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美国全球战略的影响有哪些?

2.迪拜风暴到底是指什么

3.为什么油价已经下跌了,燃油税却涨了?

4.石油价格的变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5.伊拉克战争的起因是什么啊?

6.迪拜事件 为什么会引发股市暴跌

对美国全球战略的影响有哪些?

亚太他国油价下跌了吗现在_亚太11国

2014年8月以后,面对“”对中东地区和全球构成的严重威胁和挑战,美国在一个多月内通过一系列外交努力迅速组织起有近50个国家参与的反“”全球联盟,其中有十国左右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空中打击行动。美国在打击“”的问题上获得广泛支持的同时,也面临着自身全球战略选择的难题和考验。

过去六年,以从伊拉克撤军为抓手,政府对美国全球战略进行了以收缩为特征的重大调整,基本改变了后冷战时期前三任总统的思路和风格。美国此次对外战略转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意识形态低调、资源配置全球“再平衡”和安全事务责任共担。的上述对外战略调整被又称为“主义”,也被认为是两届任期内最重要的战略政策。

过去几年,美国的战略调整卓有成效。从伊拉克撤军已经完成,从阿富汗撤军正按部就班地进行;军费削减十年计划已于2013年启动,2014年财政状况明显好转;亚太“再平衡”战略也运行得有声有色。然而,“”突然发难,迫使美国再次军事卷入中东地区事务,开展了针对“”的空中打击行动。“”突起及其引发的地区性乃至全球性威胁对美国全球战略的转型会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美国决策者将会坚持上述新战略不动摇,还是进行某种程度上的“战略回调”?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对此次美国战略调整的主观动因和客观环境做深入分析。

美国战略调整的主观动因

冷战结束以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其所采取的扩张型对外战略不但没有带来相应的全球影响力,反而使其国际形象不断下降。这种实力和付出与影响力和控制力相背离的最鲜活表现就是伊拉克战争。在西点军校的讲话中说,“不是美国是否能领导世界,而是我们如何领导世界。”[1]在他看来,美国不是没有能力,而是用错战略。而用错战略的根源在于观念偏差,即认为这个世界需要一种普世价值来主持正义,需要霸权手段来维护稳定,唯有美国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实力可以满足这两种需求,结果导致对战略环境的误判和战略手段的错配。

意识形态非黑即白的简单化使美国***不仅认为价值是普世的,也觉得追求的过程是普世的。冷战后的25年间,美国发动或参与了六场战争,打了14年仗,而且并不认为是在谋求一己私利,而把每一场战争都作为善与恶的较量。[2]与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场上的速胜,以及与“阿拉伯革命”让一个个专制政府迅速倒台形成对照的是,民主制度在中东地区遭遇水土不服甚至是“排异反应”。在美国的“帮助”和鼓励下,许多国家民众摆脱了专制和独裁,但却没有享受到民主与自由所带来的幸福生活,反而陷入旷日持久的动荡和杀戮,甚至出现新的人道主义灾难。于是,在多数西亚北非国家中,美国非但没有赢得感激和拥戴,还不得不面对不同程度的反美、仇美情绪,美国驻利比亚大使被就是一例。在西点军校的演讲中承认:“看到这样的发展趋势,看到阿拉伯世界部分地区的暴力,人们不禁会对未来感到悲观怀疑。”究其原因,西方的民主制度建立在多元共存与平等竞争的基础上,而在充斥着教派仇视、部族冲突和国家认同缺失的地方,现阶段的政治多元化就意味着用你死我活的方式去争取一元化统治,叙利亚内战和“”突起就是明证。

美国决策者还认为,除了普世价值,这个世界还需要美国霸权所提供的公共产品来保持和平稳定。冷战刚刚结束的1990年,伊拉克吞并科威特,美国迅速组织联盟发动海湾战争,开始扮演世界警察角色。以小布什为代表的新保守主义者强调国际关系本质就是“丛林状态”,这里只有弱肉强食的法则。因此,必要时采取单边方式进行军事干涉是美国作为世界领导者的责任,美军入侵伊拉克正是小布什政府的这种世界观的具体体现。曾作为竞选顾问的布热津斯基在其《第二次机遇:三位总统与美国的超级大国危机》一书中指出,冷战结束再次赋予了美国充当全球领袖角色的战略机遇,但美国错过了这个机遇,而且“合法性和信誉摇摇欲坠,这一切都要归咎于前三任总统缺乏对时代精神的正确领悟。”[3]“霸权稳定”和“美国责任”观不仅让美国采取单边主义安全战略,而且使美国对遍布全球的超过50个国家承担安全义务,美国支付人员伤亡和财富消耗的成本,而盟友和伙伴国则将更多的资源投向本国发展。安全受益者不仅“免费搭车”或“便宜搭车”,还给美国制造麻烦,甚至形成反美同盟。[4]

总之,近20年的扩张型对外战略,特别是伊拉克、阿富汗战争,让美国付出了数千军人生命和数万亿美元的代价,换来的却是道德制高点的丧失、国内反战情绪的高涨和巨额财政赤字的困局。这种内外双输的局面最终让美国决策者看到,民主改革需要有适宜的土壤才能修成正果,安全稳定还要靠协同合作才能实现。正如所说:“我不只是想结束战争,而是想首先结束使我们卷入战争的思维”,否则“我们在这个非传统威胁的世界上是不会安全的。”

