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石化价值分析化工成长龙头电话会议之四

2.急求一篇《XX股票证券投资分析》

3.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4.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现状

浙江石化价值分析化工成长龙头电话会议之四

惠州中国石化油价_惠州石化油价优惠

2017年四季度的时候,我们开过一个千人电话会议,当时是认为,会有一批千亿市值企业崛起,就是基于大炼化。现在回过头去看,我们已经看到了一批优秀的公司进入了千亿市值的行列。下一步的节奏,可能慢慢地,会迈入2000亿市值的门槛。我个人大致的一个判断是,万华应该是所有的化工企业中,率先站上并站稳2000亿市值的。可能在一到两年内,我相信,浙石化的控股股东荣盛石化,我觉得大概率也会站上2000亿市值。 确实来说,大型炼化装置,从我们17年的研究来看,发展中国家化工企业做大做强的一条比较快的路,就是全球化工市场上的十家,九家都有大型炼化装置。 这个说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若要赶超发达国家,发展大型装置是必经之路。目前来看,在大型裂化装置方面,浙石化,我6月30日去了一趟,确实,二期和一期的相比,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这个明显的变化是什么呢?一期是2000万吨炼油,140万吨乙烯加400万吨PX,二期在和一期一模一样的情况下,另外又加了一套140万吨乙烯。我大致算了一下,整个化工品的收率,可能可以达到70%,除了原油直接做化工品,裂解制乙烯做化工品以外,应该说,在全球,这么高的化工品收率、这么大型的装置,是没有的。类似荣盛、浙石化这样一套的装置,放在全球,这么大的规模、这么高的化工品收率,应该说用“旗帜”来形容,我觉得是不为过的。这是在能源革命、新能源革命背景下发展的一条新路径。随着太阳能、储能、锂电池电动车这三个形成一个闭环后,尤其是现在两头逐步在成熟,卡就卡在储能这一端成本比较高,如果能发展起来,我觉得会发生一场能源革命。就是在原油、炼油、汽柴油、到内燃机这条产业链,可能会被刚才我说到的这条产业链所取代。这样来说,原油的角色,可能以前是70%是能源30%是材料,后面就会转变成30%是能源70%是材料,可能在未来十年内,或者十年到二十年以内会逐步地完成这个角色的转变。也就是说,要做一个大型的炼化装置,要在未来的行业发展趋势中获取先机的话,一定是要把自己从一个能源提供商变成一个材料提供商,这一点是符合发展规律的,这一点浙石化做的是相当不错的。

另外,在路演过程中也经常有人问我,大型炼化装置的壁垒在哪里?我说,大型炼化装置的壁垒,主要是在两个环节。技术没有壁垒,为什么技术没有壁垒呢?因为我们所有的技术都是来自专利上的授权,要么是国内专利商的要么是国外的。主要的壁垒在哪里呢?我认为一个是政策上的支持。像荣盛浙石化两期装置的整个投资大概要2000亿,自有资本大概接近540到550亿,这是很明显的资本密集型,商业银行还愿意竞争剩下的部分,这是资金上的支持。 最关键的壁垒在哪里呢?是政策上的,允不允许你做,这才是一个最大的壁垒。 我看过台塑王永庆的回忆录,一九七几年的时候,台塑从下往上做,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就有一个想法,我要做一个大型的炼化装置。但是当时国民党不允许,因为当时台湾是由类似中石油、中石化的国有企业在经营,不允许你经营。一直过了20年,1994年,台湾国民党放开了,给台塑石化一张允许进入大型炼化装置的许可,至此以后,就开始建设,90年代开始建设,完全建成是在07年,2500万吨炼油,300万吨乙烯。我们国家也是这样,会涌现出这样一批优秀的企业,能到千亿的市值,本质上,还是国家给了政策上的支持,这个是我觉得最关键的。没有政策上的支持,允许他们进入并且允许他们做大做强,就没有这些企业什么事情了,这是第一个大型炼化装置的壁垒——政策。 第二个比较关键的,是本土要有足够大的市场。 为什么?像国内,大型炼化装置肯定不止一两套,已经很多套了。因为国内的市场足够大,建一套大型的炼化装置,一部分外销,一大部分内销,相当于是能进能退,保证产品能够基本上全部消化掉。整个亚太区域,以前是日本,后面是韩国,接下去是台湾,他们有大型炼化装置,本土有市场是一个前提。在这个情况下,大型炼化装置能够脱颖而出,是借助于本土的市场。所以大型炼化装置的壁垒,我的理解,第一个是政策,第二个是本土有一个相对比较庞大的市场,可以消化、容纳产品。浙石化,现在搞了2000万吨,再搞4000万吨,后面甚至还有三期,6000万吨等等,都可行。这些可行的基础,都是建立在我刚才说的两大基础上,这是我对大型炼化装置壁垒的认识。另外,就后面发展来看,我记得在17年大型炼化会议上也提出过一点,1000亿市值仅仅是这些公司起步的一个阶段,可以预期的是,这些公司可以动用的自由现金流将在上百亿以上,为中国化工企业赶上全球先进的化工企业打下了基础,因为只有他们才可以动用大规模的资金去做研发投入。譬如像韩国知名的炼化公司LG化学,它就是炼化起家,逐渐在电子、芯片、半导体方面有所成就。所以我认为,现在第一步,大型炼化装置,尤其是浙石化一期二期设计上,荣盛也好、桐昆也好,上一个台阶,接下来,这批大型炼化装置公司,谁会走的越来越好?一定是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跨越,往新型材料上走,往上走,就是我觉得这些大型公司再上一个台阶最关键的驱动因素。

1、 历史 性机遇下的民营大炼化龙头

1.1、民营大炼化的 历史 性机遇

民营大炼化的起源来自“十三五”期间,国家在千吨级炼厂上对民营企业放开。2016-2018年,国内炼油化工行业迎来一波景气周期,民营企业对炼化行业投资热情高涨。恰逢2016年后民营聚酯龙头企业盈利趋势向上,积累了向上游做一体化延伸的资金,在这一波炼化投资高峰中,他们冲在了最前列。

“十三五”期间,国家制定了《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希望通过更为合理的规划,扭转国内石化项目分布分散、竞争力不强的格局。规划的七大石化基地均位于沿海经济发展水平高、港口条件优良的的区域:包括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漕泾、浙江宁波和江苏连云港基地;泛珠三角的广东惠州和福建古雷基地;环渤海的大连长兴岛和河北曹妃甸基地。

这一轮民营企业的典型代表项目,无一例外占据了七大石化基地最有利的区域,典型的项目包括恒力石化2000万吨大连长兴岛项目,浙石化4000万吨舟山项目虹石化1600万吨连云港项目。

2020年,恒力、浙石化和恒逸文莱项目一期均已经全面投产,开始为上市公司贡献利润。2020Q1,在油价下跌和疫情的双重影响下,国营炼厂普遍亏损,而民营大炼化仍有盈利,形成鲜明对比。民营大炼化证明了比存量炼化项目成本更低,分化在全年会体现得更为明显。

然而,国内的炼油行业仍处于深度过剩状态,2019年国内炼油能力8.60亿吨,加工原油6.49亿吨,开工率只有75.5%,按照90%开工率估算国内炼油能力过剩约20%。国内的炼化企业不得不面临有6000万吨以上的成品油需要出口的压力。而下游产品的过剩正在从成品油蔓延到烯烃、芳烃等化工品。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预计“十四五”期间,国家对新建炼化产能的审批将更为严格。此前抓住时机的民营大炼化企业,占据了沿海区位优势,项目用了最新一代的炼化技术,是极具竞争力和稀缺性的。而浙石化,未来一年将从2000万吨增加至4000万吨规模,远期还有望增加三期项目到6000万吨,是这一轮民营炼厂扩张中占据最多的项目。

1.2、最具政策红利的民营大炼化企业

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是2017年院在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设立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园区,将重点开展以油品为核心的大宗商品中转、加工贸易、保税燃料油供应、装备制造、航空制造、国际海事服务、国际贸易和保税加工等业务。

