心大摇
动起来”。
清末新政为领导的辛亥革命客观上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合力冲破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的枷锁:
其一,
不合时宜的君主立宪改革与恰到好处的武昌起
义两者的交汇加剧了封建专制社会的崩溃力度,尤其当清末新政无法使大多数人感到受益
时,社会希盼一种更猛烈的革命冲击的到来。其二,是辛亥革命当之无愧的领袖。革
命党人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是辛亥革命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所言:“武昌
一声炮响,各省咨议局先后十日间,各自开一场会议,发一篇宣言,那二百多年霸占铺产的
掌柜,便乖乖地把全盘交出”。“这是全国人的自觉心,到时一起迸现的结果”。其三,国
家改革的成败关键是看能否让大多数人得利。虽然清末新政也涉及农业,
但其主要内容是举办农业学堂和农事试验场、引进与培育新品种等,
这些对广大农民生活的改善是远远不够的,相反,“新政愈多,靡费愈重;筹款愈繁,民生愈蹙”。
总之,处在极端贫困和国耻中的中国需要一种巨变来改变,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中国发展。
民国初年仍使用清朝货币吗
民国初年仍使用清朝货币。
民国初期以铜元(俗称“铜镭”)代清末铜钱为辅币,原来规定每个铜元可当铜钱10文(枚)用,10个铜元为1角,但以后1角只换得12个铜元。大约在1930年左右,竟贬值至1角只可换得32个铜元。
当时市面流通的银毫大部分是清宣统年间的福建、广东两省铸造的“龙毫”,有双角(2角)、单角(1角)两种,其他如“江南”、“湖南”和“湖北”等省铸造的银毫,在市区流通较少,甚至被拒绝使用。后来又有“福建官局造”的铸版,但只有双角而无单角。
1918年陈炯明率领粤军入闽,建立“闽南护法区”以后,曾铸造民国八年、民国九年两种双角银毫,质量比“龙毫”差,比值亦较低,而且使用不甚普遍,仅限于统辖地区。至1923年、1924年间,又铸造“三面旗”银毫,质量亦差,流通范围亦不广。同时广东省铸造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版的双角银毫,亦流通于漳属一带,但数量极少。由于各种银毫的质量不高,比值就降到十三四角为银元一元。
1924年北洋军阀张毅统治漳州以后,在本市竹巷下南方巷右边大厝内,筹设造币厂,铸造民国十三年版的双角银毫,银质极差,而且逐版降低质量。张毅持其割据地方的势力,擅自规定以14角5分比值为银币1元,强迫在市面使用,人民慑其*威而不敢拒用。
简述货币的发展过程
中国使用货币已有四千年历史,是世界上使用货币最早的国家之一。
1、 最早的货币:天然海贝。
2、 金属货币:铜仿贝与钱_(布)(黄帝后期黄河中下游开始充当等价物)。
3、 商周时期的货币。
天然海贝仍是重要货币。
金属货币广泛使用:
a、铜贝与铜块;
b、钱与布在关洛三晋地区正完成向金属货币的转化 。
4、 春秋时期的货币
空首布:流通于关洛三晋地区,“周、郑、晋、卫”主要为平尖空首布 。
刀化(货):流通于东方齐国,模仿一种生产工具。
蚁鼻钱:流通于南方楚国的铜仿贝。
5、圜钱:圆钱圆孔、圆钱方孔。
秦圜钱:以两为单位,一两钱圆形圆孔无廓,半两钱圆形方孔。
6、 战国时期黄金的流通
战国黄金流通以斤、益为单位,以南斤为主。
7、秦朝时期的货币
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8、 西汉时期的货币
三铢钱、四铢钱、五铢钱、皮币、白金币 。
9、 东汉时期的货币
铁钱:公元30年,公孙述在四川铸造铁钱,历史上第一次用铁作币材。
五铢钱:公元40年,光武帝从马援建议恢复五铢钱 。
10、王莽时期的货币
二年:错刀、契刀、大泉。
六年:废错刀、契刀、五铢钱发行小泉代替五铢钱,流通大五物:金、银、铜、龟、贝五种币材`
六名:金贷、银贷、泉贷、布贷、龟贷、贝贷。
二十八品
11、汉代的货币
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仍是法定货币单位,单位由镒改斤,1斤=10000钱?。
汉武帝时期模仿麒麟马蹄有麟趾金(圆)和马蹄金(椭圆)。