因此,此次美国对外战略转型是美国决策者反思历史、正视现实、接受教训的结果,是观念转变的产物。而由此所形成的新战略具有一定的刚性和韧性,不会因“”这样的局部安全挑战而有所动摇。美国国防部长查克·哈格尔(Chuck Hagel)2014年8月在谈及“”所引发的大规模内战时说:“我们在伊拉克再次学到了代价很高的一课,(那时我们)曾将自己置于一个并不真正了解的国家。”[5]可见,伊拉克和叙利亚乱局所表现出的阿拉伯世界错综复杂的矛盾,反而会让美国***坚定战略转型的方向。

美国战略调整的客观环境

过去半个世纪,中东地区在世界能源供应中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使之成为大国竞争和美国对外战略的重点,也有观点认为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是为了保证自身的石油安全。多年以来,为了降低对中东产油国的依赖,美国已将美洲作为首要石油进口地。2011年,海湾地区占美国石油毛进口量的比重为22%,而加拿大、墨西哥等西半球国家则占52%。据统计,在战后伊拉克油田市场份额中,中国占25.5%,英国占20.6%,俄罗斯占19.5%,马来西亚占16.7%,美国仅占1.9%。

2008年,提出从伊拉克撤军时,能源专家还预测在接下来的五年内,美国的液化天然气进口将会翻番。然而2009年,由于页岩油气开采技术的革命性进步,美国超过俄罗斯成为世界最大天然气生产国,并将在2018年成为天然气净出口国。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和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数据,美国在2013年油气产量已经超过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成为世界第一。受页岩油气开发热潮的影响,美国原油产量持续快速增长,20年来首次超过进口量。至2013年,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由2005年的66.3%降为33%。2014年8月,美国向韩国交付40年来第一船从本土出口的原油,并已计划从2017年起向日本出口天然气。

总之,即使美国十几年前发动伊拉克战争有能源供应方面的考虑,随着本国油气生产的快速增加和自给率的上升,现在则不会单纯为了石油而军事“重返”中东地区。也就是说,美国五年前以从中东收缩力量,实行“离岸制衡”为开端的全球战略调整,不会因为“”所挑起的地区所带来的石油供应问题而改变。理论上讲,由于在国际能源供求链条上位置的变化,伊拉克内乱所导致的油价上涨会让美国从中获益,因为较高的价格才会为美国带来更多的油气开发投资和相应的就业,最终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振兴、能源的安全和更有利的国际经济地位。所以,至少从美国自身的能源需求来说,中东的战略地位已经不像以前那样重要。

当然,作为世界上石油最集中的地区,中东还供应着欧洲70%、日本90%、中国30%—50%的石油。[6]伊拉克目前日均原油产量为300万桶至350万桶,如果这一产量突然消失,将给市场带来较大缺口,直接影响欧日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全球化的今天,美国经济也难独善其身。因此,美国要求有关国家特别是欧盟分担更多地区安全责任,在美国主导下共同为解决“”问题贡献力量。在谈到“”问题时明确说,中国“三十多年来一直搭便车”,其意也在敦促中国发挥作用,至少是配合美国的相关政策。

迪拜风暴到底是指什么

对于全球投资者来说,迪拜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令人震惊。不仅股市和商品期货暴跌,人们也开始担心金融风暴是否会第二轮来袭。更重要的是,它为乐观的经济复苏敲响了警钟。迪拜风暴,很容易让人想起去年的金融危机。虽然很多人都在安慰投资者,但这只是个例,和金融危机没有可比性,等等,都不能掩盖这场风暴的本质,它源于国际热钱、房地产泡沫、过度消费和过度借贷,而这才是华尔街金融风暴的主要源头。事实上,早在半年前,许多观察家就意识到了迪拜的房地产崩盘。短短6个月,迪拜的房产价格下跌了一半。然而,投资者认为像这样的国有公司不会拖欠债务,迅速蔓延的金融危机已经一去不复返的乐观情绪使人们忽视了泡沫正在破裂的现实。迪拜留下的第一个教训是,盲目向房地产市场放贷,风险相当大。正如许多西方消费者在繁荣时期所做的那样,迪拜曾经大举放贷,借入大量资金,融资吹大了房地产泡沫,随后在衰退期间破裂。值得一提的是,迪拜泡沫曾经是一个美谈,并鼓励了许多新兴经济体贷款给房地产开发,这也让人们更加担心迪拜风暴后新兴经济体的资产泡沫。畸形也是迪拜的一大教训。就像冰岛过度发展的金融服务业一样,迪拜在房地产开发方面推进过猛,被视为“几乎是世界上盲目扩张最糟糕的例子”。可惜它的很多项目是真正的“建在沙子上”,海水冲过,只留下泡沫。这进一步证明,没有实体经济和科技进步的支撑,单纯追求发展速度的增长往往是脆弱的。迪拜风暴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有观察人士指出,全球股市下跌表明,仅靠政府支出无法保护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对泡沫行业的过度热情和支持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一旦迪拜世界这样的事情相继出现,国际金融市场将会遭受雪崩式的打击。“蟑螂效应”不容忽视。华尔街有句名言,当你发现一只蟑螂的时候,往往意味着后面有更多的蟑螂。应该说迪拜的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可以说是遮了很久了。现在被曝光了,人们不禁担心世界其他地方会不会隐藏着什么“大黑洞”。世界上有许多主权基金,它们长期以来被视为未来十年金融领域的主要问题或潜在风险。现在,迪拜事件让人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健康。正如加拿大的一位分析师所说,“迪拜是巨大的全球流动性泡沫最明显的例子。新兴市场和世界各地将会出现新的债务违约。”如果说发达国家的房地产泡沫是去年金融危机的导火索,那么迪拜之后,人们开始担心新兴市场的房地产泡沫可能引发下一轮金融危机,甚至全球经济危机。值得一提的是,摩根士丹利新兴市场指数今年迄今涨幅高达65%,但问题是,实体经济和消费者信心并未发生明显变化。难怪有人惊呼,过去半年左右的繁荣是虚假的繁荣。迪拜让人们意识到皇帝是的!越南盾的大幅贬值也让人担心第二轮亚洲金融危机是否会不期而至。又到了对全球经济形势做出清醒判断的时候了。