2020年3月,院批复《关于支持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发展若干措施》,指出支持浙江自贸试验区适度开展成品油出口业务,允许浙江自贸试验区内现有符合条件的炼化一体化企业开展副产的成品油非国营贸易出口先行先试,酌情按年度安排出口数量。

国内的成品油出口目前实行配额制,2019年只有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和中化等国营企业获得配额。由于地方和民营炼厂在成品油分销网络的建设上大幅落后于中石化和中石油等国营企业,成品油出口环节的限制,给地方和民营炼厂造成了巨大的经营压力。2020年4月,浙石化已顺利取得100万吨低硫船用燃料油出口配额,预期后续在汽柴油的出口配额上也会有所放开。公司在7月又获得成品油非国营贸易出口资质,为浙石化成品油的灵活安排生产和出口销售铺平了道路。

1.3、浙石化将形成民企控股,国企和外企三方合资的股权结构

目前浙石化的股权结构为荣盛石化(民企)控股51%,桐昆股份(民企)20%,巨化集团(国企)20%,舟山海投(国企)9%。舟山海投的股份拟转让给沙特阿美(外企),未来将构成民企控股,国企和外企三方合资的股权结构,有利于融合多方。

主要控股和参股方,荣盛石化和桐昆股份拥有庞大的PTA和聚酯产业链,可以和浙石化形成从油到丝的全产业链协同;巨化股份是浙江省内的大型化工国企,代表了浙江省国资的支持;沙特阿美是全球超级原油和炼化巨头,可以为公司带来原油进口、炼化技术、成品油和化工品销售贸易上的协同。

在成品油销售环节,浙能集团和浙石化共同成立浙江省石油股份有限公司,浙能控股60%,浙石化40%。浙能集团是浙江省大型国营电力、油气和能源服务巨头。合资公司将在浙江建设几百个加油站,作为浙石化成品油的一条重要销售渠道。

在对原油到化工品的技术发展上,沙特阿美和沙特基础工业的第三代原油制化学品技术,实现接近50%的从原油到化学品直接转化率。第四代技术是沙特阿美和CB&I、CLG联合开发的“热原油制化学品”技术,可通过研发加氢裂化技术将原油直接生产化工产品的转化率提高至70%-80%。

2、浙石化将是国内最具竞争力的一体化炼厂

相比国内的存量炼厂,浙石化整体规划设计,装置规模大,技术领先;位于华东核心位置,区位优势显著。其主要股东可以就近消化PX和乙二醇。在政策支持方面,浙江省配套建设公用设施,给予800万吨规模煤指标,配套构建成品油零售网络。浙石化4000万吨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炼厂。

2.1、整体设计规划,烯烃芳烃比例高,规模优势显著

浙石化4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是整体规划设计的,一期围绕最大化芳烃产能为中心,并配套大型乙烯装置充分利用轻烃;二期方案最大限度生产乙烯及下游产品。4套1000万吨常减压装置加工原油适应性强,其中一期设计可加工高硫中质和高硫高酸原油,可按照市场原油的供应情况加工低价的“机会原油”。

浙石化初期设计总规模为4000万吨/年炼油+1040万吨/年芳烃(其中800万吨PX)+280万吨/乙烯。其中一期建成规模为2000万吨/炼油+520万吨/芳烃(其中400万吨PX)+140万吨/乙烯,即成品油收率为42%。一期重油加工选用固定床渣油加氢+重油催化裂化+焦化组合模式;二期将用浆态床渣油加氢方案。一期化工部分乙烯下游产品主要为EO/EG、聚乙烯和苯乙烯;丙烯下游主要为丙烯腈,聚丙烯和苯酚丙酮,并配套60万吨丙烷脱氢装置充分利用炼厂副产的LPG多产丙烯。公用工程方面用海水淡化、粉煤锅炉和煤焦制气,制氢成本较低。

浙石化二期在总结一期经验的基础上,增加一套乙烯,并扩大芳烃的产量,将整体调整为4000万吨/年炼油+880万吨/年PX+420万吨/年乙烯,化工品比例进一步提升。按照二期乙烯和芳烃产品的比例,预计浙石化一期也还有进一步优化增加化工品的空间。

2.2、下游一体化配套优势

浙石化的主要股东荣盛石化,其参控股的逸盛系,拥有1350万吨PTA产能,远期将达到2000万吨。荣盛石化还拥有255万吨聚酯产能,并在继续增加。另一股东桐昆股份拥有400万吨PTA产能,远期将达到900万吨;拥有640万吨聚酯产能,远期将达到1000万吨。两大股东完全可以消化其生产PX和MEG产能。其他聚烯烃等化工品方面,长三角地区是国内最活跃的化工品交易和应用市场。

此外荣盛石化在宁波中金还有200万吨芳烃装置(含160万吨PX),用燃料油和石脑油进料路线,如果上游炼油端可以放开,中金石化也可以扩展成一套炼化一体化装置。

下游方面,浙石化用合作的模式,进一步深挖化工品深度加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浙石化和德美化工成立德荣化工(50:50),对浙石化项目50万吨裂解C5和48万吨裂解C9进行深加工。将建设50万吨/年裂解碳五分离装置,20万吨/年碳五加氢装置,48万吨/年裂解碳九分离加氢装置,7万吨/年间戊二烯树脂装置,10万吨/年DCPD树脂加氢装置和6万吨/年碳九冷聚树脂装置。浙石化和BP以50:50的比例建设年产100万吨的醋酸厂,将用BP的CATIVA XL技术。

3、全球首屈一指的炼化一体化基地

3.1、世界超大型炼厂情况比较

4000万吨规模的炼油产能,可以进入世界前五行列,到6000万吨可以名列全球前二。全球范围内,炼油产能聚集的区域主要是美国墨西哥湾、韩国蔚山、印度贾姆纳格尔、新加坡裕廊岛和沙特延布等。其特点是,既拥有优越的港口条件,又面向腹地广阔的消费市场。同样的,我国杭州湾也有望形成一个1亿吨以上的炼化产能聚集区,辐射长三角区域,该区域已包括浙石化、镇海炼化、上海石化、大榭石化和高桥石化的搬迁。

排名

公司

炼厂所在地

炼油能力 (万吨/年)

1

印度信诚石油公司

印度贾姆纳格尔

6200

2

委内瑞拉帕拉瓜纳炼制中心

委内瑞拉胡迪瓦纳

4830

3

韩国SK公司

韩国蔚山

4200

4

阿联酋阿布扎比炼油公司

鲁维斯

4085

5

GS-加德士公司

韩国丽水

3925

6

S-Oil公司

韩国昂山

3345

7

沙特阿美公司

美国得克萨斯州波特阿瑟

3015

8

埃克森美孚公司

新加坡亚逸查湾裕廊岛

2960

9

美国马拉松石油公司

美国得克萨斯州Galveston港

2855

10

埃克森美孚公司

美国得克萨斯州贝敦

2800

11

美国马拉松石油公司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Garville

2780

12

沙特阿美公司

沙特拉斯塔努拉角

2750

13

台塑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麦寮

2700

14

埃克森美股公司

美国路易斯安纳州巴吞鲁日

2510

15

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

科威特艾哈迈迪港

2330

16

壳牌东方石油公司

新加坡武公岛

2310

17

中国石化股份镇海炼化公司

中国宁波镇海

2300

在全球这些规模名列前茅的项目中,委内瑞拉和阿联酋是因为原油产地区域而规划的炼厂,以生产燃料为主。委内瑞拉帕拉瓜纳炼制中心的大炼厂Cardon和Amuay最初都是由1950年左右的300万吨/年以内的炼厂发展而来,到现在的4830万吨/年规模,主要目的是将委内瑞拉的重质原油转化为燃料。但因为委内瑞拉的经济危机,使得投资和原料经常不足,炼厂负荷常年得不到保障。阿联酋鲁维斯炼油厂起步于600万吨/年的装置,2000年扩建到1500万吨/年,2015年扩至4085万吨/年,也以生产燃料为主。