西汉时期主要用于赏赐和馈赠,王莽时将黄金收归国有,东汉以后黄金减少,赏赐用丝绸、布帛、铜钱。
12、三国两晋的货币
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复五铢钱的流通;
蜀:直百钱;
吴:大泉五百、大泉当千。
两晋:未铸新钱,西晋主要沿用汉魏之五铢及各种古钱,东晋元帝渡江后主要沿用孙吴地区流通的旧钱。
十六国:河西凉州刺史张轨恢复五铢钱,汉兴钱为我国最早的年号钱。
13、南北朝时期的货币
刘宋:四铢钱;
南齐、萧梁:第一次大量铸铁钱,曾铸铜钱、五铢钱、短百;
陈:大贷六珠;
北魏:太和五铢、永安五铢;
东魏:沿永安五铢;
北齐:常平五铢;
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
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间以绢布交易,五岭以南则以盐米布交易。
14、隋唐时期的货币
隋文帝铸统一的标准五铢钱成为境内流通中统一的货币!
唐法定货币流通制度时钱帛兼行
武德四年废五铢铸开元通宝钱,规定了成色标准脱离量名钱体系,以重量作为钱币的名称。
15、唐末五代的货币
会昌开元钱(背面有文字的开元通宝钱,后来各州都将州名铸在钱的背面)。
五代十国总体比较混乱,周世宗铸周元天宝为铸钱最多的一次。
白银开始进入流通(铜钱减少,绢帛较小的可行性,白银逐渐进入流通),但在唐代主要作为器饰或财富收藏(银饼、银铤)、贿赂、谢礼、军费供应、地方进献,五代十国之后公私蓄积白银的风气逐渐形成。岭南道、江西道产银最多。
16、两宋时期的货币
宋代的年号钱:在通宝钱规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号。北宋初发行的货币为宋元通宝与开元通宝无差别,之后还有太平通宝、淳化通宝,历代皇帝每次改元都会重铸新的年号钱。文字都是通宝、重宝、元宝等但是字体有所变化,真、草、隶、篆、行都有。
北宋铜钱区:开封府、京东西、河北、淮南、江南、两浙、福建、广东西等地。
北宋铁钱区:四川
北宋铁钱并用区:陕西、河东
南宋铜钱区:东南、
南宋铁钱区:两淮、京西、湖北
南宋铁钱并用区:荆门,汉中等地
交子:完全可兑现的信用凭证,只能在四川使用。
钱引:不用作货币,只用来兑换,可以在四川之外使用(宋徽宗改交子为钱)
南宋会子:最初在东南地区民间发行,后来政|府设立会子库,完全仿照川引的方法发行会引。
地方性货币:淮交、湖会、川引、银会子。
17.元代的货币
统钞时期:奠定元纸币制度的基础,元朝不铸铜钱。中统元宝交钞以丝为本钱以贯、文为单位 。
至元钞时期:元朝最重要的货币,与中统钞并行流通。
至正钞时期:元代在制度上严禁白银流通,但在民间已有不少使用,纸币与白银相联系。
18、明清时期的货币
银铸币:银铸币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态有银锭、银元宝等。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对付西方银元流入,自铸银元。光绪十三年,铸造光绪元宝,又称“龙洋”,分单龙和双龙,另外还有光绪帝半身像银币
19、近代的货币
铜铸币从制钱到铜元
银币从银两到银元(流入中国最早的外国银元是西班牙银元,光绪十三年张之洞奏请在广东设局铸造银元,光绪十六年正式批准开铸)。
有时因为特殊原因,同一个国家内的不同自治体可能也会发行不同版本的货币。
例如在英国,包括英格兰、苏格兰或甚至偏远离岛的泽西岛、根西岛都拥有各自发行的不同版本英镑,并且互相可在英国境内的其他地区交易,但唯有英格兰英镑才是国际承认的交易货币,其他版本的英镑在英国境外后可能会被拒绝收受。
由于历史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有三种不同的法定货币,大陆地区使用人民币,港澳地区因为实行,香港法定货币是港元,澳门则是澳门元;此二者并直接或间接与美元挂钩。
扩展资料:
货币分类标准
方法1
以发行者来分类,可分为公钱(法定货币)、私营货币和区域货币(社区货币)。公钱一般说来由政府来发行,当它存在的时候,一般说来占主导地位。私钱和区域货币则由非政府机构来发行。
按材资来分类,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使用不同的物品作为货币。可分为贝壳、珠子、棍子、金属货币(参见商品货币)、纸币以及数字货币。就性质来分,可分为真实货币和虚拟货币。
