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用社股金证问题

2.公私合营通俗讲什么意思

3.公司股东实缴股金不到怎么办

4.能不能介绍给我一些关于炒股的术语?

5.华为集团靠什么赚钱的呢

信用社股金证问题

银行股金值得购买吗_银行股金价值估价方法

我爸爸在信用社工作.我比较了解

农村信用社股金按形成时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50年代,信用社在全国大规模组建时期形成的初始股金,多为5元10元,还有1元2元的,这部分股金量少人多;二是90年代按照合作制规范后陆续增扩的股金,入股金额有所增加,但退股自由,股金多类似于存款,波动频繁;三是近年来为取得中央银行资金支持政策而大力开展增资扩股吸纳的新股金,这部分股金较以前进一步规范,初步具备了资本的属性。近阶段农村信用社股金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股金来源和结构发生变化

1、产权形式发生变化。按照院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农村信用社大多摈弃了传统单一的合作制,进而取了股份合作制的产权形式。股金进行了资格股和投资股的划分,入股起点围绕文件要求按照各地的经济状况上下有所浮动。

2、入股主体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以农民入股为主,个体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社员开始增加,原集体股金经清产核资后转为公共积累,职工入股比例大幅提高。新吸纳股金在社员人数上少但金额高,最大单户自然人入股金额增大,接近限制比例。农区信用社的社员仍然以自然人为主,城郊信用社的法人社员比例明显增多。如某市各县级联社2006年末法人股仅占1.17%,而城郊联社法人股占比达到26%。

3、入股金额增长迅速。为达到中央银行票据申请兑付要求和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8%的监管目标,2003-2004年间各联社股金总额迅速增加,近两年增势趋缓。调查中发现,某市农村信用社2004年末股金余额较2002年末增加了143%,平均月增5.9个百分点,而2005年1-9月仅增长不到1个百分点,2006年根据资产业务增长股金有所微调,说明增资扩股基本完成,股金总量在一定时期内将保持平稳并稍有上升的趋势。

(二)募集方式和手段更加强化

一是大张旗鼓宣传造势。农村信用社在延用网点张贴募股说明书和发放印刷品等传统宣传手段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在电视、报纸上进行系列宣传,并利用村级喇叭广播和送戏下乡等方式进行渗透宣传。为达到中央银行票据申请和兑付标准,一些联社还取得了县级的支持,乡镇甚至将帮助信用社增资扩股当成政治任务来完成。

二是任务指标层层分解。联社管理层在制定增资扩股后,将任务分解到各基层信用社,一般都制定了股金单项考核和奖励办法,将股金任务视同存款任务一样进行量化考核,基层社主任再将股金考核指标分解下达给职工个人,并将考核指标与职工工资、奖励等挂钩。

(三)日常管理尚不够规范化

1、账务管理各异。大部分联社在合并法人后将“股本金”科目余额划缴联社,仍有少部分联社依然将股金放在基层社管理,而联社业务科室对基层社又缺乏相关指导。由于现有会计程序不能系统体现入股及分红的历史状况,因此调查中发现基层社仍在手工登记“股金及分红登记簿”。

2、退股管理各异。按照法人治理结构有关要求,理事会对社员退股申请进行审批。执行过程中,各联社均是理事会授权给主任室,主任室又授权给联社业务部门,业务部门又干脆放手让基层社自行同意退股,只有在大额法人股退股时才上报联社,因此造成“股本金”科目发生额变动频繁。为此有的联社制定了退股管理办法,规定退股时先在“应收款”科目挂帐,不计入“股本金”科目发生额,月末或季末之前再由信用社将这部分股金转让出去。

3、红利计算方法各异。按照相关规定,在结算日之前退股不享受分红,但实际操作中个别联社仍是对年对月对日付给股息。为简化手续,有的联社规定上半月入股按全月计算股息,下半月入股按半个月计算股息,如果在决算日之前退股,按照上年度分红标准,社员收回本金时能够一并拿到股息。个别联社职工股的分红比率高于社外股。

4、预测跟踪机制尚未建立。大部分联社对业务发展后风险资产增加给资本充足率带来的压力没有科学预测,省级联社每年又要下达增资扩股的任务指标,出现了年年扩股、年年变更注册资本金的现象。

二、股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承诺分红和优惠导致社员入股投机性大于投资性

在股金募集过程中,尽管监管部门再三强调不得承诺保息分红,但为达到短期内快速增加股金的目的,一些地区普遍存在口头承诺分红的现象,对入股社员所应承担的风险却避而不谈,对不得退股的要求也很少涉及。调查的联社中不论盈利水平多少,2004年和2005年度平均分红比率均在4%左右,有的联社税后利润不足以支付红利,就在下年度的“应付利息”列支或在 “应收款”科目挂帐,陷入了不分红就吸收不到股金,分红越多越影响盈利水平,即使盈利能力下降也要保息分红的怪圈。盲目提高分红标准,使入股社员对分红产生过高期望,最终必然导致分红承诺难以兑现,股东的投资信心受到打击,极易引发退股风潮,甚至影响地区金融稳定。

很多农村信用社职工自身也没有意识到股金对信用社的重要意义,没有很好地宣传联社章程、服务宗旨和管理体制。一些基层信用社还将入股作为取得的先决条件,规定社员入股后可以优先得到并享受利率优惠,很多社员为了顺利取得而入股,对其应该拥有的权利和义务漠不关心,对信用社的经营宗旨、发展规划等根本不去理会。

(二)过量增资扩股影响信用社资本积累和盈利能力

调查中发现,一些联社为达到中央银行票据兑付要求和实现资能抵债,不顾及盈利能力盲目扩股,认为股金越多越好,尽管股本金是资本总额的重要构成部分,是计算资本充足率的重要指标,但从我国多年合作制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信用社抵御经营风险的核心应该是资本积累,而不是来自社会自然人或法人的股金。因此,实事求是地扩充一定规模的资本金是必要的,但过量的增资扩股会影响到资本积累和盈利水平,从成本核算的角度看,农村信用社应该根据自身的盈利水平和风险状况去制定增资扩股。而调查的实际情况是,随着股本金的迅速增加,农村信用社资金相对富余,可是金融创新能力较弱,资金出路主要是放贷,尚不具备通过投资多元化来分散经营风险的条件,因此,盲目扩张股本金还会导致一定程度的经营风险。

(三)管理制度缺陷导致股金资本属性不明

一是允许资格股退股必然引起注册资本金频繁变动。按照有关规定,经理事会批准,资格股可以在3年后退股,资格股的变化肯定会引起资本金的变化,从而使实际资本与注册资本不一致。允许退股,不仅增加了监管部门对股金的监管难度,同时也为存款化股金的产生打开了制度缺口。