韩国既不是中东那样的原料地,也不具备像中国、印度那样的消费市场,其炼厂以出口为导向。韩国大规模建炼厂是在1990年以后,以规模效应著称,其炼厂平均规模超过2000万吨/年。由于靠近中国市场,2008年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韩国炼厂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红利,例如08年后中国每年从韩国进口大量的PX。但是,随着国内这一批千吨级炼厂的落成,失去消费地和装置先进性优势的韩国炼厂正在逐步丧失竞争力。

3.2、印度信诚实业:高速发展的市场化民营炼厂

印度是全球第三大石油消费国,石油需求持续增长。由于印度炼油业对私人资本开放,私营炼厂得以蓬勃发展,目前已占印度炼油能力的40%。印度信诚石油公司是印度最大的民营炼化巨头,在贾姆纳格尔的炼厂拥有140万桶/天的原油处理能力,对应7000万吨/年,是全球最大的炼厂,复杂系数为21.1。同时,公司在2018年成功投产了150万吨美国乙烷进料的乙烷裂解装置,增加乙烯的产能。

印度信诚实业集团是一个横跨能源化工、零售和电信业的超级大集团,是印度市值最大的公司。炼化板块目前仍是其盈利最好的板块,是其发展的基石,帮助其培育了快速增长的电信业。

近年来,为解决其高企的负债和保持增长,印度信诚也展开了和国际巨头的合作。沙特阿美斥资150亿美元收购印度信诚炼化板块20%的股权,其对印度信诚炼化板块的估值达到750亿美元。作为合作,印度信诚将从沙特阿美购50万桶/天的原油。下游分销方面,印度信诚和BP公司合资(51:49)的成品油零售公司,目前在印度有约1400座加油站,估值20亿美元,未来5年内将加油站增加到5500座。

3.3、台塑石化:浙石化的“简配版本”

台塑石化拥有2700万吨炼化产能和300万吨乙烯产能,其主要装置在1998年、1999年和2007年投产。台塑石化主要由3套900万吨常减压装置、2套400万吨重油加氢装置、2套420万吨渣油催化装置,和3套分别为70万吨、103.5万吨和120万吨的乙烯装置组成。其芳烃组分交由台化芳烃厂加工,烯烃组分也被交由台塑集团其他子公司加工,所以台塑石化相当于70%比例浙石化产能的“简配版”。

台塑石化在原油价格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净利润大致在50-120亿人民币之间波动,市值在2009年炼厂建设完成后基本在1500-2000亿人民币之间波动。

估值方面,台塑石化近10年平均ROE水平在11.5%,而平均PB为2.5倍,PE大致在20倍附近波动。

3.4、浙石化的国际比较

从炼厂产能规划上来看,浙石化二期建成后将远超台塑石化,三期建成后将达到印度信诚炼化板块的规模,并且在化工品方面产能更大,向下游延伸更深。从产业链配套来看,浙石化在下游聚酯产业链的配套和产业集群上也优于台塑石化和印度信诚。

从过去10年亚洲炼厂PB-ROE情况来看,日本炼厂的ROE水平最低,韩国炼厂次之,印度和中国的炼厂ROE水平较高。从我们对民营大炼化各个板块的理解来看,过去聚酯和PTA板块的ROE水平大致在10%左右,而民营大炼化项目的ROE水平有望提升至20%以上。民营大炼化公司的PB水平应该高于亚洲其他炼厂。

急求一篇《XX股票证券投资分析》

试卷编号: ( A )卷

课程编号: F04110486 课程名称: 证券投资分析 考试形式: 小论文

适用班级: 08级国贸 姓名: 学号: 班级:

学科部: 财经学科部 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考试日期: 2011.6.8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累分人 签名

题分 60 40 100

得分

考生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 页,请查看试卷中是否有缺页或破损。如有立即举手报告以便更换。

2、考试结束后,考生不得将试卷、答题纸和草稿纸带出考场。

论文要求如下:

1、题目:证券投资分析报告

2、内容要求:报告中要涉及基本面分析、技术面分析和实践心得体会三大部分;

3、行文要求:字体为五号宋体、单倍行距,段前段后0行,左起空2字符;字数要求在2500字以上。

4、其他要求:报告中可以配图表、模拟炒股的帐户等;论文必须独立完成,如发现有抄袭雷同现象,按不及格处理!

题目:证券投资分析报告

一、 证券基本面和技术面分析 (60分)

得分 评阅人

黄河旋风(600172)

一、 证券基本面分析:以判断金融市场未来走势为目标,对经济和政治数据得透彻分析。

1、宏观经济状况:

2011年上半年 货币政策“前紧后松”政策工具组合灵活,货币政策仍面临控通胀和保增长的两难;调控持续发力房价回调动能加大;物价上涨飞速,通货膨胀加大,财政力度加大;人民币国际化提速“红币”将深度崛起;新兴产业进入实质推动阶段;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继续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提高居民薪酬水平和上调央企上缴红利比例改革; 政策力度节奏左右A股震荡上行节奏,股市动荡很大,楼市调控也将左右市场变化,影响股市的波动;石油、煤炭等大宗商品,节能减排的深化以及结构调整必然带动煤炭、电力、钢材、水泥、铜铝等能源需求的加大,其价格上涨;银行业的增长将回归稳健,其股票的涨势看好;

优化和改善公司债券市场准入、债券审核、信用评级以及投资者服务等制度安排,有效增加公司债融资规模,继续推进上市商业银行参与银行试点工作,逐步探索建立集中监管、统一互联的债券市场监管体系。

2、公司概况

公司是河南省重点扶持50家大型企业,也是少数被国家列为"火炬"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的民营上市公司,公司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公司主要生产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制品,主导产品有UDS系列金刚石压机、人造金刚石、立方氮化硼、金刚石厚膜、金刚石微粉、金刚石制品、建筑机械及自动化控制装置等。公司是国内最大的金刚石生产基地,产量居全国第一、世界前列。"旋风"牌系列产品畅销日、美、欧等发达国家及东南亚市场。于1998年11月26日以A股在上海证券挂牌交易。注册资本为26800万元。

企业理念:“质量、价格、时间、服务”是我们的经营宗旨。

“信用、信赖、协调、合作”是我们的立业之本。

“团结、创新、求实、奉献”是我们的企业精神。

“用科技打造‘旋风’,凭真诚追求卓越”是我们的质量方针

(1) 公司主营业务: 人造金刚石,人造金刚石磨料磨具磨削及其它金刚石制品,建筑装修磨削机具;与上述经营范围相关的技术服务,经营本企业自产产品及相关技术的进出口业务;经营本企业生产、科研所需的原辅材料、仪器仪表、机械设备、零配件及相关技术的进出口业务(国家限定公司经营和国家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及技术除外);经营来料加工和″三来一补″业务。

(2) 公司业务同行业竞争水平:具全球竞争力的人造金刚石龙头企业 规模优势,公司目前的产能已超过11亿克拉,估计05年产量在9亿克拉以上,产能和产量均为世界第一。相比之下,其余的竞争对手与公司差距较大。规模优势不仅带来规模效益,更重要的是可以保证产品的覆盖面和质量稳定性。公司是国内提供人造金刚石规格最全的企业,通过储备足够的基本量,抹平了不同批次产品的品质波动,从而更好地满足中高端客户的需求。技术优势,公司拥有业内唯一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每年的研发费用占收入比重达到3%-5%,是技术得以长期国内领先的有力保证。公司在国内最早进行大吨位压机研制和粉末合成工艺研究,目前使用的六面顶压机最大吨位达到2万吨,为国内之最。公司在粉末合成工艺方面取得突破后,人造金刚石的转化率和中高品级产品生成率达到业内领先水平。资金优势,人造金刚石行业还是个资本密集型行业,每亿克拉产能所需投资在6,000万元以上。公司作为上市公司,较业内其它企业在融资能力上具有明显优势

(3) 公司内部管理水平:注重创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发展意识和忧患意识,

提出了“质量、价格、时间、服务”的八字经营方针,用诚信铸造出“旋风”品牌享誉国内外。公司正在实施“千万工程”,深入持久的开展企业文化教育活动,提高员工的忠诚度,扩大忠诚群体。每年都进行“百名榜样”评选,为黄河公司的宏伟蓝图打造坚实的人力。人才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的意识,建立健全人才吸聚、培养、使用机制,不断提高人力整体素质和完善人力结构,为公司实现全面、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保障,促进企业价值与员工价值共同提升、个人成功与企业发展完美结合