方法2
以物易物 定义:本身有价值(货币价值≠商品价值) 使用时间:古代 缺点:过程费时、不易达成交易、无保障、不易携带
商品货币 定义:本身具有价值(货币价值=商品价值) 缺点:沉重、易碎、无保障、不易携带
法定货币(强制货币) 定义:以法令强制规定(任何人皆不得拒绝)其价值(货币价值>商品价值)
塑胶货币 定义:不属于货币的一种,仅为延迟支付的工具
本位:
1,金本位
最初的纸币是以黄金为基础的,与黄金可以自由兑换,两者可以同时流通,纸币的发行量也比较少。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速度空前的膨胀与发展,于是纸币逐渐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但是它们仍然有黄金作为发行的保障。这种货币制度称为“金本位”。
2,银本位
用白银做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通货的基本单位由定量的银规定的货币本位制。
在货币史上,银比金更早地充当本位货币。但在充当货币商品方面,黄金远胜于白银。西方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银本位制先是过渡到金银复本位制,19世纪20年代后又为金本位制所取代。
到了19世纪末,随着白银采铸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白银价值不断降低,金银之间的比价大幅度波动,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除了中国以外,各国先后放弃了银本位制。只有墨西哥、日本、印度等还保留银本位制。
3,复本位
同时规定黄金和白银为货币单位基础的本位叫做复本位。实行复本位实际上是同时实行金本位和银本位。复本位的优点是:由于货币单位以两种贵金属为基础,复本位货币价值比金本位或银本位的货币更加稳定。
如果金价上涨,复本位的变化小于金本位;如果银价上涨,复本位的变化小于银本位。而复本位的主要问题是:它有时成为金本位,有时成为银本位,难以起到双重本位的作用。
复本位制亦称金银复本位制,是指以金、银两种特定铸币同时充作本位币,并规定其币值对比的一种货币制度。其对称是单本位制,即银本位制或金本位制。英、美、法等国在确立金本位以前均曾在 18~19世纪长期采用复本位制。
4,不兑现本位
不把贵金属作为货币单位的基础,并且规定纸币不兑换贵金属的本位叫做不兑现本位,又称为信用本位。按照这种本位制,人们可以用一种纸币兑换另一种纸币,但不能兑换贵金属。
当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金本位或银本位制条件下,一国的货币供给量取决于它的贵金属存量,而贵金属存量又取决于贵金属的勘探和开采情况,所以货币供给量不能适应经济变化和发展的需要。
但是在不兑换本位制条件下,政府可以决定货币供给量。因此,不兑现本位制更有利于政府对经济的调节。
5,纸币本位
纸币本位制,亦称“自由本位制”。以国家发行的纸币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其特点是国家不规定纸币的含金量,也不允许纸币与金(银)兑换,纸币作为主币流通,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同时,国家也发行少量金属铸币作为辅币流通,但辅币价值与用以铸造它的金属商品价值无关。
由于发行纸币是国家的特权,在中央银行国有化之后,国家便委托中央银行发行纸币。中央银行发行纸币的方式是通过信贷程序进行的,所以纸币实际上是一种信用货币。
由于该种货币制度不与黄金挂钩,纸币发行量一般由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决定,国家要对其实行严格的管理,所以也叫“有管理的通货制度”。当今世界各国的货币制度,几乎都是纸币本位制。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货币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