二是股金转让渠道不畅造成随意退股。尽管按照规定投资股可以自由转让,但目前尚没有建立转让平台,社员只得把投资股以转让的方式退给信用社,实际上就是退股,为保持“股本金”

科目余额不变,信用社以自有资金垫支,在“应收款”科目挂帐,实际上这部分股金被“悬空”,没有出资主体。

三是股金转让价格不能反映当期股权真实价值。在欠发达地区,股金转让大都是按原值转让,没有按照农村信用社真实盈利情况进行估价,内部职工及其关联关系人极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便利,在经营效益良好时,用原始价格低价收购股金,享有未分配的累积利润;或在经营效益恶化时,原价出售自有股金,逃避损失。

(四)信息披露不到位导致股东权利缺失

按照章程,入股社员作为农村信用社的股东,有权了解并参与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和管理工作,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实际上,农村信用社信息透明度不高,对社员通报经营管理状况也只是限在一年一次的社员代表大会上,对存在问题和风险隐患半遮半掩,报喜不报忧。社外股东了解经营管理状况的渠道不畅,权利与义务未真正得到落实,诸如增资扩股、分红、清产核资等重大事项也没有事先报社员代表大会审议批准,社员代表大会从选举到履职多流于形式。即使是进入理事会的大股东,也不能全面了解到农村信用社风险状况的核心问题,不能真正发挥所有者的管理职能。因此,社员只能更为关注短期内的即得利益,随着信用社资金的日益充足,当有效需求得到相对满足,社员不再需要通过入股就能得到时,增资扩股就更加困难。

(五)股权设置不合理导致募股困难和法人治理不健全

首先,由于历史和管理体制的原因,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关系一直不明晰,股权设置不合理,责权利不对称,“官办官管”的性质使合作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划分资格股和投资股的股权制度设计使自然人和法人股东同股不同权,尽管出发点是维护合作制性质和小股东权利,但却打击了法人股东的积极性。

其次,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的股金结构看,其主要成分是社外自然人社员,法人股只占很少一部分,人员分散且入股数额小的自然人社员根本不关心也没有能力关心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发展。由于银监会还限制了最大单户入股比例,投票权也因此受到制约,即便是最大股东,也根本不能通过表决对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产生任何影响,因此也直接影响了大股东的入股热情。

第三,法人治理制度不落实,入股社员权利被人为弱化。“三会”流于形式,信用社的经营决策缺乏制约和监督,如传统的干部提名方式,仍然在主导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社员不能真正参与农村信用社的监督管理,法人治理的各项相关制度不能得到充分落实,这些都给信用社股金募集工作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三、措施和建议

(一)科学预测资产增长水平,合理确定股本金数额

一方面要根据风险资产状况和发展趋势合理确定股金数额。既要考虑资本充足率水平,也要考虑赢利能力。按照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的要求,合理的股金总额应是在对未来3年的发展规模和盈利水平进行测算的基础上,按照分红的承受能力来设定的。股金总额的设定应坚持“科学适度、量力而行”的原则,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保持适当的资本充足率相结合;二是与社员的投资回报预期相结合;三是与消化历史包袱的需要相结合。

另一方面应取多种手段提高资本充足率。增资扩股不是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惟一途径,农村信用社应该通过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加大不良资产的处置、增强盈利积累能力、消化历史包袱、提足专项拨备等手段,从内部补充资本。

(二)搭建股金转让平台,规范股金管理

1、规范增资扩股宣传。明确股金的资本属性,不得将与入股

挂钩,更不得在放贷时扣收股金。对投资风险应该宣传到位,不能刻意回避,对预期分红不能做出任何性质的承诺。增加信息透明度,培养股东参与管理、参与监督的责任意识。

2、规范股金转让操作。有关方面应尽快设计出台关于股金转让的相关机制平台,使社员投资股在一个合法规范的转让机制内健康流通,彻底解决股金存款化的问题。为全面体现股权当期的真实价值,应在每个会计核算年度终了聘请外部具备资质机构对股本的现金价值进行评估,使投资股能够在一个价值充分体现、交易背景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转让。

3、规范分红操作。通过提高经营效益来加强自身造血机能,依靠补贴分红和保本付息来吸引社员入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股金存款化的问题,只有切实提高经营效益,提高分红承受能力,才能达到吸引投资者的目的。

(三)优化股权结构,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1、实现入股社员的多元化。多元化股权结构是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的前提,不仅要动员辖内有经济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种养大户以及私营业主入股,还应积极引导大企业集团、民营企业入股,改善目前入股社员结构单一的局面,通过为广大入股社员提供优良的金融服务和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拓展自身的资本补充来源。

2、加快股份制改造。加大法人股投资股比例,一方面可以充实农村信用社的资本金,解决目前资本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解决“所有者缺位”的问题。同时,股份制性质的股本金也是保持股金稳定、保证资本充足率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才能真正建立良好的经营机制,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

3、引进战略投资股。建立良性的增资扩股机制,适当提高最大入股比例,引进战略性投资者。一是有利于投资者真正拥有相应的参与管理、决策的权力,能够对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弱化内部人控制,实现信用社科学、民主管理起到推动作用。二是有利于优化理事会构成,有利于将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引进到农村信用社,推动信用社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转化经营机制,提高应对市场变化的决策能力。三是有利于带动更多的法人参股,建立畅通的资本补充渠道,有利于形成“资本自聚,经营自主,盈亏自负,风险自担”的运转机制。

(四)强化监管引导,建立资本约束机制

1、加大对资本金变化的监管力度。从风险监管角度看,资本充足率是农村信用社风险监管的重要指标;从机构监管的角度看,资本金的变化会引起风险状况的改变,属于农村信用社机构管理中的重大变更事项。因此,无论从风险监管,还是从机构监管的角度,监管部门都应加强对资本金的监管。

2、加大对增资扩股规范性的指导。一是要加强对股金情况的动态了解和把握。监管部门应深入到农村调查研究,加强对当地工作开展情况的检查督促。二是引导农村信用社充分认识股金的资本属性和增资扩股的真实意义,指导信用社在批准的额度和期限内进行增资扩股,防止股金盲目增加,对随意扩股的不规范行为及时提出制止。三是对以贷转股,以存代股,承诺保息分红等违反股金管理规定的行为严肃查处,尤其还要关注大股东可能发生的关系人和入股社员之间的关联,维护资金安全。