事实上,在政府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做法的背后,隐约可见相当一部分人过于乐观地认为,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过去,经济复苏不可阻挡,因此他们不再能够小心翼翼地维护同舟共济的国际关系。但问题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没有出现,失业率和消费者信心没有明显变化,现有的繁荣更多处于抛售阶段,新的资产泡沫正在全球范围内积累。在这种情况下,

近日,网上流传一组美男子,被称为“阿联酋男子因太帅被驱逐出境”的原型。经核实,该男子是迪拜本地人,名叫OmarBorkanAlGala,是一名模特兼摄影师。阿拉伯男模在参加沙特阿拉伯文化节时因为太帅被驱逐出境。宗教警察说,他们担心阿拉伯男模太帅,无法吸引女游客。阿拉伯报纸《Elaph》报道称,这些男子在首都利雅得的“jenadrivahheritageheritagefestival”展厅介绍自己的产品时,几名执法人员冲了过来,迫使他们离开会场。

迪拜事件是指迪拜世界集团的财务危机,导致一系列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巨额财富蒸发和破产。这一事件证明了迪拜金融正面临着一场全新的危机,并给世界金融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负面效应。迪拜财政部25日突然宣布,政府所有的公司迪拜世界(DubaiWorld)及其房地产分支棕榈岛集团(PalmIslandGroup)将推迟偿还数十亿美元债务至少6个月,以便重组债务。负责开发超大型人工岛度假村“棕榈岛”的企业棕榈岛集团必须在下月14日前向阿拉伯投资者偿还35亿美元债务。据《纽约时报》估计,迪拜世界的外债高达590亿美元,占迪拜总债务的74%。因此,最近的迪拜债务危机正在深刻影响全球经济。编辑此段迪拜危机的原因一、房地产业的过度开发。911之后,中东人去欧美旅游受到限制,于是迪拜吸收了休闲需求,起到了“解放区”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国有企业迪拜世界在港口运营、房地产开发、旅游休闲、经济自由区运营、私募股权基金、大型折扣店、航空项目、证券交易、金融服务等领域推动了遍布全球的大型项目,实现了扩张性的高速发展。近年来,迪拜雄心勃勃地推动七星级酒店迪拜塔等标志性建筑的大规模建设项目,试图将自己转型为拥有最多“世界地标”的领先国际大都市。这些大型项目吸引了海湾地区许多产油国将通过高油价积累的巨额外汇投入迪拜。据悉,即将完工的“迪拜塔”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其内部和外部装饰都极其豪华。正是为了建造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楼,迪拜背负了800亿美元的外债。据披露,在过去的四年中,迪拜一直以建设中东物流、休闲和金融中心为目标。

