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特里芬难题是什么意思?

2.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崩溃的主要原因

3.什么是特里芬难题

4.如何提高生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特里芬难题是什么意思?

60年代金价多少_1960年代金价

Triffin Dilemma, 特里芬难题,或称特里芬困境,是国际货币制度中的一个著名论断。二战结束前夕,1944年在美国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制订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确立了美元同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同美元挂钩的平价(固定汇率)制度,以美元作为国际储备和国际清偿力的主要来源和支撑,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这一架构对于恢复战后经济、缓解国际黄金储备和清偿能力的不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固有的缺陷。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Robert Triffin)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研究后指出,如果没有别的储备货币来补充/取代美元,以美元为中心的平价体系必将崩溃,因为在这一体系中,美元同时承担了相互矛盾的双重职能,即(1)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发展提供清偿能力;(2)维持美元的币信,保持美元同黄金的汇兑比例。为了满足各国对美元储备的需要,美国只能通过对外负债形式提供美元,即国际收支持续逆差,而长期的国际收支逆差将导致国际清偿力过剩、美元贬值(“美元灾”),无法维系对黄金的官价;如果要保证美元币值稳定,美国就必须保持国际收支顺差,这又将导致美元供应不足、国际清偿手段匮乏(“美元荒”)。美元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这种两难处境,就是著名的“特里芬困境”(Triffin Dilemma)。其后的历史发展证明了特里芬教授的先见之明。“特里芬悖论”,也可以说是特里芬难题,它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在1960年出版的《黄金与美元危机》中提出的一个观点。书中的描述是这样的:“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因此而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

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崩溃的主要原因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关税总协定作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是按照美国制定的原则,实现美国经济霸权的体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以及制度本身不可解脱的矛盾性,该体系于13年宣告结束。

历史背景: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 布雷顿森林体系会议协商相贬值,动荡不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英美两国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构思和设计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分别提出了“怀特”和“凯恩斯”。“怀特”和“凯恩斯”同是以设立国际金融机构、稳定汇率、扩大国际贸易、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为目的,但运营方式不同。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次大战后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实力得到稳固,双方于1944年4月达成了反映怀特的“关于设立国际货币基金的专家共同声明”。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关键人物是美国前财政部助理部长哈里·怀特,凭藉战后美国拥有全球叁分之二黄金储备和强大军事实力的大国地位,他力主强化美元地位的提议力挫英国代表团团长、经济学大师凯恩斯,“怀特”成为布雷顿森林会议最后通过决议的蓝本。

崩溃主因: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崩溃的根本原因,是这个制度本身存在着不可解脱的矛盾。在这种制度下,美元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与国际储备手段,发挥着世界货币的职能。一方面,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与国际储备手段,美元币值稳定,其它国家就会接受。而美元币值稳定,要求美国有足够的黄金储备,而且美国的国际收支必须保持顺差,从而使黄金不断流入美国而增加其黄金储备。否则,人们在国际支付中就不会接受美元。另一方面,全世界要获得充足的外汇储备,美国的国际收支就要保持大量逆差,否则全世界就会面临外汇储备短缺,国际流通渠道出现国际支付手段短缺。随着美国逆差的增大,美元的黄金保证会不断减少,美元将不断贬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美元短缺到美元泛滥,是这种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直接原因则在于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频繁爆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此消彼长,美元危机是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直接原因。第一,美国黄金储备减少。13年美国爆发了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黄金储备已从战后初期的245.6亿美元下降到110亿美元。没有充分的黄金储备作基础,严重地动摇了美元的信誉。第二,美国通货膨胀加剧。美国消费物价指数1960年为1.6%,10年上升到5.9%,14年又上升到11%,这给美元的汇价带来了冲击。第三,美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随着西欧各国经济的增长,出口贸易的扩大,其国际收支由逆差转为顺差,美元和黄金储备增加。美国由于对外扩张和侵略战争,国际收支由顺差转为逆差,美国资金大量外流,形成“美元过剩”(DollarGult)。这使美元汇率承受巨大的冲击和压力,不断出现下浮的波动。