3、尽快实现风险管理与资本管理的有效结合。农村信用社现有的风险管理技术尚不能准确衡量风险的总体水平和风险分布,风险控制主要还停留在传统的信贷质量管理上,而资本约束的作用只是为了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与国际银行业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风险管理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培养农村信用社对经济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阶段,监管部门应指导农村信用社做好在数据、系统和技术等风险管理基础设施方面的准备,不断完善业绩评估和激励制度,建立集中化和垂直化的风险治理结构与控制流程,将资本管理从原来的资本筹集拓展为资本的内部优化和资本的外部分配三个环节,最终实现风险管理与资本管理的有效融合。

公私合营通俗讲什么意思

公私合营是中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所取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大体上经过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两个阶段。

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是在私营企业中增加公股,国家派驻干部(公方代表)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由此引起企业生产关系在多方面发生深刻变化:

①企业由资本家所有变为公私共有,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②资本家开始丧失企业经营管理权。

③企业盈利按“四马分肥”原则分配。

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取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开始是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生产资料全部转归国家所有,资本家的股金由国家付给定息。1966年9月,国家规定的支付给资本家的定息年限已满,停止支付定息,使公私合营企业完全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

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是在私营企业中增加公股,国家派驻干部(公方代表)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由此引起企业生产关系在多方面发生深刻变化:

①企业由资本家所有变为公私共有,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②资本家开始丧失企业经营管理权。

③企业盈利按“四马分肥”原则分配。

1954年9月2日,政务院 [1] 通过《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条例规定:对资本主义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应当根据国家的需要、企业改造的可能和资本家的自愿。合营企业中,社会主义成份居领导地位,私人股份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合营企业应当遵守国家。合营企业的盈余,在依法缴纳所得税后的余额,应当就企业公积金、企业奖励金和股东股息红利三个方面,加以合理分配。股东的股息红利,加上董事、经理和厂长等人的酬劳金,可占全年盈余总额的25%左右。 [1]

1956年初,全国范围出现社会主义改造高潮,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国家对资本主义私股的赎买改行“定息制度”,统一规定年息五厘。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调配使用,资本家除定息外,不再以资本家身份行使职权,并在劳动中逐步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1966年9月,定息年限期满,公私合营企业最后转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暂行条例

(一九五四年九月二日政务院第二百二十三次政务会议通过)

总则

第一条 为着鼓励和指导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工业转变为公私合营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工业,逐步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由国家或者公私合营企业投资并由国家派干部,同资本家实行合营的工业企业,是公私合营工业企业(以下简称合营企业)对资本主义工业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应当根据国家的需要、企业改造的可能和资本家的自愿。 企业的公私合营,应当由人民核准。

第三条 合营企业中,社会主义成分居于领导地位,私人股份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

第四条 合营企业应当遵守国家。

股份

第五条 对于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应当对企业的实有财产进行估价,并将企业的债权债务加以清理,以确定公私双方的股份。

第六条 对于企业财产的估价,公私双方应当根据公平合理的原则,参酌财产的实际尚可使用的年限和对于企业生产作用的大小,协商进行。 企业财产的估价,应当有职工的代表参加;在必要的时候,由人民工商行政机关派人指导。

第七条 合营企业可以吸收私人投资。 第八条 合营企业的股东对于合营企业的债务负有限责任。

经营管理

第九条 合营企业受公方领导,由人民主管业务机关所派代表同私方代表负责经营管理。

第十条 合营企业有关公私关系的事项,公私双方代表应当协商处理;遇到有重大问题不能取得协议的时候,应当报请人民主管机关核定,或者提交合营企业的董事会协商后报请人民主管机关核定。

第十一条 公私双方代表在合营企业中的行政职务,由人民主管业务机关同私方代表协商决定,并且加以任命。 他们在企业行政职务上,都应当有职有权,守职尽责。

第十二条 合营企业对于企业原有的实职人员,一般应当参酌原来的情况量材使用;对于在企业中有劳绩但已丧失工作能力的原有实职人员,应当给以适当照顾。

第十三条 合营企业应当取适当的形式,实行工人代表参加管理的制度。

第十四条 合营企业对于工资制度和设施,应当参酌企业原来的工资情况、合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国营企业的有关规定,逐步改进,逐步向相当的国营企业看齐。

第十五条 合营企业在生产、经营、财务、劳动、基本建设、安全卫生等方面,应当遵照人民有关主管机关的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同行业的或者在生产上有联系的合营企业,在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经过公私有关方面的协议,并得到人民主管业务机关的核准,可以实行联合管理或者合并。

盈余分配

第十七条 合营企业应当将全年盈余总额在缴纳所得税以后的余额,就企业公积金、企业奖励金、股东股息红利三 个方面,依照下列原则加以分配:(一)股东股息红利,加上董事、经理和厂长等人的酬劳金,共可占到全年盈余总额的百分之二十五左右;(二)企业奖励金,参酌国营企业的有关规定和企业原来的情况,适当提取;(三)发付股东股息红利和提取企业奖励金以后的余额,作为企业公积金。

第十八条 公股分得的股息红利,应当依照规定上缴;私股分得的股息红利,由私股股东自行支配。 企业公积金,应当以发展生产为主要的用途,由合营企业依照国家的投入本企业,或者投入其他合营企业,或者依照本条例第二条的规定投入私营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企业奖励金,应当以举办职工集体设施和奖励先进职工为主要的用途,由经理或者厂长同工会商定预算,提交本条例第十三条所规定的适当形式的组织和职工代表会议通过后使用。

股东会议

第十九条 合营企业的董事会是公私双方协商议事的机关,对下列事项进行协商:(一)合营企业章程的拟定或者修改;(二)有关投资和增资的事项;(三)盈余分配方案;(四)其他有关公私关系的重要事项。 董事会听取合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年度决算报告。 董事会重要协议,应当由合营企业报告人民主管业务机关并请求批准。

第二十条规模较大、股东较多的合营企业,一般应当设立董事会。公私双方董事的名额由公私双方协商规定。公方董事由人民主管业务机关派任,私方董事由私股股东推选。 董事会应当定期开会。

第二十一条 规模小股东少的合营企业,可以不设立董事会;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的有关公私关系重要事项,由公私双方代表协商处理,他们的重要协议,应当由合营企业报告人民主管业务机关并请求批准。

第二十二条 董事会可以定期召开私股股东会议,报告董事会的工作、处理私股股东内部的权益事项。 在不设立董事会的合营企业中,公私双方代表可以协商召开私股股东会议,报告有关公私关系的重要事项、处理私股股东内部的权益事项。

公司股东实缴股金不到怎么办

法律分析:应该予以催缴,催促股东补缴。股东不按照规定缴纳出资的,除应当向公司足额缴纳外,还应当向已按期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此外,债权人可以直接向该未足额出资的股东追偿。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第二十七条 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

对作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应当评估作价,核实财产,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价。法律、行政法规对评估作价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八条 股东应当按期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股东以货币出资的,应当将货币出资足额存入有限责任公司在银行开设的账户;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应当依法办理其财产权的转移手续。

股东不按照前款规定缴纳出资的,除应当向公司足额缴纳外,还应当向已按期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

能不能介绍给我一些关于炒股的术语?