了3000亿美元规模的建设项目。在此过程中,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债务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增加,估计目前债务总量达到了近800亿美元。在迪拜,工地遍布全城,而且动辄就是“世界最高”、“世界独有”或者身价百亿的项目。为了进行这些项目,迪拜政府与其所属开发公司在全球债券市场大举借债,筹措投资资金。而这些投资无数的项目却难以在短期实现盈利,最终让迪拜一步步走上债务危机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去年9月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对迪拜的影响并非此前传言的那样“毫发无损”,而是致其元气大伤。房价下跌、建设项目被取消等利空因素接连出现,使暂停偿还债务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迪拜近年来大举投入国际金融业,在金融危机持续的影响下,迪拜的投资出现严重亏损,给债务危机埋下隐患。2007年,“迪拜世界”斥资51亿美元,购入美国娱乐业巨头米高梅公司近10%的股份。但后来,米高梅的股价一度从当时的84美元降至美元。还有,迪拜其它投资公司花费近30亿美元购入了德意志银行和渣打银行的股份,但这两家银行的股价也大幅缩水。三、美元的贬值迪拜执行的本国货币迪拉姆与美元挂钩的政策也使此次迪拜的债务危机“火上浇油”。从去年到今年,美元的贬值导致迪拜和海湾地区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率连续数月高达两位数。美元的贬值引发迪拜经济的衰退,这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此次债务危机的“帮凶”。[编辑本段]迪拜危机的影响对油价的影响伦敦布兰特期油价格下跌美元,报美元。纽约周四1月期油下跌美元,报每桶美元。对股市的影响26日,亚太及欧洲大部分股市跌声一片,欧洲股市更是一开盘就暴跌3%。截至25日收盘,沪指跌%报3096点,两市成交量萎缩。本周沪指累计下跌%,接连失守3300、3200、3100点三大关口,深成指累计跌%,失守14000、13000点两大关口。对债市的影响迪拜“倒债危机”传出,迪拜政府的信贷违约掉期合约价随即大幅飙升。一些人甚至认为,迪拜可能成为继8年前阿根廷倒债以来,全球最严重的主权债务违约事件。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和穆迪马上下调了迪拜国有企业的债权信用等级。在伦敦金融市场,体现迪拜债权违约风险的尺度信用违约互换(CDS)利率暴涨。对全球经济复苏的影响分析人士认为,迪拜此次事态可能将延缓全球经济复苏,“迪拜世界”暂缓还债,被视为另一次雷曼事件,会拖累刚刚迈上复苏轨道的全球经济。被此次迪拜债务危机深套其中的“迪拜世界”的债权人包括汇丰控股、巴克莱、莱斯以及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全球多家知名大银行,而它们此前就已因金融危机大受打击。目前迪拜政府表示,已指定德勤会计公司来牵头重组债务,但市场人士担心,由于迪拜过去太过依赖外来资金,国际金融机构参与程度极大,因此这些机构未来可能要面对巨额亏损及坏账,刚恢复元气便要再受打击。对经济复苏影响有限债务危机与金融衍生产品导致的危机不同,其杠杆率较低,传染性不强。专家认为,迪拜债务的主要债权方——西方发达国家,在处理债务危机上有比较成熟的经验。西方国家银行或将沿用处理墨西哥、韩国企业债务危机时的方式,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危机国家政府提供救助资金,让危机国家的企业债务转化为政府债务,避免企业破产,保障银行安全。由于全球采取宽松货币政策,欧洲商业银行不缺乏流动性,并且债务危机可延期解决,欧洲银行不太可能出现大的损失。陈炳才认为,迪拜危机会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说法缺证。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资金投向是金融资产,对实体经济影响有限,即使退出宽松政策,相对于金融资产价格,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可以忽略。其他国家采取的宽松的信贷和财政政策,是针对实体经济的,这种政策本身就决定了其退出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便欧美主要国家因迪拜债务危机改变经济策略,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发生逆转的可能性也不大。对其它海湾合作委员会(GCC)国家的影响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迪拜发生的债务危机对其它海湾合作委员会(GCC)国家影响很小。法国农业信贷旗下的Calyon投行分析师表示,迪拜债务危机对迪拜及阿联酋的形象是一个极大的打击,但这一事件对海合会其它国家不会造成持久影响,因为海合会6国都各自采取的不同发展模式。该分析师指出,与迪拜不同,其它海合会国家债务水平很低,且对外投资策略较为谨慎。对名人的影响在被迪拜危机“套住”的明星中,球星贝克汉姆和好莱坞男星布拉德·皮特据信是其中两个苦主,他们在这里购置的资产价值也大幅缩水。除了贝克汉姆和皮特,足球名将迈克尔·欧文、乔·科尔、大卫·詹姆斯以及基隆·代尔等,据传都在这个人工岛上安了家。很多人均买入了迪拜世界下发展商兴建的棕榈岛豪宅楼花,工程随时会烂尾。这些策划兴建的别墅极尽奢华,2000套豪宅2002年推出时非常抢手,一个月内就一卖而光。除了乔·科尔于去年夏天,清醒地在迪拜楼市泡沫爆破前,以210万英镑卖出别墅大赚离场外,众星全部惨成楼蟹。

为什么油价已经下跌了,燃油税却涨了?

近期关于燃油附加费上涨的传闻再次“不幸”被证实,而且上涨幅度、时间均超出此前所有预期。昨日,国家发改委和民航总局正式对外发布消息,国内燃油附加费收费标准9月1日起再度上调,800公里以下航线由30元调整为60元,800公里以上航线由60元调整为100元,这比上次调整附加费后规定的执行期限(10月10日)提早了40天。

资料;

对于油价的飞涨,很多人按照经济学的原理来理解,认为是石油供不应求。但是有关统计数据告诉我们,石油是供大于求。2004年第一季度,原油每天供大于求约30万桶;第二季度全世界原油日产量为8190万桶,平均日需求8040万桶,日供大于求150万桶。2005年年中,“世界石油日供应量约8400万桶,日消费量约8300万桶”(梅新育《中国没有定价权》《世界知识》2005.15),日供大于求量也达100万桶。所以,造成油价上涨的原因不是石油供不应求,而是其它因素所致。实际上,造成21世纪以来石油价格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对石油的投机炒作,上个世纪90年代石油价格的下跌,21世纪以来美元的大幅贬值。

近八、九年,我国以及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住房价格飞涨,其最重要原因是房产商和把房屋作为期货投资的“投资者”们的投机炒作。大量没有居住需求,但要投机歉钱的“投资者”将投机资金投入房地产,使投机资金与购房居住的购房资金之和大于正常情况下购买居住房所需资金量,人为地造成需求旺盛,使房价大升。同样,近几年石油价格飞涨的主要原因也是对石油期货的投机。所不同的是,对石油投机的力度比对房地产投资力度更大。2004年8月18日的《经济日报》,刊载了题为《国际原油市场风高浪急》的文章,该文章写道:“投资者想从油价的涨跌中大赚一把的投机行为,也对油价的飙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几年来,由于国际金融市场对游资严加防范和约束,相当多的对冲基金开始进入国际原油期货市场进行期货的倒买倒卖,谋取高额利润。石油期货交易量目前是现货交易量的好几倍。据估计,在原油期货市场上,真正的需求方只占到交易总量的三成,其余都是套利的人。长期跟踪国际原油市场的亚太博宇公司研究员陈光远说:‘在几年前,美国基金在石油行业中所占比重大约在7%到8%,这个数据是5年前的。据最新的数据,美国的一些对冲基金在国际石油价格中的比重已经上升到1/4。’”据该文可知,两年前,投机的“投资资金”已远超过因为“真正的需求”而购买石油的资金,两部分资金之和,造成在石油流通领域内资金大大多于购买这些石油所需的资金量,即造成该领域的“通货膨胀”,原油物价上升。如前所述,2005年世界石油平均日供销量为8000多万桶,“但纽约商品交易所石油期货日交易量达2亿桶,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日交易量更接近4亿桶;按金额计算,当油价为50美元/桶时,世界石油日消费金额约40多亿美元,而国际石油市场日交易金额则高达数百亿美元。”