三、证券技术面分析:发展趋势,支撑和阻力,线条和通道,平均线

(1)选股

初选黄河旋风(600172),在技术分析图中,可以看出其60日均线总体是上升的,有3次大的上升,在初期,第一次的大的上升,其5日,10日,20日,30日,60日移动平均线从上而下依次顺序排列,向右上方移动,称为多头排列。预示股价将大幅上涨。在其上升到一定趋势时,其阳线上影线长,其上方阻力大,有下跌的趋势,果不其然出现了三条阴线,随后有所增长,在此处形成黄金交叉,有大涨趋势,其后就是多个阳线由下向上排列,冲上了17.1的位价形成第二次上涨,然而其上方阻力加大,随后出现了三个阴线,有所反弹,其后10日均线下穿30日均线,形成死亡交叉,股票大跌,但其60日均线还是上涨趋势,下跌一定趋势后,形成上涨趋势,多个阳线由下向上一次排列,随后出现了黄金三角,60日均线上涨趋势平缓,其股随后有大幅度的上涨趋势,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在2011年3月8日,以14.716的价格买入黄河旋风

(2)了解该企业经营业绩状况

其公司业绩很好,公司是河南省重点扶持50家大型企业,也是少数被国家列为"火炬"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的民营上市公司,公司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公司主要生产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制品,主导产品有UDS系列金刚石压机、人造金刚石、立方氮化硼、金刚石厚膜、金刚石微粉、金刚石制品、建筑机械及自动化控制装置等。公司是国内最大的金刚石生产基地,产量居全国第一、世界前列。"旋风"牌系列产品畅销日、美、欧等发达国家及东南亚市场。

(3)对其后该股的股市分析

.1.第一段

在此期间,股票是平滑的增长涨跌幅度不大,60日均线趋于了一条直线,5日,10日,20日,30日均线互相交错,涨势平缓,有继续持有的必要,现在的我是观望态度。到末端时5日,10日,20日,30日和60日均线呈由上向下一次排列,说明此股票有大涨趋势,又继续持有的必要,下一步就大涨。在此阶段就是调整阶段,为股票的上涨进行铺垫的阶段,蓄势待发。

.2.第二段

在此阶段,5日,10日,20日,30日和60日均线呈由上向下的一次排列,大涨趋势明显,涨势很好,涨到最高点21.85元

.3.第三段

在此阶段,5日均线由上往下穿过10日,20日和30日均线,同时,5日,10日,20日和30日均线都是向下移动趋势,所以大跌趋势很明显,在此阶段就是选好时刻卖出此股,不过还是可以继续持有,因为其60日均线还是上升趋势,可能在其后会有所调整

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一、中国石油工业的特点

1.油气储产量不断增长

近年来,中国石油企业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油气储产量稳中有升,诞生了一批大型油气生产基地。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油气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连续3年超过5亿吨,新增天然气储量超过3000亿立方米;先后在鄂尔多斯等盆地发现4个重大油气储量目标区,落实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等7个亿吨级以上石油储量区和苏里格周边等3个数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区。经独立储量评估,2006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实现石油储量接替率1.0,天然气储量接替率4.37,均超过了预期目标,为油气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中石油一批较大油气田相继投入开发,油气业务实现持续增长。长庆油田原油产量一举突破1000万吨,标志着中国石油又一个千万吨级大油田诞生。地处鄂尔多斯盆地的中国储量最大、规模最大的低渗透苏里格气田投入开发,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塔里木油田的天然气产量突破100亿立方米,西气东输保障能力增强。西南油气田的年产油气当量突破1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气为主的千万吨级油气田,也是国内第6个跨入千万吨级的大油气田。2006年,中石油新增原油生产能力1222万吨,天然气生产能力91亿立方米。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普光、胜利深层、东北深层等油气勘探获得一批重要发现。全年新增探明石油储量2.3亿吨,探明天然气储量约1600亿立方米,新增石油可储量约4500万吨,天然气可储量约739亿立方米。2006年4月3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正式对外宣布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装海相气田———普光气田,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经国土部审定,普光气田到2005年末的累计探明可储量为2511亿立方米,技术可储量为1883.04亿立方米根据审定结果,该气田已具备商业开发条件,规划到2008年实现商业气量40亿立方米以上,2010年实现商业气量80亿立方米。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2006年在中国海域共获得10个油气发现,其中包括中国海域的第一个深水发现———荔湾3-1,并有6个含油气构造的评价获得成功。该公司2006年实现储量替代率199%,年内新增净探明储量4676万吨油当量。截至2006年年底,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共拥有净探明储量约3.56亿吨油当量。

2006年,全国共生产原油1.84亿吨,同比增长1.7%;生产天然气585.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9.2%其中,中石油生产原油1.07亿吨,再创历史新高;生产天然气442亿立方米,连续两年增幅超过20%;中石油的油气产量分别占国内油气总产量的58%和76%。连同海外权益油在内,当年中石油的油气总产量达到1.49亿吨油当量,同比增长4.9%。中石化原油生产量超过4000万吨,同比增长2.28%;生产天然气超过7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5.6%。中石化“走出去”战略获得重要进展。预计海外权益油产量达到450万吨,增长了1.2倍。随着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的涠州6-1油田、曹妃甸油田群、惠州19-1油田、渤中34-5、歧口17-2东、惠州21-1等油气田的先后投产,全年该公司共生产油气4033万吨油当量,较上年增长3.4%,比3年前增长了21%。

2.经济效益指标取得进展

近年来,国际油价持续高涨,2007年底一度接近100美元/桶。在高油价的拉动下,中国石油工业的油气勘探开发形势较好,收获颇丰。2006年,中国石油行业(包括原油和天然气开业、石油加工业)全年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20132亿元,工业增加值6371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9982亿元,利润3227亿元,利税4713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6.3%、35.8%、27.8%、18.2%和22.2%

2006年,三大国家石油公司突出主营业务的发展,在全力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对油气需求的同时,创造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再创新高,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是,受油价下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公司的利润增幅均有大幅降低。尤其是中石油,该公司2005年的利润增长了38%,但2006年仅增长4.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的利润增长率也下降了一半以上。

3.炼油和乙烯产能快速增长

近年来,国内油品需求增长较上年加快。面对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中国炼油行业克服加工能力不足、国内成品油价格和进口成品油价格倒挂、检修任务繁重等困难,精心组织生产,主要装置实现满负荷生产。2006年全年共加工原油3.07亿吨,比上年增长6.3%,但增幅回落了0.2个百分点。其中,中石油加工原油1.16亿吨,增长4.8%;中石化加工原油1.46亿吨,增长4.6%。

全年全国共生产成品油1.82亿吨,比上年增长4.5%,增幅同比回落2.6个百分点。其中,汽油产量为5591.4万吨,比上年增长3.7%;柴油产量为11653.4万吨,比上年增长5.5%;煤油产量为960万吨,比上年下降2.9%。中石油生产成品油7349万吨,比上年增长3.3%。其中汽油产量为2408.3万吨,增长4.81%;柴油产量为4605.17万吨,增长2.53%;煤油产量为333.45万吨,增长4.8%。中石化约生产成品油1.6亿吨。其中汽油产量为2546.0万吨,增长1.37%;柴油产量为6161.58万吨,增长5.83%;煤油产量为635.40万吨,下降4.15%(表1-1)。

由于乙烯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加快了乙烯产能建设的步伐。2006年我国乙烯总产量达到941.2万吨,增长22.2%。其中,中石油的产量为207万吨,增长9.5%;中石化为633万吨,增长15.3%,排名世界第4位。长期以来,我国的乙烯领域为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所主导,但随着中海油上下游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尤其是中海壳牌80万吨乙烯项目于2006年年初建成投产后,其在2006年的乙烯产量就达到了64.62万吨。我国乙烯生产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现雏形(表1-2)。

表1-1 2006年全国原油加工量和主要油品产量单位:万吨

注:①由于统计口径不统一,煤油数据略有出入;②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2006年的燃料油产量为626.1万吨,比上年增长10.7%。资料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表1-2 2006年中国乙烯产量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三大石油集团及股份公司网站。