A股 B股 H股 N股 ST股 PT股 K线

暗盘 板块 暴利 补涨 白马 拔档 包销 补空 报价 变盘 崩盘 参数

承销 存货 除权 除息 持仓 差价 长牛 长庄 长阳 长阴 长期 长空

长多 撤单 吃货 出局 出货 处罚 炒作 筹码 成交 大盘 大户 大关

代销 董事 冻结 短差 短期 短线 短庄 短空 短多 低点 低吸 低价

底价 底部 登记 打压 打开 打底 顶部 吊空 断头 多方 多头 跌幅

跌停 对敲 额度 复牌 反转 反弹 反抽 费用 风险 负债 浮多 浮空

浮筹 峰价 封关 分股 法人 股本 股票 股市 股东 股权 股民 股价

股份 股评 股金 股息 股利 割肉 公债 股指 股金 国债 挂进 挂出

掼压 关卡 个股 高点 挂牌 高抛 跟进 后市 黑马 含权 回落 回档

回调 回吐 横盘 合谋 汇率 行业 行情 护盘 哄抬 换手 换股 合并

红利 介入 竞价 金叉 均线 基金 进场 加息 加码 减持 减磅 机构

经理 解套 建仓 价位 净价 颈线 巨量 价位 举牌 看涨 开盘 空仓

空手 空头 空方 亏损 亏本 扩容 路演 利润 利好 利多 利空 拉升

拉抬 老股 买入 买手 卖手 买空 卖空 卖出 买量 卖量 慢牛 年报

年线 内盘 牛市 牛股 牛皮 逆差 逆转 披露 抛售 骗线 派息 派发

盘挡 盘坚 盘软 盘跌 盘整 盘档 盘局 平仓 配股 配售 平市

平台 强势 强市 券商 趋势 期权 圈钱 缺口 前期 轻仓 弱势 弱市

融资 日线 热点 踏空 抬拉 跳空 跳水 天价 突破 探底 头部 贴水

套牢 填息 填权 填空 摊平 投资 调整 挑战 头部 推介 退市 收盘

收阳 收阴 收益 收购 上涨 实多 现手 实空 双头 死叉 升水 上档

死多 散户 顺差 上市 上攻 上扬 数量 实体 损益 税收 申购 扫盘

托管 停牌 突破 探低 探底 委托 外资 委比 委买 委卖 外商 外盘

违规 萎缩 尾市 尾盘 委必 午盘 杀低 向上 向下 现价 现手 箱体

蓄势 下跌 下挫 洗盘 新多 新股 新高 下档 吸纳 吸货 现卖 熊市

运作 溢价 月线 预亏 业内 业绩 要价 盈利 异动 验证 证券 坐轿

债券 债务 债权 中报 中期 中户 置换 资金 资本 资产 庄家 庄股

主力 总手 增资 斩仓 转仓 做多 做空 做手 做庄 做头 轧空 震盘

震仓 震荡 振幅 转让 整理 涨停 涨跌 涨幅 扎空 坐车 支撑 阻力

止跌 重仓 周线 最高 最低 追高 摘牌

A2权证 标准券 本利比 保证金 保荐人 避风港 成交量 成交价 成长股

承销商 次新股 创业板 大盘股 大牛股 大牛市 大股东 大阳线 大阴线

跌停板 多杀多 多翻空 董事会 短线客 低价股 地产股 浮动股 法人股

高息股 高价股 过户费 国家股 轨道线 国有股 国企股 沽空盘 股份制

跟风盘 公众股 乖离率 行情牌 含权股 核准制 换手率 红筹股 黑马股

会员制 获利盘 经纪人 绩优股 绩差股 交易厅 紧缩股 技术股 监事会

基本面 今开盘 叫买价 叫卖价 空杀空 开平盘 开盘价 开低盘 空翻多

科技股 亏损股 可转债 抗跌性 领头羊 蓝筹股 老八股 龙债券 冷门股

领导股 零星股 流通股 流通盘 龙头股 买入价 卖出价 牛皮市 普通股

抢短线 抢搭车 抢帽子 潜力股 趋势线 跷跷板 强势股 汽车股 热门股

融资股 死多头 收盘价 收益率 损益表 三重底 升高盘 十字星 上影线

市盈率 抬轿子 投资股 投机股 投资者 头肩顶 头肩底 踏地雷 委托书

委托人 稳定股 无息股 外资股 网络股 下轿子 下影线 信托股 小盘股

小阴线 小阳线 消息面 优绩股 优先股 遗忘股 圆弧底 一字型 印花税

证券法 证券商 证券业 证监会 涨停板 周转率 坐轿子 扎空头 扎多头

转托管 注册制 资本税 整数股 最高价 最低价 阻力线 自营商 支撑线

总资产 总市值 总股本 总市值 招股书 职工股 转配股 中价股 中长线

昨收盘 异动股 基准日 止损价

比价效应 便士股票 备兑凭证 部分偿还 本国债券 比例配售 部分改组

传真委托 长期投资 长期负债 长线是金 撤出股市 持币观望 成交数量

成交笔数 次日交收 财务风险 长期国债 场外交易 抽签偿还 初级市场

冲高受阻 储备风险 出售资产 次级市场 存托凭证 产权界定 承销协议

初次发行 财务补贴 财政收支 财政政策 常住居民 次要趋势 大幅炒作

代理席位 抵押融资 电子商务 多头市场 跌至谷底 短线交易 等级股票

对敲转帐 当面委托 当日有效 当日交收 电话委托 单利债券 到期偿还

定时偿还 短期国债 道氏理论 短暂趋势 底部横盘 低位震荡 底部割肉

多空双方 二次探底 二级市场 二级清算 二级销售 二板市场 法人结算

分红派息 发起设立 投资风险 负债股息 复利债券 发起协议 发行费用

发行公告 发行价格 法定资本 辅导报告 放量下跌 逢高减磅 逢低吸纳

逢低介入 逢高减仓 货币偿还 债权过户 固定资产 关联企业 关联法人

关联交易 个人股东 高科技股 购买交易 光谷概念 公募证券 公司债券

公司证券 股权置换 股权转让 股份公司 股票编号 股价涨跌 股票净值

股本结构 股票交易 股权登记 股权过户 股市垄断 股价规定 股指报跌

股东大会 股价指数 股票股息 股票基金 股票期权 股票市场 国际债券

国际证券 公募债券 股东名册 股东权利 股东权益 股票偿还 股票发行

股票板块 股权收购 国际收支 高位钝化 国家预算 柜台交易 函电委托

恒生指数 货币国债 货币基金 货币期权 货币证券 货币偿还 货币政策

获利了结 获利丰厚 回避风险 行情停滞 后市向淡 行业分析 加速上扬

集合竞价 价格优先 基金交易 交易过户 经纪服务 交易席位 记名股票

间接融资 建业股息 金融机构 金融期货 金融期权 金融债券 金融行情

金融证券 近期趋势 技术因素 技术形态 继续持股 经营风险 基金发行

基金契约 减少资本 尽职调查 基本分析 技术分析 经济变量 经济分析

经济指标 矩形形态 看跌期权 看涨期权 科技含量 控股公司 空头市场

会计主体 零股交易 零数委托 利率风险 利率期货 利率期权 连续交易