2005年世界石油平均日供销量为8000多万桶,“但纽约商品交易所石油期货日交易量达2亿桶,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日交易量更接近4亿桶”。这意味着原油一天内要被投机商们倒手几次。价格上涨期间,房屋倒手每倒手一次,一般房价就上涨一次。同样,价格上涨期间,原油倒手一次,一般石油价格也就上涨一次;倒手几次石油价格就上涨几次(只有少数时侯的倒手是获利回吐,价格下跌)。“按金额计算,当油价为50美元/桶时,世界石油日消费金额约40多亿美元,而国际石油市场日交易金额则高达数百亿美元。”当一种产品的购买,每天只需40亿美元时,却涌入了上百亿美元资金,那么这种产品的价格上涨将成为常态。所以,石油价格是以炒家们投机炒作的“石油期货价格作为定价基准,皮肯斯之流石油炒家对油价的影响力超过了海湾国家的石油部长们。”(《中国没有定价权》)

另外,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物价一直在上涨,年平均有百分之几的物价上涨率,而石油价格则一直趋于下降。如2006年7月6日的《参考消息》转载的法新社资料看,纽约市场交易石油价格1990年10月为40.40美元,而1994年3月则为14.08美元,1998年12月更降为10.72美元。直至2003年3月,涨到37.78美元,仍未恢复到1990年10月价格水平。再考虑到90年代美国的物价上涨,国际石油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的十余年中,它的实际价格下跌状况,比它在交易市场上交易价格下跌的状况更严重。所以21世纪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在较大程度上是油价下跌约10年后,大量炒家逢低纳入后的恢复性反弹。

还有,原油是以美元计价。而从汇率关系看,最近几年,美元对欧元贬值40%多,对日元也有约20%的贬值。美元大幅贬值的情况下,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价格不变,实际意味着石油价格在欧洲、日本能用较以前更少货币来买油,例如,在欧洲,仅,美元对欧元贬值40%多就意味石油价在欧洲下降了许多。而在进出口关系上就意味着,石油输出口国要从欧洲进口同样多的某种商品,必须要用比几年前多得多的石油去换。因此,为弥补美元贬值带来的影响,石油价格肯定要上升来“纠偏”。所以,美元贬值也是石油涨价的重要原因。我们据美元对欧元、日元贬值(或者说欧元、日元对美元升值)的情况知道,对欧盟国家和日本来讲,因为他们的货币相对于美元升值,所以这段时间的石油涨价,对于他们的影响要小于对美国的影响。或者说,欧盟用欧元折算的石油涨价倍数远小于用美元计算的石油涨价倍数。

欧日的情况也使我们想到,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关系使石油涨价对我国有何影响。具体说,如我国人民币也象欧日货币一样对美元升值,石油涨价对我国有何影响。

现时人民币基本是与美元挂钩(2006年对原来只有约3%的升值),所以石油涨价对我国的影响很大,用人民币计算的涨价倍数与美元计算的涨价倍数相同(我们以有最新年石油进口数量资料的2006年为例来讨论,而2006年时约3%的人民币升值忽略不计)。

如2006年原油平均价格为每桶60美元的话,则相对2003年每桶涨了33美元,即涨了约1.2倍。2006年我国进口原油1.45亿吨,为计算方便,将2003年我国进口原油也定为1.45亿吨。每桶涨33美元,意味着每吨原油涨约247美元左右。这样,2006年进口原油要支付650多亿美元,约合5330亿元人民币(还是按1美元兑换8.2元人民币计算)。相对2003年要多支付约358亿美元,人民币计算要多花费2800多亿元。

如果我国在2006年前将人民币相对原来升值一倍,1美元兑换4.1元人民币,则2006年进口原油仍要支付650多亿美元,相对2003年仍要多支付约358亿美元。但因为人民币比2003年升值一倍,则以人民币计算仅支付2665亿元,比2003年只多花费约100亿元,而不是现时汇率要多支付的2800亿元。因此,如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一倍,理论上,每升汽油、柴油价格将比现在降一半。当然,考虑到我国原油不是全进口,以及提炼原油为汽油或柴油等因素,可能降不到一半,但肯定会比现在便宜许多。因此,人民币的汇率变化也将影响在我国的石油产品销售价格。

我记得,20多年前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确定的汇率是1美元兑换2.4元人民币(有段时间甚至为1美元兑换1.9元多人民币),其后我国将人民币一路贬值到1美元兑换8.2元多。这使我国进口石油、铁矿石等所支付的人民币数量大增。或者换句话说,换回同样多石油、铁矿石等进口货物,所支付的、用人民币计价的衣帽等出口货物就需大增。反之,如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升值,我国只需出口较少货物,就会换回同样多石油、铁矿石等进口货物。