什么是特里芬难题

天才无须制造。当有史以来第一个国际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刚建立不久,并且正在给世界经济带来繁荣的时候,有人竞神奇地指出了它的先天不足,并预言了它的“死期”,从而给全世界出了一个难题。这个人就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著名国际金融专家特里芬。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不仅是军事上的战胜国,而且在经济上也以胜利者的姿态崭露头角。当时它拥有250多亿美元的黄金储备,约占世界总量的75%,成为国际上实力员雄厚的经济大国。这样,财大气粗的美国就“挟黄金以令诸侯”,建立一个体现自己意志的货币合作协定——布雷顿森林体系。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美国以黄金储备为保证,向世界各国提供美元,由美元来充当惟一的国际货币。美国承诺“美元和黄金一样可靠”,各国可以按照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官方价格,随时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

这一揽子货币安排有什么问题呢?让我们先听一段故事:从前有个媳妇,心灵手巧,贤淑能干,深得婆婆的欢心。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由于土地贫瘠,每年打的粮食很有限,然而这一家的香火却异常兴旺,年年添丁进口。为了让全家人都吃饱,媳妇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家人的怨气越来越大,最后,婆婆怀疑她把粮食偷着背回了娘家,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这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特里芬难题。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国承担着两个基本的职责,一是要保证美元按固定官价兑换黄金,以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二是要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即美元。然而这两个问题,信心和清偿力却是有矛盾的,美元过少会导致清偿力不足,美元过多则会出现信心危机。原因在于,美国要持续不断地向其他国家提供美元,只能让自己的国际收支始终保持赤字,由此留下的“大窟窿”,惟一的填补办法就是开动印钞机,印刷美元现钞。这无异于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美元越来越多;然而另一方面,收支赤字却意味着美国的黄金储备不仅不能增加,反而会由于别国的兑换而减少。这样,一边是美元越来越多,一边是黄金越来越少,势必会造成“粥越来越稀”,美元兑换黄金失去保证,美元出现信心危机。时间一长,布雷顿森林体系自然也就无法维持。关于清偿力和信心之间的这种两难境地,最早是由特里芬提出的,因此被称为“特里芬难题”。实际上,由任何一种主权货币来充当惟一的国际货币,特里芬难题都是存在的。

事实不幸被特里芬言中。在二战结束后的最初几年里,欧亚各国百废待兴,需要从美国进口商品,但由于缺乏美元,所以形成了“美元荒”。从50年代开始,美国的赤字缓解了国际清偿力不足的矛盾,但在50年代中期之前,美元基本上还是比较紧缺,各国仍然愿意积累美元,没有出现美元的信心问题。1958年以后,“美元荒”变成了“美元灾”,美国持续的收支赤字引起了许多国家的不满。其中尤以法国总统戴高乐的言辞最为激烈,他认为,美元享有“过分的特权”,它的国际收支赤字实际上毋需纠正,可以用印制美钞的方式来弥补;而其他国家,一旦发生了赤字,只能取调整措施,蒙受失业和经济增长下降的痛苦,甚至不得不勒紧裤带,省吃俭用地节省外汇。

对于这些不满情绪,美国始终置若阁闻,不愿意为此付出调整国内经济的代价,来减少国际收支的赤字,依然对发行美钞乐此不疲。其原因在于,美元可以用于国际支付,因此,只要印钞机一转,不但能够轻而易举地抹平赤字,而且其他国家的商品和劳务也可以滚滚而来。

50年代末期,美国的黄金储备大量外流,对外短期债务激增。到1960年,美国的短期债务已经超过其黄金储备,美元的信用基础发生了动摇。当年10月,爆发了战后第一次大规模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美元危机。美国请求其他国家予以合作,共同稳定金融市场。各国虽然与美国有利害冲突和意见分歧,但美元危机直接影响国际货币制度,也关系到各自的切身利益,因而各国取了协调冲突、缓解压力的态度,通过一系列国际合作,来稳定美元。除合作性措施之外,美国还运用政治压力,劝说外国,不要拿美元向美国财政部兑换黄金,并曾就此与当时的西德达成协议。但有些西方国家,比如法国就对美国的施压手法非常反感,丝毫不买美国的账,仍要求兑换黄金,带头冲击美元的霸主地位。

60年代中期,越南战争爆发,美国的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到19邱年3月,其黄金储备已降至120亿美元,只够偿付短期债务的三分之一。结果在伦敦、巴黎和苏黎士黄金市场上,爆发了空前规模的美元危机,在半个月内美国的黄金储备又流失了14亿美元,巴黎市场金价一度涨至44美元1盎司。于是美国被迫要求英国关闭伦敦黄金市场,宣布实行“黄金双价制”,即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官方市场,仍维持35美元l盎司的官价,私人黄金市场的价格,则完全由供求力量自行决定。到11年夏天,美国黄金储备已不足100亿美元,美元贬值的形势越来越明显,由此引发了一场资金外逃的狂潮,并于当年夏天达到了顶点。面对着各国要求兑换黄金的巨大压力,11年8月15日,尼克松总统被迫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切断美元和黄金的联系。其他国家所拥有的700多亿美元,到底还值多少黄金,美国从此再也没有做出回答。