流通股票 流通国债 拉高吸货 拉高出货 利好出尽 利空出尽 量价背离

历史新高 利润分配 联合改组 流动比率 每股收益 买壳上市 买入注销

买力薄弱 买卖清算 买入时间 卖出时间 美式期权 募集设立 美国债券

纳米概念 朦胧利好 年度报告 内幕人员 内幕信息 内幕交易 逆市飘红

内生变量 欧洲债券 欧式期权 欧洲债券 配股权证 普通股票 派生分立

配股发行 平价发行 破产财产 破产和解 破产清算 破产宣告 普遍下跌

平均价格 平衡基金 票面价值 平均成本 拍卖市场 徘徊谷底 破位下行

企业风险 期货交易 期中偿还 期诈客户 全额偿还 全额交割 全盘尽黑

全额包销 全额预缴 楔形整理 热门板块 认股期限 认股数量 日本债券

入市资金 认股权证 事先预警 实时监控 事后监查 市价委托 时间优先

三无概念 清算 三公原则 商品证券 上市证券 实物国债 实物债券

适销证券 私募证券 随时偿还 速动比率 上市辅导 上网发行 上网定价

上市时间 上市公司 上市流通 上证指数 上升通道 上涨空间 深证指数

时价发行 缩量调整 审计报告 审计风险 市盈率法 受托公司 私募债券

死亡板块 三角形态 扇形原理 收入政策 随机误差 市场组合 特别处理

衍生品种 投资基金 投资公司 投资银行 通购通赎 通货膨胀 套期保值

贴现债券 无形席位 温和放量 往返交易 网上交易 稳定股市 委托合同

委托买卖 违约风险 外国债券 外生变量 虚拟资本 限价委托 系统风险

现金股息 信用风险 吸收合并 现金流量 循环购买 形态分析 新股配售

虚买虚卖 虚置换 协议转让 信息披露 新设分立 新设合并 信息披露

信托证书 相反理论 夏普指数 衍生品种 一级市场 有价证券 一级清算

以券融资 以资融券 优先股票 验证笔录 溢价发行 营业收入 余额包销

有效边界 有效组合 有形席位 有效突破 应收款项 应计股息 应计利息

与庄共舞 暂停上市 指定交易 证券交易 证券帐户 证券存管 证券清算

证券交收 政治风险 债券交易 整数委托 自营席位 债券基金 债券利率

债券市场 展期偿还 证券承销 证券定价 证券上市 证券市场 证券公司

政策风险 证券 干预 直接融资 中期国债 中央存管 中央登记

中央结算 中介机构 中期预亏 转换比例 转换价格 转换平价 转换期限

转换升水 转换贴水 资本市场 资本损益 资本证券 资本盈余 资金投向

资产置换 资本损益 资产净值 增发新股 增加资本 整理行情 债券代销

债券发行 债券期限 折价发行 整体改组 重要合同 资产评估 资产清查

资产重组 证券投资 证券组合 逐波上攻 主要趋势 主板市场 主承销商

转换平价 转移支付 走势牛皮 走势疲软 折价发行 做价转帐 暂行冻结

滞销股票 长势未止 追涨杀跌 止跌回升 道.琼斯 T+1交收

保证公司债 不记名股票 不适销证券 参与公司债 成长型基金 财务代理人

承销团协议 存货周转率 董事会秘书 道琼斯指数 电话转委托 董事会秘书

多元化原则 发行日交收 非交易过户 非流通股票 非流通国债 非上市证券

非系统风险 分期公司债 法律意见书 封闭式基金 公司职工股 购买力风险

关联自然人 个人投资股 公司型基金 公司职工股 股票周转率 股价平均数

股利收益率 股份的分派 股份的含义 股份的分派 股份的含义 股份的设质

股份的收回 股份的特点 股份的注销 股权登记日 高科技板块 国企大盘股

国有股减持 国有法人股 寡头垄断型 回购收益率 记账式国债 机构投资者

基金管理费 基金管理人 基金托管费 基金托管人 记帐式债券 市场

净流动资本 经纪人佣金 资产倍率法 竞价确定法 净资产倍率 经济增长率

机构投资者 机构交易网 金融证券化 开放式基金 可转换债券 可转换股票

例行日交收 累积优先股 利息预扣税 流动性原则 垄断竞争型 两阳夹一阴

律师事务所 每股净资产 内部职工股 内容收益率 凭证式国债 平衡型基金

平均投资法 凭证式债券 配股说明书 契约型基金 牵头经理人 认购证方式

收入型基金 收益公司债 三角形整理 上市公告书 上市推荐人 市盈率估价

社会公众股 顺套与逆套 特约日交收 贴现收益率 特雷诺指数 委托手续费

无风险利率 无面额股票 梧桐树协定 梧桐树协定 未分配利润 完全竞争型

完全垄断型 无差异曲线 销售毛利率 现金流量表 系统性风险 销售毛利率

销售净利率 约定日有效 盈亏临界点 优先认股权 有面额股票 优先认股权

有利的税收 资产收益率 周期性股票 投资者 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表

资本化证券 证券经纪人 债券安全性 债券偿还性 中短期趋势 中长期趋势

中间价发行 债券流动性 债券收益率 证券承销商 证券发行人 证券

证券经纪商 证券投资者 证券自营商 债权人会议 再贴现政策 债券市场性

资本市场线 证券市场线 证券特征线 证券分析师 证券的方差

变动收益证券 部分资产评估 场外交易市场 参与优先股票 代理买卖证券

场外交易市场 诚实信用原则 承购包销方式 储蓄存单方式 长期负债比率

财务比率分析 财务管理体制 产业生命周期 独立财务顾问 电话自助委托

地方债券 店头交易市场 多头套期保值 单项资产评估 非系统性风险

非经常性损益 服务质量风险 股份有限合并 股份有限公司 股票价格指数

股票内在价值 股票票面价值 股票清算价值 股票帐面价值 股票指数期货

股票指数期权 股份有限公司 股票承销机构 股票发行价格 股东权益比率

股价循环规律 公开市场业务 公司财务状况 固定价格清算 固定收益证券

柜台交易市场 公开招标方式 国内生产总值 葛兰威尔法则 回购标准品种

回购交易单位 货币政策工具 净资产收益率 集中交易市场 交易差错风险

净额交收原则 基金运作费用 基金清算费用 基金资产净值 基金资产估值

价格发现功能 金融机构证券 金融期货合约 金融市场体系 基金包销方式

基金代理发行 基金发行价格 基金公募发行 基金申请报告 基金私募发行

基金托管协议 基金自行发行 记名公司债券 基金资产总值 计量经济模型

间接信用指导 会计师事务所 对象风险 数量风险 可转换公司债