2005年国家发布了《乙烯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和《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使我国炼化工业的发展方向更为明确,势头更加迅猛。我国一大批炼化项目建成投产或启动。吉林石化70万吨/年、兰州石化70万吨/年、南海石化80万吨/年、茂名石化100万吨/年乙烯新建或改扩建工程建成投产;抚顺石化100万吨/年、四川80万吨/年、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以及天津石化100万吨/年乙烯及配套项目开工建设。2009年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投产后,镇海炼化具有2000万吨/年炼油能力和1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成为国内炼化一体化的标志性企业。值得一提的是,总投资为43.5亿美元、国内最大的合资项目———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的投产,标志着中国海油的上下游一体化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结束了中海油没有下游石化产业的历史。

2006年是多年来中国炼油能力增长最快的一年。大连石化新1000万吨/年、海南石化800万吨/年炼油项目,以及广州石化1300万吨/年炼油改扩建工程相继建成投产;大连石化的年加工能力超过了2000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炼油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广西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也已开工建设。可以看出,我国的炼化工业正在向着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方向不断推进。

2006年,我国成品油销售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加强产运销衔接,优化流向,继续推进营销网络建设,努力增加市场投放量。中石油全年销售成品油7765万吨,同比增长1.3%,其中零售量达4702万吨,同比增长23.3%。中石化销售成品油1.12亿吨,增长6.7%。中石油加油站总数达到18207座,平均单站日销量7.8吨,同比增长16.7%。中石化的加油站数量在2006年经历了爆发式增长,通过新建、收购和改造加油站、油库,进一步完善了成品油网络,全年新增加油站800座,其自营加油站数量已经达到2.8万座,排名世界第3位。

4.国际合作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油气业务取得了进展,尤其是与非洲国家的油气合作有了很展,合作的国家和地区不断扩大。

中石油海外油气业务深化苏丹、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等主力探区的滚动勘探,稳步开展乍得等地区的风险勘探,全年新增石油可储量6540万吨。同时加强现有项目的稳产,加快新项目上产,形成了苏丹1/2/4区、3/7区及哈萨克斯坦PK三个千万吨级油田。2006年,中石油完成原油作业量和权益产量分别为5460万吨和2807万吨,同别增长1877万吨和804万吨;天然气作业产量为57亿立方米,权益产量为38亿立方米,同比约分别增长17亿立方米和10亿立方米在苏丹,中石油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高钙、高酸原油延迟焦化装置,3/7区长输管道工程也投入运营;该公司还新签订乍得、赤道几内亚和乌兹别克斯坦等9个项目合同,中标尼日利亚4个区块;海外工程技术服务新签合同额31.9亿美元,业务拓展到48个国家,形成了7个规模市场。在国内,中石油与壳牌共同开发的长北天然气田已正式投入商业生产,并向外输送天然气。

中石化“走出去”获得重要进展。2006年,中石化完成海外投资约500亿元,获得俄罗斯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49%的股权,正在执行的海外油气项目达到32个,初步形成发展较为合理的海外勘探和开发布局。中石化全年新增权益石油可储量5700万吨,权益产量达到450万吨。该公司还积极开拓海外石油石化工程市场,成功中标巴西天然气管道、伊朗炼油改造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在国内,中石化利用其在下游领域的主导地位,与福建省、埃克森美孚及沙特阿美在2007年年初成立了合资企业“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化森美(福建)石油有限公司”。两个合资企业的总投资额约为51亿美元,成为中国炼油、化工及成品油营销全面一体化中外合资项目。项目将把福建炼化的原油加工能力提高到1200万吨/年,主要加工来自沙特的含硫原油;同时建设80万吨/年的乙烯裂解装置,并在福建省管理和经营大约750个加油站和若干个油库。此前,中石化与BP合资的上海赛科90万吨/年乙烯、同巴斯夫公司合资的扬巴60万吨/年乙烯项目已于2005年建成投产。

目前,在能源外交的推动下,中国企业“出海找油”的战略已初见成效。但随着国对石油实行越来越严格的控制,中国企业在海外寻油的旅途上也将面临更多的困难与障碍。

5.管道网络建设顺利进行

我国油气管道网络建设继续顺利推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我国覆盖全国的油气骨干管网基本形成,部分地区已建成较为完善的管网系统。

原油管道:阿拉山口—独山子原油管道建成投产,使中国首条跨国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全线贯通,正式进入商业运营阶段;总长度为1562千米的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中的原油干线已敷设完成。

成品油管道:国家重点工程———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中的成品油管道建成投产,管道全长1842千米,年设计量为1000万吨;干支线全长670千米、年输量300万吨的大港—枣庄成品油管道开工建设;中石化的珠三角成品油管道贯通输油,管道全长1143千米,设计年输量为1200万吨,将中石化在珠三角地区所属的茂名石化、广州石化、东兴炼厂和海南石化等炼油基地连接在一起,有利于共享,优势互补,对于提高中石化在南方市场的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2006年是中国液化天然气(LNG)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第一个LNG试点项目———广东液化天然气项目一期工程投产并正式进入商业运行;一期工程年接收量为260万吨的福建液化天然气项目与印度尼西亚签署了液化天然气的购销协议,得到落实;一期工程年进口量为300万吨的上海液化天然气项目开工建设,并与马来西亚签订了液化天然气购销协议。在我国,经国家核准的液化天然气项目有10余个。在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国际天然气价格持续走高的情况下,气源问题将成为制约中国LNG项目发展的最大瓶颈。

6.科技创新投入加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石油企业努力实现稳定、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2005年中石油高端装备技术产品研发获得重大突破,EI-Log测井装备和CGDS-I近钻头地质导向系统研制成功。这两项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外国公司对核心技术的垄断。中石油全年共申请专利800余项,获授权专利700项,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登记重要科技成果600项。2006年,中石油优化科技配置、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令人瞩目。按照“一个整体、两个层次”的架构,相继组建了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石油化工研究院,使公司层面的研究院已达到8家,覆盖公司10大主体专业、支撑7大业务发展的20个技术中心建设基本完成,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精干高效、协同互补”的技术创新体系。

中石化基本完成了生产欧Ⅳ标准清洁成品油的技术研究,为油品质量升级储备了技术;油藏综合地质物理技术、150万吨/年单段全循环加氢裂化技术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顺利完成;空气钻井、高效柴油脱硫催化剂等一批技术得到应用;一批自主开发的技术成功应用于新建或改造项目,特别是海南炼油、茂名乙烯的建成投产,标志着中石化自主技术水平和工程开发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石化及合作单位的“海相深层碳酸盐岩天然气成藏机理、勘探技术与普光气田的发现”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带动了四川盆地海相深层天然气储量增长高峰,推动了南方海相乃至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的快速发展,是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理论的重大突破,获得了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中石化共申请专利1007项,获得中国专利授权948项,其中发明专利占74%;申请国外专利项,获得授权61项。

中海油2006年的科技投入超过20亿元,约占销售收入的1.3%,产生了一批有价值的科技成果。“渤海海域复杂油气藏勘探”、“高浓缩倍率工业冷却水处理及智能化在线(远程)监控技术”荣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渤海复杂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技术研究取得突破,发现、盘活了锦州25-1南、旅大27-2等一批渤海复合油气藏和特稠油油群,该公司的海上稠油开发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7.加强可再生能源发展

我国国有石油公司明显加强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尤其是在生物柴油的开发上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彰显了从石油公司向能源公司转型的决心和勇气。

中石油与四川省签订了合作开发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双方合作的目标是“共同实施‘四川省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把四川建设成‘绿色能源’大省、清洁汽车大省;‘十一五’共同建成年60万吨甘薯燃料乙醇、年产10万吨麻风树生物柴油规模”;与国家林业局签署了合作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并正式启动云南、四川第一批面积约为4万多公顷的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建成后可实现每年约6万吨生物柴油原料的供应能力。到“十一五”末,中石油建成非粮乙醇生产能力超过200万吨/年,达到全国产能的40%以上;形成林业生物柴油20万吨/年商业化规模;支持建设生物质能源原料基地达40万公顷以上,努力成为国家生物质能源行业的领头军。