据许多国际机构估算,不按汇率计算,按购买力计算,现时的1美元也只值2元多人民币(这与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确定的汇率大致相同)。而我国现时将其定为1美元值7.5元多人民币。当然,我国这样确定汇率是使出口商品以美元计价更便宜,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以增大出口。但这样的结果也有许多弊端:使进口原料和其它产品按人民币计算很昂贵(因为我国企业和人民购买进口产品要用人民币兑换美元或用人民币购买);并因为我国出口产品以美元计价价格太便宜,国际上频频对我实施反倾销,要我们交反倾销税,造成额外经济损失;我出口产品以美元、欧元等计价价格太便宜,客观上使许多国家的劳动密集性行业的工人就业困难(这也是我国设在西班牙的鞋子仓库和商店被袭击、烧毁的重要原因);我国对西方国家出口大增,对美欧是大顺差,造成我国对西方市场较大依赖,美欧(尤其是美国)也看到这点,它们就要求我国在外交上付出代价,在外交上配合它们(例如在朝核、朝鲜导弹、伊朗等问题上),而我们则经常只能配合他们。对此,我们常把这种被迫屈从称之为“韬光养晦”。

当然人民币升值也有坏处。例如,人民币升值将使出口商品以美元计价变得昂贵,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将不那么大。另外,人民币升值将使我国的庞大外汇储备贬值(用人民币计算)。而人民币大幅升值将使我国的庞大美元外汇储备大幅贬值,这是我国对人民币升值问题难以定夺的重要原因。而这就是我国以前将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度贬值的错误政策,带来的难以解决的后遗症。

石油价格的变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些发展中国家将承受多重压力。一方面,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恢复性发展阶段,对石油的需求和依赖高于西方国家,石油价格的上涨无疑对这些国家是沉重的打击;另一方面,由于西方国家在石油价格上涨的情况下通货膨胀面临新的威胁,因此有可能通过调高利率等金融手段抑制通货膨胀。因此,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不仅仅是石油价格带来的直接冲击,还将面临着由此产生的种种问题。从世界经济的整体上看,石油价格上涨将对全球经济的不良影响主要包括:导致全球通货膨胀上扬、抑制资本投资的增加、削弱消费开支的增长、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最终制约世界经济的发展。

高油价对非产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石油依赖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影响较大,油价的上涨对亚太国家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很多国家政府拨巨款进行补贴,像中国、印度这样高能耗国家,油价上涨无疑加大了进口成本。一般情况下,企业都会将油价上涨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消费者是高油价的最终承担者。同时油价上涨也会造成其他消费品价格的上涨。消费品价格上涨和旅行费用的增加也会消耗很大一部分家庭收入,导致消费性开支的下降。在欧洲,高油价使很多有车的人减少了开车的次数并改变了他们购物、度假和参与其他日常活动的方式。

伊拉克战争的起因是什么啊?

分类: 社会/文化 >> 军事

问题描述:

伊拉克战争的起因是什么啊?急需~~老师布置的作文啊

解析:

第一次伊拉克战争:

美国期望1991年海湾战争的好戏重演,但美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决定了它的算盘可能要落空。在经过上个世纪90年代长时间的增长之后,美国已经进入了生产能力过剩时代,普遍存在的消费不旺和通货紧缩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得到解决。这也注定美国此次的战争行动不会重奏海湾战争的凯歌,其结果只能是伤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伊拉克战争已经进入第15天,却丝毫没有“速战速决”的意思。相反,如布什所言,“这将是一场比我们预想的要更为艰难和漫长的战争”。据说,美英联军的陆战部队正一步步向巴格达推进,但在我们看来,美国正在离自己预想的战争目标越来越远。从目前的迹象来看,美国打击欧元、捍卫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算盘很有可能落空,伊拉克之战将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

美“石油梦”可能破灭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动因就是通过控制伊拉克及中东地区的石油来主导国际油价,从而打击欧洲经济对手。

美国想通过赢得战争来控制伊拉克的主要油田,再将油田转包给其他国家的石油公司,获取高额利润。海湾战争以后,美国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巨大的石油利益。在战后一年多的时间里,石油价格比战前高出20多美元的背后是美国对石油开采牢牢的控制权,并以此拉动了美国近1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

但此次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包括法国道达尔公司和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在内的合同商都表示要紧紧抓住油田开采合同不放,宣称:即便发生政权更迭,根据国际法,开采合同依然有效。其他合同商也已经做了大量的技术性工作,以期在与战后新政权谈判时获得有利地位。因此,即便这次伊拉克之战美国获胜,美国想轻而易举地获得石油控制权并非易事。

退一步讲,就算美国获得了石油主宰权,由于伊拉克的油田设备在经历10多年的经济制裁后已相当陈旧,目前日产油量仅为200万桶,战后要维持目前产量更为不易,而要重新恢复正常运营则至少是两年以后的事情。这与1991年海湾战争后的“现炒现卖”大不相同。

更有甚者,萨达姆在孤注一掷的形势下,也不是没有可能下令军队放火焚烧所有油田。据最新报道,伊拉克军方已经点燃了位于伊拉克南部的几个油田,而由于沙尘暴天气,美方根本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扑灭油田大火。

从以上的分析看,美国要想如海湾战争后那样全面控制石油已不太可能。伊拉克战争爆发后,国际原油价格一度下跌,但随着战争由“速战速决”演变为长期战,绝大多数的国际石油市场人士对油价看涨。美国石油学会的首席经济学家约翰·费尔密承认,一桶油价每上涨5美元,将使美国未来半年或更长时间内的经济增长率降低0.3%。美国能源部估计,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美国经济增长率就会减少0.5个百分点。