空头套期保值 累进利率债券 律师工作报告 利息支付倍数 美国存托凭证

普通股获利率 全面指定交易 钱货两清原则 清算交收模式 深证综合指数

上证综合指数 清算模式 随机漫步理论 特种定向债券 托管券商制度

套利证券组合 委托买卖契约 信用评级机构 新股竞价发行 新股与次新股

信用交易风险 系统保障风险 信用评级机构 行政分配方式 信用交易规律

循环周期理论 以价格为标的 盈利预测审核 证券信息公司 证券投资基金

证券经营机构 资产评估机构 证券信息公司 证券交易原则 证券交易场所

证券经纪业务 证券自营业务 证券回购交易 证券交易风险 帐户挂失转户

债权债务风险 债券偿还期限 证券的产权性 证券的风险性 证券的流动性

证券的期限性 证券的收益性 证券发行市场 证券服务机构 证券兼营机构

证券经纪业务 证券经营机构 证券流通市场 证券市场监管 证券市场主体

证券市场自律 证券投资基金 证券市场中介 证券行业协会 证券专营机构

证券自营业务 周期波动风险 债券的收益率 债券发行额度 债券发行条件

债券公募发行 债券私募发行 债券余额包销 整体资产评估 重大诉讼事项

资产评估报告 直接信用控制 资本增长原则 资产的净现值 证券的a系数

证券的b系数 无担保的ADR 有担保的ADR T+1交收制度

标准券的折算率 不可赎回优先股 不记名公司债券 本金安全性原则

避税型证券组合 超额配售选择权 非参与优先股票 非累积优先股票

非转换公司债券 公司企业投资者 股票投资收益率 股票行情一览表

国际债券发行人 国债一级自营商 固定资产周转率 股东权益周转率

股东权益收益率 国际型证券组合 货币的时间价值 净证券营运资金

境内上市外资股 境外上市外资股 基金单位的认购 基金的平价发行

基金的折价发行 基金发起人协议 基金招募说明书 基金的溢价发行

可赎回优先股票 可转换优先股票 良好市场性原则 NASDAQ综合指数

内部到期收益率 商业性汇率风险 设备信托公司债 事业单位投资者

收入型证券组合 贴现现金流模型 无担保公司债券 现金流量折现法

营业部自有资金 营业部客户资金 应收帐款周转率 有担保公司债券

终止上市阻力线 债券到期收益率 债券票面收益率 债券真接收益率

证券交易多样化 证券上市的暂停 证券上市的终止 证券市场的信息

证券市场国际化 证券市场自由化 中国证券业协会 债券的发行价格

债券的付息方式 债券的票面利率 债券的税收效应 招股说明书概要

增长型证券组合 债券拖欠可能性 指数化证券组合 资产的内在价值

不动产抵押公司债 不可转换优先股票 股票交易异常波动 股份有限公司分立

股份有限公司会计 股份有限公司解散 股份有限公司破产 股份有限公司清算

股票持有期收益率 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宏观计量经济模型

金融期货合约期权 基金直接销售方式 可进行按金交易股 普通股每股净收益

无记名(实物)国债 新股上网定价发行 新股上网竞价发行 应交增值税明细表

盈利预测的审核函 证券投资咨询公司 证券登记结构机构 证券自营业务范围

证券自营买卖风险 债券持有期收益率 证券登记结算公司 证券投资顾问公司

证券投资者法人化 证券投资咨询公司 债券全额包销方式 招股(配股)说明书

证券组合的可行性 证券的期望收益率

被动的债券组合管理 代理买卖证券的风险 附新股认股权公司债

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 股息率固定优先股票 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

股份有限公司的分立 股份有限公司的合并 股份有限公司的解散

股份有限公司的经理 股份有限公司的利润 股份有限公司的破产

股份有限公司的章程 股份有限公司的转换 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

公司制的证券 货币市场型证券组合 基本收益稳定性原则

基金的单位资产净值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证券自营的基本风险

证券抵押信托公司债 证券市场的配置功能 债券的利率期限结构

收入-增长型证券组合

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 股份公司高级管理人员 股息率可调整优先股票

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 股票承销中的禁止行为 可转换证券的理论价值

可转换证券的转换价值 马克威茨单期投资问题 认股权证的“行使价”

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原则 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原则

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原则 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原则 证券自营业务资格证书

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方式 股东权益与固定资产比率 股东权益与固定资产比率

金融期货的风险转移功能 市盈率又称价格收益比率 证券自营的经营管理风险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证券经营机构操纵市场行为

从事证券业务的资产评估机构 以交款期为标的的荷兰式招标

以交款期为标的的美国式招标 以收益率为标的的荷兰式招标

以收益率为标的的美国式招标 从事证券相关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

投资者对某种证券在未来给定时期的收益率窗口

华为集团靠什么赚钱的呢

华为为什么能赚钱?