中石化年产2000吨生物柴油的试验装置已在其位于河北省的生物柴油研发基地建成,成为迄今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标志性试验装置,为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开展基础性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强有力技术平台与支撑。中国海洋石油基地集团有限公司与四川攀枝花市签订了“攀西地区麻风树生物柴油产业发展项目”备忘录,投资23.47亿元,建设年产能为10万吨的生物柴油厂。

目前,我国生物柴油的发展十分迅猛,但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国有大企业介入生物柴油领域,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整个生物柴油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也是很有益的。

二、中国石油工业存在的问题

1.油气探明程度低,人均占有量低

我国油气丰富,但探明程度较低,人均占有量也较低。根据全国6大区115个含油盆地新一轮油气评价的结果,我国石油远景量为1085.57亿吨,其中陆地934.07亿吨,近海151.50亿吨;地质量765.01亿吨,其中陆地657.65亿吨,近海107.36亿吨;可量212.03亿吨,其中陆地182.76亿吨,近海29.27亿吨。尽管我国油气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偏低。我国石油的人均占有量为11.5~15.4吨,仅为世界平均水平73吨的1/5~1/6;天然气的人均占有量为1.0万~1.7万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7万立方米的1/5~1/7。与耕地和淡水相比,我国人均占有油气的情形更差些

2.油气分布不均

全国含油气区主要分布情况是:东部,主要包括东北和华北地区;中部,主要包括陕、甘、宁和四川地区;西部,主要包括新疆、青海和甘肃西部地区;西藏区,包括昆仑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的地区;海上含油气区,包括东南沿海大陆架及南海海域。

根据目前油气探明程度,从东西方向看,油气主要分布在东部;从南北方向上看,绝大部分油气在北方。这种油气分布不均衡的格局,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油气供求关系的协调带来了重大影响。从松辽到江汉和苏北等盆地的东部老油区占石油储量的74%,以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为主体的中部区占5.77%,西北区占13.3%,南方区占0.09%,海域占6.63%。而海域中渤海占全国储量的4%。2000年,随着更多的渤海大中型油田被探明,海上也表现出石油储量北部多于南部的特点。

目前,我国陆上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陆上量的43.2%和39.0%。天然气探明储量集中在10个大型盆地,依次为:渤海湾、四川、松辽、准噶尔、莺歌海-琼东南、柴达木、吐-哈、塔里木、渤海、鄂尔多斯。量大于l万亿立方米的有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珠江口、东海、渤海湾、莺歌海、琼东南、准噶尔9个盆地,共拥有量30.7万亿立方米

3.供需差额逐渐加大

最近5年,石油消费明显加快。2006年全国石油消费量达到3.5亿吨,比2000年净增1.24亿吨。

到2020年前,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高速度发展,工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特别是交通运输和石油化工等高耗油工业的发展将明显加快。此外,城镇人口将大幅上升,农村用油的比重也将增加。多种因素将使我国石油需求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在全社会大力节油的前提下,如果以平均每年的石油需求量大体增加1000万吨的规模估计,到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将接近5亿吨;进口量3亿吨左右,对外依存度(进口量占总消费量的比率)约60%,超过国际上公认的50%的石油安全警戒线。我国石油安全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4.原油收率较低,成本居高不下

俄罗斯的原油平均收率达40%,美国为33%~35%,最高达70%,北海油田达50%,国外注水大油田的收率为50%左右。我国的平均收率大大低于这一水平。原油包括发现成本、开发成本、生成成本、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在内的完全成本,目前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相比,我国原油的完全成本非常高。1998年,中石油和中石化重组之前,我国的石油天然气产量一直作为国家指令性指标,为保证产量任务的完成,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将有限资金投向油气田开发和生产;而在新增可动用储量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对老油田实行强化开,造成油田加速进入中后开发期,综合含水上升很快,大大加速了操作费用的上升。重组后的中石油,职工总数很多,原油加工能力不高,这就导致人工成本太高,企业组织形式不合理,管理水平不高。各油田及油田内部各单位管理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很多。预算的约束软,乱摊乱进名目不少。在成本管理上,没有认真实行目标成本管理,加之核算制度不够严格和科学,有时还出现成本不实的现象。

5.石油利用效率总体不高

我国既是一个石油生产大国,又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石油利用效率不高的国家。以2004年为例,我国GDP总量为1.9万亿美元,万美元GDP消耗石油1.6吨。这个数字是当年美国万美元石油消费量的2倍,日本的3倍,英国的4倍。目前,国内生产的汽车发动机,百公里油耗设计值比发达国家同类车要高10%~15%。我国现阶段单车平均年耗油量为2.28吨,比美国高21%,比德国高89%,比日本高115%。要把我国2020年的石油总消费量控制在5亿吨以内,就要求在过去15年石油消费的平均增长水平上,每年降低25%以上。以上情况,一方面,说明我国节约用油的潜力很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节约、控制石油消费过快增长的难度相当大

6.石油科技水平发展较低

我国石油科技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科研创新能力更差。基础研究水平差,大部分基础研究工作只是把国外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在我国加以具体运用。如地震地层学、油藏描述、水平井技术和地层损害等。另外,国外还有许多先进理论尚未引起国内足够的重视,如自动化钻井、小井眼钻井、模糊理论在油藏工程中的应用等。基础研究的这种局面表现为我国科研工作的创新能力差,缺乏后劲,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

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石油工业的特点

1.油气储产量不断增长

近年来,中国石油企业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油气储产量稳中有升,诞生了一批大型油气生产基地。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油气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连续3年超过5亿吨,新增天然气储量超过3000亿立方米;先后在鄂尔多斯等盆地发现4个重大油气储量目标区,落实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等7个亿吨级以上石油储量区和苏里格周边等3个数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区。经独立储量评估,2006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实现石油储量接替率1.0,天然气储量接替率4.37,均超过了预期目标,为油气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中石油一批较大油气田相继投入开发,油气业务实现持续增长。长庆油田原油产量一举突破1000万吨,标志着中国石油又一个千万吨级大油田诞生。地处鄂尔多斯盆地的中国储量最大、规模最大的低渗透苏里格气田投入开发,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塔里木油田的天然气产量突破100亿立方米,西气东输保障能力增强。西南油气田的年产油气当量突破1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气为主的千万吨级油气田,也是国内第6个跨入千万吨级的大油气田。2006年,中石油新增原油生产能力1222万吨,天然气生产能力91亿立方米。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普光、胜利深层、东北深层等油气勘探获得一批重要发现。全年新增探明石油储量2.3亿吨,探明天然气储量约1600亿立方米,新增石油可储量约4500万吨,天然气可储量约739亿立方米。2006年4月3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正式对外宣布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装海相气田———普光气田,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经国土部审定,普光气田到2005年末的累计探明可储量为2511亿立方米,技术可储量为1883.04亿立方米根据审定结果,该气田已具备商业开发条件,规划到2008年实现商业气量40亿立方米以上,2010年实现商业气量80亿立方米。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2006年在中国海域共获得10个油气发现,其中包括中国海域的第一个深水发现———荔湾3-1,并有6个含油气构造的评价获得成功。该公司2006年实现储量替代率199%,年内新增净探明储量4676万吨油当量。截至2006年年底,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共拥有净探明储量约3.56亿吨油当量。

2006年,全国共生产原油1.84亿吨,同比增长1.7%;生产天然气585.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9.2%其中,中石油生产原油1.07亿吨,再创历史新高;生产天然气442亿立方米,连续两年增幅超过20%;中石油的油气产量分别占国内油气总产量的58%和76%。连同海外权益油在内,当年中石油的油气总产量达到1.49亿吨油当量,同比增长4.9%。中石化原油生产量超过4000万吨,同比增长2.28%;生产天然气超过7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5.6%。中石化“走出去”战略获得重要进展。预计海外权益油产量达到450万吨,增长了1.2倍。随着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的涠州6-1油田、曹妃甸油田群、惠州19-1油田、渤中34-5、歧口17-2东、惠州21-1等油气田的先后投产,全年该公司共生产油气4033万吨油当量,较上年增长3.4%,比3年前增长了21%。