“要钱”策略难实现

美国还有一个保底策略,即让欧盟国家及其他国家掏钱支持其发动战争,并参与伊拉克及整个中东地区的战后重建。美国的这种“要钱”策略在1991年海湾战争时十分奏效。当时美国90%的花费都是由沙特 *** 、科威特、日本和德国等国家分担。但这次伊拉克战争的情况大有不同,由于美国与法、德、俄等国的巨大分歧,美国此次绕过联合国单方面对伊动武,在军费问题上得到各国积极分摊的可能性大大缩小,“要钱”策略遭遇巨大阻力。在海湾战争中分担战争费用最多的沙特 *** 以“国内百分之百反对进攻伊拉克”为由,拒绝再为战争出一分钱。日本 *** 也已表示,由于日本财政状况恶化及舆论压力等原因,日本不再像海湾战争时那样承担战争费用。一些国家甚至还要求美国给予补偿或经济援助,美国 *** 将为此付出300亿美元的花销,其中60亿美元为无偿援助。

即使美国最后如愿占领了伊拉克,战后重建问题也会让美国焦头烂额。出于对科索沃战争的反思和教训,欧盟已不太可能对伊拉克战后重建慷慨解囊。欧盟官员甚至公开表示:战争的后果应该由战争的发起者负责。

如此一来,美国的“要钱”策略将会流产,从而对美国的财政状况造成沉重负担。开战前,布什总统对外公开的战争费用预算是500亿美元到610亿美元之间。但这只是一个预算,随着战争的拖延,国际上普遍认为,战争费用将超过700亿美元。分析人士预测,如果将对伊战争开支计算在内,2003财年美国 *** 的财政赤字可能会突破4000亿美元,美国的经济增长将亮起红灯。

海湾凯歌不会重奏

自从布什发表公开电视讲话,声称“这场战争可能较一些人的预期更长、更为艰难”以来,投资者对买入美元变得谨慎,绝大多数外汇策略师预计,从更长期的角度看,战争结束后,美元将会在短暂上扬之后恢复下挫走势,原因是巨额的战后重建费用将给美国经济带来巨大负担,同时导致美国经常项目赤字进一步扩大,促使美元汇率进一步走低。

美国期望1991年海湾战争的好戏重演,但美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决定了它的算盘可能要落空。1991年海湾战争时期,美国经济经过上个世纪80年代的结构调整正进入结构收益和经济周期效应显现时期,经济结构周期和经济运行周期处于上行通道,而海湾战争只不过是给美国的经济复苏打了一针强心剂。但时至今日,美国经济处在衰退与复苏的边缘,不确定性十分突出,经济自然周期和结构周期处于下行区间,美国今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预计不到2%恐怕还不仅仅是战争阴影惹的祸。经济基本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美国的经济走势,在经过上个世纪90年代长时间的增长之后,美国已经进入了生产能力过剩时代,普遍存在的消费不旺和通货紧缩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得到解决。这也注定美国此次的战争行动不会重奏海湾战争的凯歌,其结果只能是伤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第二次伊拉克战争:

2003年3月20日,美英等国以伊位克隐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主义为借口,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公然单方面决定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美国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国际社会多数国家的反对下去发动一场违背民意的侵略战争?

一、推行全球战略扩张的重要步骤冷战结束后,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美国在军事、科技和经济等诸多领域拥有超群优势,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确立了以维护美国霸权为总目标的国家安全战略,即霸权战略。同时制定了三大具体目标,即维护美国及盟国的安全;扩展美国经济;在世界推进美式民主。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就是围绕这"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展开的。美利用冷战后旧格局已被打破,新格局尚未确立这一"空前绝后"的"战略机遇期",加紧全球战略扩张,企图按照自己的意愿建立单极世界。通过第一次海湾战争,美打击了伊拉克地区霸权主义,主导和控制了海湾地区的局势;通过北约东扩和科索沃战争,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布什 *** 上台后,受共和党保守主义的影响,开始调整美国安全战备和对外政策,突出维护国家安全,将俄罗斯和中国作为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9·11"事件后,强硬的共和党新保守主义集团得势,布什 *** 将维护国内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上,打击恐怖主义成了第一要务,将反恐与防扩结合起来,为此出台了"布什主义","先发制人"理论。"9·11"事件后,美以反恐怖为名,通过阿富汗战争实现了首次进驻中亚,增加了对南亚局势的影响力。这次对伊拉克战争,是美推行全球战略扩张的又一重要步骤,在布什的心目中,发动这场战争关系到美国的眼前和长远安全,关系到美国的世界霸权或准霸权地位。通过战争,不仅可以拔掉他恨之入骨的伊拉克这个钉子,在 *** 世界建立维护美国利益的战略走廊;还可以通过控制欧亚大陆的核心地带,实现对俄、欧、中、印等大国的战略牵制这一箭双雕的作用。