1996年末,华为公司在自己的《华为人报》上发表了《华为公司基本法》讨论稿,这是中国企业首次对企业内部管理制定的一部系统的条例。它明确规定了企业的宗旨,基本经营政策,基本组织政策,基本人事政策和基本控制政策,特别是将公司在价值分配制度方面的成功实践写入了基本法。《华为公司基本法》的公布,标志着中国企业开始有意识地形成跻身世界级先进企业的管理体系,开始探索到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之路。本文从战略、机制和文化三个方面,对华为公司成功实践和我国企业管理一些重要问题的思考。

一、集中突破,系统领先——对华为公司经营战略的思考

90年代初期,我国为了加入关贸总协定,全世界承诺开放通信产品市场,结果全世界的通信巨擘都涌进了中国市场,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竞争的激烈程度超过了世界上任何国家。中国的民族通信企业受到了强力的挤压,许多企业垮掉了,但也有一些企业却脱颖而出,华为公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华为在激烈的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奥秘之一,就是当年实行的独特的战略(现在华为强调“管道战略”,战略思想也是一脉相承)。

华为的战略是:将公司的全部集中,重点突破,系统领先,改变在低层次市场上角逐的被动局面,在核心技术领先的基础上发展相关产品。公司只选择共享的项目,产品或经营多元化紧紧围绕共享展开,不进行其他有诱惑力的项目,避免分散有限的力量及资金。

华为的经营模式是:靠研究开发的高投入获得技术领先优势,通过大规模席卷式的营销在最短的时间里形成正反馈的良性循环,摆脱低层次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利用技术优势带来的产品的高附加值,推动公司高速和高效益地增长。

华为公司把这种战略称为“压强原则”,这实际上是中国企业面对跨国公司的竞争,以小搏大,以弱胜强的唯一正确的战略。联想到一些高技术企业,在取得一些初步的成功后,挡不住房地产、股票证券市场的诱惑,急功近利,什么赚钱干什么,最后昙花一现的例子,不能不使人赞赏华为公司的决心和气魄。

华为公司在政策上明确规定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10% ,而中国多数企业实行的政策,是在固定资产、生产设施上大规模投资,限制研究开发费和折旧费的提取比例。结果造成企业徒有规模,缺乏后劲;在配置上是中间大(生产系统大),两头小(研究开发与市场营销小),造成企业包袱沉重,反应迟钝。华为公司的配置结构恰好相反,公司的研究开发人员占员工人数的40%,市场营销人员占35%,生产人员仅占15%,其余是行政管理人员。这样一种配置结构既体现了公司战略的要求,又使公司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任正非说,我们是靠把所有生活和的时间都挤出来,是靠没日没夜地追赶来缩短我们与国外大公司之间的差距,我们不会分光、吃光,而是把一些分配的奖金、工资和股金转到企业的投资上去。同样的道理,国有大中型企业要搞活,也要先把现有可动用的财力、物力和人力集中起来,从研究开发上突破。

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对华为公司价值分配制度的思考

企业经营机制,说到底是利益机制。而在企业的各种利益机制中,剩余价值的分配是最根本的。

华为公司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在剩余价值的分配制度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在华为公司,一个突破性的观点,是认为劳动、知识、企业家和资本共同创造了公司的全部价值。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认为价值的创造要素是劳动、土地和资本,亚当·斯密认为这三者创造了全部财富。与此相对应的国民收入的分配是,劳动取得工资,土地所有者取得地租,资本取得利润。到了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J. B.萨伊认为在资本这个要素中,还应作进一步的区分,应该区分为只提供货币资本的、纯粹食利性质的资本家和那些运用资本的资本家,也就是企业家。相应的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上,劳动还是取得工资,土地所有者还是取得地租,纯粹食利性质的资本家取得利息,企业家才应该取得利润。这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观点。进入为世纪,J. A.熊彼特在理论上系统地提出了企业家理论,认为企业家是以创新的方式重组生产要素,充分肯定了企业家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进入当代以后,特别是70年代新技术革命以来,知识以及技术进步对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而且日益关键。在这个大背景下,对知识在创造价值中的作用就必须进行重新估价,那么,目前国外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实际上是一些获得先进技术和知识以及获得了突破性成果的人在寻找资本,寻找风险资本,寻找,吸引资本向他的企业投入、参股。说得通俗一点现在不是资本雇佣劳动,而是反过来知识雇佣资本。这就引起了整个价值创造要素结构的变化,我们需要进一步对劳动这个要素进行区分。

但是我们现在在高技术领域里重新认识这个问题的时候,主要是正确估价知识在创造价值中的作用以及正确估价企业家在创造价值中的作用,而不是简单地去考虑一般的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的作用。因为在高技术企业里,一般操作性工人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以华为公司为例,生产人员只占15%,而真正在生产线上完成作业功能的人连10%都不到。这样的话,整个公司的价值到底是谁创造的?实际上不能以一般的劳动价值论的观点来笼统地解释,而要特别突出知识和企业家在整个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华为公司为了建立它的价值分配体系,必须在理论上对价值创造的要素作新的确认。这种确认实际上突破了古典经济学的价值创造的理论,突破了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这个突破为它的价值分配系统的设计奠定了基础。那么,华为公司怎么给知识和企业家以合理的回报呢?因为知识和企业家在当期的创造和贡献通过工资、奖金和待遇等已经给予了回报,关键是对它的累积的贡献怎么回报。华为公司是用转化为资本的方式使劳动、知识、企业家的管理和风险得到合理的回报,也就是知识资本化和企业家的管理和风险的资本化。

劳动、知识以及企业家的管理和风险的资本化,随之产生的问题是:企业的全部资本归谁所有?