2.经济效益指标取得进展

近年来,国际油价持续高涨,2007年底一度接近100美元/桶。在高油价的拉动下,中国石油工业的油气勘探开发形势较好,收获颇丰。2006年,中国石油行业(包括原油和天然气开业、石油加工业)全年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20132亿元,工业增加值6371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9982亿元,利润3227亿元,利税4713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6.3%、35.8%、27.8%、18.2%和22.2%

2006年,三大国家石油公司突出主营业务的发展,在全力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对油气需求的同时,创造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再创新高,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是,受油价下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公司的利润增幅均有大幅降低。尤其是中石油,该公司2005年的利润增长了38%,但2006年仅增长4.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的利润增长率也下降了一半以上。

3.炼油和乙烯产能快速增长

近年来,国内油品需求增长较上年加快。面对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中国炼油行业克服加工能力不足、国内成品油价格和进口成品油价格倒挂、检修任务繁重等困难,精心组织生产,主要装置实现满负荷生产。2006年全年共加工原油3.07亿吨,比上年增长6.3%,但增幅回落了0.2个百分点。其中,中石油加工原油1.16亿吨,增长4.8%;中石化加工原油1.46亿吨,增长4.6%。

全年全国共生产成品油1.82亿吨,比上年增长4.5%,增幅同比回落2.6个百分点。其中,汽油产量为5591.4万吨,比上年增长3.7%;柴油产量为11653.4万吨,比上年增长5.5%;煤油产量为960万吨,比上年下降2.9%。中石油生产成品油7349万吨,比上年增长3.3%。其中汽油产量为2408.3万吨,增长4.81%;柴油产量为4605.17万吨,增长2.53%;煤油产量为333.45万吨,增长4.8%。中石化约生产成品油1.6亿吨。其中汽油产量为2546.0万吨,增长1.37%;柴油产量为6161.58万吨,增长5.83%;煤油产量为635.40万吨,下降4.15%(表1-1)。

由于乙烯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加快了乙烯产能建设的步伐。2006年我国乙烯总产量达到941.2万吨,增长22.2%。其中,中石油的产量为207万吨,增长9.5%;中石化为633万吨,增长15.3%,排名世界第4位。长期以来,我国的乙烯领域为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所主导,但随着中海油上下游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尤其是中海壳牌80万吨乙烯项目于2006年年初建成投产后,其在2006年的乙烯产量就达到了64.62万吨。我国乙烯生产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现雏形(表1-2)。

表1-1 2006年全国原油加工量和主要油品产量单位:万吨

注:①由于统计口径不统一,煤油数据略有出入;②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2006年的燃料油产量为626.1万吨,比上年增长10.7%。资料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表1-2 2006年中国乙烯产量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三大石油集团及股份公司网站。

2005年国家发布了《乙烯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和《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使我国炼化工业的发展方向更为明确,势头更加迅猛。我国一大批炼化项目建成投产或启动。吉林石化70万吨/年、兰州石化70万吨/年、南海石化80万吨/年、茂名石化100万吨/年乙烯新建或改扩建工程建成投产;抚顺石化100万吨/年、四川80万吨/年、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以及天津石化100万吨/年乙烯及配套项目开工建设。2009年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投产后,镇海炼化具有2000万吨/年炼油能力和1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成为国内炼化一体化的标志性企业。值得一提的是,总投资为43.5亿美元、国内最大的合资项目———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的投产,标志着中国海油的上下游一体化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结束了中海油没有下游石化产业的历史。

2006年是多年来中国炼油能力增长最快的一年。大连石化新1000万吨/年、海南石化800万吨/年炼油项目,以及广州石化1300万吨/年炼油改扩建工程相继建成投产;大连石化的年加工能力超过了2000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炼油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广西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也已开工建设。可以看出,我国的炼化工业正在向着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方向不断推进。

2006年,我国成品油销售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加强产运销衔接,优化流向,继续推进营销网络建设,努力增加市场投放量。中石油全年销售成品油7765万吨,同比增长1.3%,其中零售量达4702万吨,同比增长23.3%。中石化销售成品油1.12亿吨,增长6.7%。中石油加油站总数达到18207座,平均单站日销量7.8吨,同比增长16.7%。中石化的加油站数量在2006年经历了爆发式增长,通过新建、收购和改造加油站、油库,进一步完善了成品油网络,全年新增加油站800座,其自营加油站数量已经达到2.8万座,排名世界第3位。

4.国际合作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油气业务取得了进展,尤其是与非洲国家的油气合作有了很展,合作的国家和地区不断扩大。

中石油海外油气业务深化苏丹、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等主力探区的滚动勘探,稳步开展乍得等地区的风险勘探,全年新增石油可储量6540万吨。同时加强现有项目的稳产,加快新项目上产,形成了苏丹1/2/4区、3/7区及哈萨克斯坦PK三个千万吨级油田。2006年,中石油完成原油作业量和权益产量分别为5460万吨和2807万吨,同别增长1877万吨和804万吨;天然气作业产量为57亿立方米,权益产量为38亿立方米,同比约分别增长17亿立方米和10亿立方米在苏丹,中石油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高钙、高酸原油延迟焦化装置,3/7区长输管道工程也投入运营;该公司还新签订乍得、赤道几内亚和乌兹别克斯坦等9个项目合同,中标尼日利亚4个区块;海外工程技术服务新签合同额31.9亿美元,业务拓展到48个国家,形成了7个规模市场。在国内,中石油与壳牌共同开发的长北天然气田已正式投入商业生产,并向外输送天然气。

中石化“走出去”获得重要进展。2006年,中石化完成海外投资约500亿元,获得俄罗斯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49%的股权,正在执行的海外油气项目达到32个,初步形成发展较为合理的海外勘探和开发布局。中石化全年新增权益石油可储量5700万吨,权益产量达到450万吨。该公司还积极开拓海外石油石化工程市场,成功中标巴西天然气管道、伊朗炼油改造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在国内,中石化利用其在下游领域的主导地位,与福建省、埃克森美孚及沙特阿美在2007年年初成立了合资企业“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化森美(福建)石油有限公司”。两个合资企业的总投资额约为51亿美元,成为中国炼油、化工及成品油营销全面一体化中外合资项目。项目将把福建炼化的原油加工能力提高到1200万吨/年,主要加工来自沙特的含硫原油;同时建设80万吨/年的乙烯裂解装置,并在福建省管理和经营大约750个加油站和若干个油库。此前,中石化与BP合资的上海赛科90万吨/年乙烯、同巴斯夫公司合资的扬巴60万吨/年乙烯项目已于2005年建成投产。

目前,在能源外交的推动下,中国企业“出海找油”的战略已初见成效。但随着国对石油实行越来越严格的控制,中国企业在海外寻油的旅途上也将面临更多的困难与障碍。

5.管道网络建设顺利进行

我国油气管道网络建设继续顺利推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我国覆盖全国的油气骨干管网基本形成,部分地区已建成较为完善的管网系统。

原油管道:阿拉山口—独山子原油管道建成投产,使中国首条跨国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全线贯通,正式进入商业运营阶段;总长度为1562千米的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中的原油干线已敷设完成。

成品油管道:国家重点工程———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中的成品油管道建成投产,管道全长1842千米,年设计量为1000万吨;干支线全长670千米、年输量300万吨的大港—枣庄成品油管道开工建设;中石化的珠三角成品油管道贯通输油,管道全长1143千米,设计年输量为1200万吨,将中石化在珠三角地区所属的茂名石化、广州石化、东兴炼厂和海南石化等炼油基地连接在一起,有利于共享,优势互补,对于提高中石化在南方市场的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2006年是中国液化天然气(LNG)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第一个LNG试点项目———广东液化天然气项目一期工程投产并正式进入商业运行;一期工程年接收量为260万吨的福建液化天然气项目与印度尼西亚签署了液化天然气的购销协议,得到落实;一期工程年进口量为300万吨的上海液化天然气项目开工建设,并与马来西亚签订了液化天然气购销协议。在我国,经国家核准的液化天然气项目有10余个。在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国际天然气价格持续走高的情况下,气源问题将成为制约中国LNG项目发展的最大瓶颈。