二、基于地源政治的战略考虑美国《国家利益》季刊2002年秋刊登了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博士乔治·理博伊等人写的一篇文章:"应该根据各国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的可能性来确定重点关注的国家。它们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程度各不相同,威胁并不是单单来自一个潜在的‘匹敌的竞争对手'。在2001年9月11日前,这是对的。但是,由于美国的资源是有限的,政策制定者必须确定标准来决定哪些资源应该投入到哪些地方。"这实际是为美国 *** 构画了确定下一个目标的标准,即这个目标是否具有地缘政治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价值,是否具有市场价值和资源价值,执掌这个地区(国家)的政权对美国威胁程度,其他国际主要力量是否具有控制这一地区(国家)的战略意图,以及美国是否有合适的时机和条件来消除这种威胁。众所周知,亚太地区是全球地缘战略力量最集中的区域,美国在亚太地区有着广泛而巨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安全利益。美历来认为,自己在中东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利益。2002年夏,美国防部向布什总统和国会提交的《国防报告》中,将中东列入美国重点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9·11"事件后,美国把铲除中东的原教旨主义温床、遏制恐怖主义威胁作为自己在中东追求的又一战略目标。随着布什 *** 以维护美国"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为核心的国际安全战略的确立,中东地区在美对外战略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伊拉克是地区大国,处于中东的中心地带,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二,在中东的地缘政治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这个极具地缘政治经济意义的区域,铲除一大强烈反美的地区性强国,对美来说具有长远的战略利益,当然不会错过机会。美国有官员曾公开声称:伊拉克是美国在中东建立军事基地的最佳位置。

三、推进美式民主、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推进美式民主、价值观,一直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战后,美成功地对纳粹德国和军国主义的日本进行了改造,并因此深受鼓舞。布什 *** 更是将推行美国民主、价值观作为他这届 *** 的一大根本国策,并写入了2002年9月发表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之中,布什本人对推行美式民主具有一种近乎宗教式的热情。开战之前,布什就宣称他的目的是要为中东地区树立一个"民主"的样板,进而向整个 *** 世界实行民主辐射,为建立一个美国治下的世界新秩序开辟道路。支持布什战争的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茨更是露骨地说:"伊拉克战争是为了实现政权改变,一个民主、自由的伊拉克将为中东国家的人民树立一种典型,伊朗、叙利亚人民将从中得到启示,沙特等国也会为政权形式而不安,从而实行改革。这充分暴露了布什 *** 不惜一切代价发动战争的真实用意。

四、控制中东的石油伊拉克石油资源丰富,1993年已探明了石油储量达1120亿桶,仅次于沙特 *** ,居世界第二位,约占世界已探明总储量的10%,美 *** 官员从不讳言他们这一目的:控制伊拉克石油。白官鹰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国防部助理国务卿沃尔弗维茨公开声称,对伊动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石油。据《 *** 》报道,美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在新加坡参加亚洲安全会议期间,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让我们简单地看这个问题,伊位克与朝鲜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经济资源,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别无选择,伊拉克这个国家到处都是石油。"在接受《名利场》杂志采访时又讲道:"由于美国 *** 官僚政治的原因,我们就把这一问题归结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另据《 *** 》报道:美为了控制伊拉克石油资源,国防部组成了由伊拉克前石油官员和美国公司的执行官参加的一个委员会,负责监督伊拉克油田管理和尽快出售伊拉克石油。这一事实说明,美国想一手垄断伊拉克石油的图谋已成为司马昭之心。

五、项庄舞剑,意在暗算欧洲这是欧洲经济界流传的一种观点,认为美发动战争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控制伊拉克和中东地区石油的出海口,钳制欧洲的石油来源,削弱欧洲经济,震慑欧洲资本大量进入美国,从而打击欧元,甚至使其破产,以维护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的霸主地位。欧洲的经济规模和金融市场的规模与美国相当,如果未来不出现其他主要货币挑战美元地位的情况下,欧元的确可能与美元平分秋色。那么,欧元的挑战会给美国带来多大损失呢?有人进行了计算,美国的损失最高可达到2.5万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人均1万美元左右。与伊拉克战争做比较,战争及战后经济重建所需费用,尽管各方的估计很不相同,但最高的估计是2000亿美元。这样看来,通过伊拉克战争打垮欧元,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看,暗算欧元的动机确实可以成立的。但我认为现实的可能性比较小,尽管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大约占世界的70%,但其出口却是占世界石油交易的40%,中东之外的俄罗斯、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等都是石油大国,因此,即使欧洲一夜之间无法从中东进口石油,仍然可以从其他地区获得部分石油,不至于使自己的经济瘫痪。况且在自由经济条件下,管制世界石油贸易比根除毒品还难,即使欧洲无法从中东直接进口石油,它还可以通过提高油价的方式,轻易地让本来驶往其他地区的油船改驶欧洲。

此外,为小布什捞取政治资本,借伊拉克战争提高自己威望,以便能在2004年的总统大选中连任。同时,对伊位克开战可以从沙特 *** 撤军,由此解决美沙等国因 *** 而产生的主要裂痕,也无不是美国对伊动武的一个次要因素。

迪拜事件 为什么会引发股市暴跌

迪拜不还钱,借钱的就倒霉了,

首先,迪拜借的的那钱不是一个小数子,不可能是小银行贷得了的,必须是大银行。

西方的银行体系和中国有很大区别,几家大银行一起相当于咱们国家的中央银行的那个级别。例如,美国的这次次贷危机,就相当于咱们中国的中央银行倒闭了五分之二。

而迪拜停止还贷,很可能是会影响数个国家的数家大银行,其中很多银行还有倒闭的危险。

复杂的东西就不讲了,我尽量往简单里说,银行要是倒闭了或者停止对某企业放贷了,那企业的资金链很可能因此断裂,甚至倒闭。这时投资人会为了回避风险“撤资”(这里加个引号,不一定是真的撤资,大概是这个意思。),股票自然就大幅下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