美元不再和黄金挂钩,实际上等于废止了布雷顿森林协议,宣告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从此以后,美元不再兑换黄金,美国也不再承诺“美元和黄金一样可靠”,对美元的信心要求不存在了,信心和充足性之间的矛盾也最终消失了,历史终于以这样一种代价惨重的方式,破解了特里芬的难题。

如何提高生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薛淼,九院终身教授,浙江绍兴人,1929年6月生于上海。1953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留校在附属广慈医院修复冠桥科,师从周鲸渊和乌爱菊教授,勤奋学习耕耘在口腔修复学和口腔材料学研究领域。当时为解决口腔修复中对黄金合金的需求,克服黄金合金价贵且普通人难以承受的缺点,在邱立崇教授领导下毅然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研究开发取代黄金合金的新型合金,从而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用于口腔修复临床的铸造铬镍不锈钢,填补了国内空白。1958年根据当时口腔材料的进口受到限制,又进行了系列口腔材料的研究,在这个基础上,应那时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学方针,在邵明辉副系主任领导下,创建了上二医校办口腔材料厂,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结合口腔材料学教学生产了口腔材料产品,向全国供应。1960年他创建了二医第一批六个研究室之一---口腔医学材料研究室。早在1962年初在国内首先研究发表室温硫化硅橡胶应用于口腔印模,在70年代初又率先在临床把硅橡胶应用于颌面肿瘤术后修复。70年代后期,他凭借在期间自学的计算机知识,结合教学带领学生开展了系列头面部生理标志的调查研究,测量了学校、农村和工厂大样本的调查和计算机分析,在当时刚复刊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上发表了系列论文,在国内开创了计算机应用于口腔医学的工作。薛淼教授凭借着自身扎实的学科知识,70年代末在医学领域获得市高教局领导支持,建立了后第一个很大的研究项目,组织口腔颌面外科、整复外科、口腔矫形科、骨科、妇产科和病理教研室开展了,在国内外首先进行了镍钛记忆合金交全面的医学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这些研究成果都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研究符合先进的医学科学实验设计原理,具新颖和创新性。当时获得了上海市第一批科技成果奖,之后项目中各组成部门也相继申报获得了更多更高奖项。2005年9月,该成果因成为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在国内外的被引频次居高的81篇论文之一,荣获《中华医学杂志》创刊90年金笔奖。1986年他在中华医学会口腔学会建立第一个学组--口腔材料学组,1998年中华口腔学会建立,又成为口腔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他是我国口腔材料学主要学科带头人。1989年应国家科委委托,在1982年创建的二医大生物医学材料研究室的基础上建了上海生物材料研究测试中心,并担任了全国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配合国家开展医疗器械生物材料生物安全性的研究、标准化和测试工作。并长期担任了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材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上海生物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为发展我国和上海的生物材料事业作出了贡献。90年代,他的研究方向又延伸至生育领域。为了探索一种新型、方便无痛、可逆的避孕方式,他不顾自己年高体弱,在参加国家生育“七五”攻关的基础上,毅然带领课题组承担“八五”科技攻关项目“输卵管栓堵材料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他设计缜密、合理,严格科研管理,注重人才培养。在此期间,他到处奔波进行招标论证,为了梯队培养,他将助手送到国外进修,无形中增加了自己工作力度和强度,长期住在实验室里,工作到深夜。1998年,以薛淼领衔的生物材料高科技产业化开发项目正式进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孵化”,形成上海生物材料新生长点。薛淼作为负责人共承担了包括国家高新技术项目、国家攻关项目、上海市重大科技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合作等23项科研课题,其中十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教委、卫生部、上海市科技进步奖、本人也被评为全国生育科技先进工作者。他创建了口腔修复学博士点,建立了生物材料和口腔修复学重点学科,先后培养了博士后2名,博士16名。

耄耋之年的薛淼教授,老骥伏枥,还在关注口腔修复学和生物材料结合的市特色重点学科的建设;由于他的影响,促成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可生物材料研究测试中心为我国首个在医疗器械生物材料领域的第三方测试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