6.科技创新投入加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石油企业努力实现稳定、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2005年中石油高端装备技术产品研发获得重大突破,EI-Log测井装备和CGDS-I近钻头地质导向系统研制成功。这两项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外国公司对核心技术的垄断。中石油全年共申请专利800余项,获授权专利700项,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登记重要科技成果600项。2006年,中石油优化科技配置、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令人瞩目。按照“一个整体、两个层次”的架构,相继组建了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石油化工研究院,使公司层面的研究院已达到8家,覆盖公司10大主体专业、支撑7大业务发展的20个技术中心建设基本完成,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精干高效、协同互补”的技术创新体系。

中石化基本完成了生产欧Ⅳ标准清洁成品油的技术研究,为油品质量升级储备了技术;油藏综合地质物理技术、150万吨/年单段全循环加氢裂化技术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顺利完成;空气钻井、高效柴油脱硫催化剂等一批技术得到应用;一批自主开发的技术成功应用于新建或改造项目,特别是海南炼油、茂名乙烯的建成投产,标志着中石化自主技术水平和工程开发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石化及合作单位的“海相深层碳酸盐岩天然气成藏机理、勘探技术与普光气田的发现”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带动了四川盆地海相深层天然气储量增长高峰,推动了南方海相乃至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的快速发展,是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理论的重大突破,获得了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中石化共申请专利1007项,获得中国专利授权948项,其中发明专利占74%;申请国外专利项,获得授权61项。

中海油2006年的科技投入超过20亿元,约占销售收入的1.3%,产生了一批有价值的科技成果。“渤海海域复杂油气藏勘探”、“高浓缩倍率工业冷却水处理及智能化在线(远程)监控技术”荣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渤海复杂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技术研究取得突破,发现、盘活了锦州25-1南、旅大27-2等一批渤海复合油气藏和特稠油油群,该公司的海上稠油开发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7.加强可再生能源发展

我国国有石油公司明显加强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尤其是在生物柴油的开发上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彰显了从石油公司向能源公司转型的决心和勇气。

中石油与四川省签订了合作开发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双方合作的目标是“共同实施‘四川省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把四川建设成‘绿色能源’大省、清洁汽车大省;‘十一五’共同建成年60万吨甘薯燃料乙醇、年产10万吨麻风树生物柴油规模”;与国家林业局签署了合作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并正式启动云南、四川第一批面积约为4万多公顷的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建成后可实现每年约6万吨生物柴油原料的供应能力。到“十一五”末,中石油建成非粮乙醇生产能力超过200万吨/年,达到全国产能的40%以上;形成林业生物柴油20万吨/年商业化规模;支持建设生物质能源原料基地达40万公顷以上,努力成为国家生物质能源行业的领头军。

中石化年产2000吨生物柴油的试验装置已在其位于河北省的生物柴油研发基地建成,成为迄今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标志性试验装置,为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开展基础性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强有力技术平台与支撑。中国海洋石油基地集团有限公司与四川攀枝花市签订了“攀西地区麻风树生物柴油产业发展项目”备忘录,投资23.47亿元,建设年产能为10万吨的生物柴油厂。

目前,我国生物柴油的发展十分迅猛,但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国有大企业介入生物柴油领域,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整个生物柴油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也是很有益的。

二、中国石油工业存在的问题

1.油气探明程度低,人均占有量低

我国油气丰富,但探明程度较低,人均占有量也较低。根据全国6大区115个含油盆地新一轮油气评价的结果,我国石油远景量为1085.57亿吨,其中陆地934.07亿吨,近海151.50亿吨;地质量765.01亿吨,其中陆地657.65亿吨,近海107.36亿吨;可量212.03亿吨,其中陆地182.76亿吨,近海29.27亿吨。尽管我国油气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偏低。我国石油的人均占有量为11.5~15.4吨,仅为世界平均水平73吨的1/5~1/6;天然气的人均占有量为1.0万~1.7万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7万立方米的1/5~1/7。与耕地和淡水相比,我国人均占有油气的情形更差些

2.油气分布不均

全国含油气区主要分布情况是:东部,主要包括东北和华北地区;中部,主要包括陕、甘、宁和四川地区;西部,主要包括新疆、青海和甘肃西部地区;西藏区,包括昆仑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的地区;海上含油气区,包括东南沿海大陆架及南海海域。

根据目前油气探明程度,从东西方向看,油气主要分布在东部;从南北方向上看,绝大部分油气在北方。这种油气分布不均衡的格局,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油气供求关系的协调带来了重大影响。从松辽到江汉和苏北等盆地的东部老油区占石油储量的74%,以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为主体的中部区占5.77%,西北区占13.3%,南方区占0.09%,海域占6.63%。而海域中渤海占全国储量的4%。2000年,随着更多的渤海大中型油田被探明,海上也表现出石油储量北部多于南部的特点。

目前,我国陆上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陆上量的43.2%和39.0%。天然气探明储量集中在10个大型盆地,依次为:渤海湾、四川、松辽、准噶尔、莺歌海-琼东南、柴达木、吐-哈、塔里木、渤海、鄂尔多斯。量大于l万亿立方米的有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珠江口、东海、渤海湾、莺歌海、琼东南、准噶尔9个盆地,共拥有量30.7万亿立方米

3.供需差额逐渐加大

最近5年,石油消费明显加快。2006年全国石油消费量达到3.5亿吨,比2000年净增1.24亿吨。

到2020年前,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高速度发展,工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特别是交通运输和石油化工等高耗油工业的发展将明显加快。此外,城镇人口将大幅上升,农村用油的比重也将增加。多种因素将使我国石油需求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在全社会大力节油的前提下,如果以平均每年的石油需求量大体增加1000万吨的规模估计,到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将接近5亿吨;进口量3亿吨左右,对外依存度(进口量占总消费量的比率)约60%,超过国际上公认的50%的石油安全警戒线。我国石油安全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4.原油收率较低,成本居高不下

俄罗斯的原油平均收率达40%,美国为33%~35%,最高达70%,北海油田达50%,国外注水大油田的收率为50%左右。我国的平均收率大大低于这一水平。原油包括发现成本、开发成本、生成成本、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在内的完全成本,目前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相比,我国原油的完全成本非常高。1998年,中石油和中石化重组之前,我国的石油天然气产量一直作为国家指令性指标,为保证产量任务的完成,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将有限资金投向油气田开发和生产;而在新增可动用储量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对老油田实行强化开,造成油田加速进入中后开发期,综合含水上升很快,大大加速了操作费用的上升。重组后的中石油,职工总数很多,原油加工能力不高,这就导致人工成本太高,企业组织形式不合理,管理水平不高。各油田及油田内部各单位管理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很多。预算的约束软,乱摊乱进名目不少。在成本管理上,没有认真实行目标成本管理,加之核算制度不够严格和科学,有时还出现成本不实的现象。

5.石油利用效率总体不高

我国既是一个石油生产大国,又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石油利用效率不高的国家。以2004年为例,我国GDP总量为1.9万亿美元,万美元GDP消耗石油1.6吨。这个数字是当年美国万美元石油消费量的2倍,日本的3倍,英国的4倍。目前,国内生产的汽车发动机,百公里油耗设计值比发达国家同类车要高10%~15%。我国现阶段单车平均年耗油量为2.28吨,比美国高21%,比德国高89%,比日本高115%。要把我国2020年的石油总消费量控制在5亿吨以内,就要求在过去15年石油消费的平均增长水平上,每年降低25%以上。以上情况,一方面,说明我国节约用油的潜力很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节约、控制石油消费过快增长的难度相当大

6.石油科技水平发展较低

我国石油科技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科研创新能力更差。基础研究水平差,大部分基础研究工作只是把国外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在我国加以具体运用。如地震地层学、油藏描述、水平井技术和地层损害等。另外,国外还有许多先进理论尚未引起国内足够的重视,如自动化钻井、小井眼钻井、模糊理论在油藏工程中的应用等。基础研究的这种局面表现为我国科研工作的创新能力差,缺乏后劲,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