按我国《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由利润转增的资本归属最初的出资者,只要出资者不同意吸收新的股东。但任正非认为:其他公司过多考虑的是创业者的利益,而华为公司过多考虑的是共同奋斗者的利益,这是二者的主要区别,如果我们坚持全部资本归属最初的出资者,我们就否定了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否定了智力(或知识)投入创造的剩余价值,公司就很难吸引、留住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这样不利于公司的发展,尤其不利于华为这种高技术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华为公司应在符合现行法律的前提下,按照高技术企业的特点探索劳动、知识和企业家的管理和风险转化为资本的方式。

劳动、知识以及企业家的管理和风险的累积贡献要通过转化为资本的形式得到体现和报偿,必然产生股权的安排问题。华为公司股权安排的原则,是保持企业家群体对公司的有效控制和有利于形成公司的中坚力量,使公司可持续成长,而不是使创业者的收益最大化。

按照西方的产权理论,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当较大的企业规模被证明是有效的时,企业的有效控制与财富的分配不是互不依赖的。财富的分配与有效控制之间的联系引出了将企业的产权集中于一些所有者手中的必要性。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偷懒行为也随之发生。很显然,如果要使偷懒行为能得到控制,必须有人既具有监督团体成员绩效的权利,又对他们自己不偷懒具有极大的激励。为达到这一结果,他们必须至少拥有以下两方面的特别权利:

在向所有其他投入要素支付合约规定的数额后,他们还具有获取剩余的权利。

具有终止或修订团体成员资格的权利。

劳动、知识以及企业家的管理和风险的资本化如果造成企业股权的平均分配,那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企业家群体对企业的管理权威的合法性就会被削弱,企业就会失去控制,从而丧失效率,终将被市场淘汰。因此,知识资本化不是搞乌托邦,企业分配制度必须符合企业的使命和内在规定性。

三、中西合璧,根深叶茂——关于华为公司企业文化的思考

企业文化是管理中最软的东西,它最难表述,只能去亲身体验;但它又是无处不在的东西,企业的战略、管理、机制和制度,甚至典礼仪式,无不受到它的影响。那么,什么是企业文化呢?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这种共同体的成员共同持有的价值观系统,这个价值观系统影响它的行为准则,影响它判断事物的是非准则,影响它的典礼,影响它的仪式,影响它的活动方式,这就是表现出来的文化。企业文化曾经热过一段,各个企业都可以看到类似“团结、奋斗、求实、创新”的标语,好像所有的企业都是一种文化。但是在这个大标语下有的企业搞得很好,有的搞得一塌糊涂,不是文化不起作用,而是不同的文化在起作用。

华为公司集聚了一大批高级知识分子,这么多高级人才集聚在一起,搞得好会形成人才的马太效应,人才越多,效益越好,效益越好,人才就更多,效益就更好。但是如果搞得不好,闹起摩擦,也是很可怕的。因此,公司十分重视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把员工团结起来,形成合力。所以,在华为公司总裁看来,企业文化实际上就是企业的政治,他说:国家讲政治,企业讲文化,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文化和政治是同一个含义,当然二者还是有区别的。企业文化是带有功利性的,是为了企业获取商业利益而发挥影响力的,它必须把员工团结起来、集聚起来形成一个合力去推动企业发展,使企业产生效益。因此它不同于国家政治。但是企业文化是建立在国家文化基础上的,它是国家文化的一部分。一个企业不可能建立反国家的文化,否则它不可能有生存的土壤。

另一方面,在华为公司还有一句叫得很响的口号:“瞄准美国的先进技术,学习日本的优良管理,融进德意志民族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华为公司是高技术企业,只有不断创新和开拓,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华为公司在其企业文化中广泛吸收美国等发达国家企业文化的精华,兼收并蓄,自成一家。

华为公司的企业文化集中体现在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中。在《华为公司基本法》中提出了四条准则:

以人为本,视人才为公司最宝贵的财富,尊重个性,集体奋斗。

在开放合作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和创造性地发展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体系,崇尚创新和企业家精神。

爱祖国,爱人民,爱公司和爱自己及家人,决不让雷锋、焦裕禄吃亏。

在顾客、员工和合作者之间结成利益共同体。

可见,华为公司的企业文化是一种蕴含着远大追求的文化,是一种实事求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这就是华为文化真正有力量的地方。华为公司为什么敢于选择大市场,在通信领域肩负起振兴民族工业的历史使命,就是因为它的文化中有这种追求,有这种价值观在里面,有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在里面。所以企业文化决不是一种口号和形式,也不应该仅仅成为一种口号或形式。

那么文化在企业里到底是怎么运作的?实际上文化有更深的层次,这就是它的设系统。文化真正起作用的是它的设系统,就是隐含在价值观背后的设系统。比如,华为公司明确宣布实行自由雇佣制,但不等于不能终生为华为服务。其隐含的设是,偷懒者和不胜任者将不能留在公司中。又比如,华为公司遵循“从贤不从众”的决策原则,它隐含的设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所以公司的决策原则就不能是少数服从多数,少数服从多数就会压抑磨灭掉真理,这实际上是文化系统在起作用。

在核心价值观里提出决不让雷锋、焦裕禄吃亏,这实际上是对目前社会上流行的一种扭曲的设的纠正,当然其目的决不是要挑战我们社会的设系统。我们的社会中涌现出了雷锋、焦裕禄、孔繁森这样的英雄人物。但这些英雄毕竟是极少数的人,他们真正的设系统是认为作雷锋、焦裕禄吃亏。当这个设系统在起作用时,雷锋、焦裕禄的涌现就成为个别现象,即使涌现出来,也会被人们冷眼相待,甚至怀疑他们的出现另有企图。

那么怎么影响企业员工的设系统?怎么培育有利于高技术企业竞争力和发展的企业文化呢?华为公司的成功实践表明,企业文化的建设实际上是企业制度的建设,有什么样的企业制度体系,包括企业领导制度、劳动人事制度、考核制度、分配制度,以及各项管理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所以,理解一个企业的文化,不是看这个企业的口号是什么,而是要看它的制度体系以及建立在制度体系基础上的设系统。另一方面,有什么样的文化,也就会建立和维护什么样的企业制度体系。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国有企业的改革步履维艰,根源在于我们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系统在某些方面起着阻碍作用。

图:2012.4.25任正非出差,没保镖没随从,左手拉着行李箱,右手抓着摆渡车吊环乘公交(摄于首都机场摆渡车,拍摄者“柔柔如是”)。拍摄者与任总有交流:为什么不开微博?答:搞技术的不懂做这些事情。为什么不做基金?答:就会做实实在在的事情,不会作虚的。

华为公司是从自身的成功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文化的作用的,他们更重视的是决定企业兴衰的管理文化。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领导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创造和管理文化,领导者最重要的才能就是影响文化的能力。人是受动机驱使的,如果完全用利益这个动机去驱使他们,就会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到斤斤计较的小事上去,相互之间也就没有团结协作,没有追求了。而文化的作用就是在物质文明和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使人们超越基本的生理需要,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把他们的潜能充分调动起来。而在这种追求过程中,他与人合作,赢得别人的尊重,赢得别人的承认,这些需要就构成了整个团队运作的基础。因此,我们说,华为的文化在企业管理中起着一种非常关键的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实实在在的作用,因此,你一到这个企业,就会有许多与众不同的感受。

华为是一家高技术公司,它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不仅要在技术上创新,也要在管理上创新,在企业制度上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