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墨西哥湾原油_墨西哥原油今天油价多少
1.2007-2008影响国际油价的大事
2.中国的石油主要从哪些国家进口?用什么方式运输
3.为什么说黄金价格和石油价格息息相关?
4.紧急通知!国际油价再次暴跌,会有哪些影响?
5.油价为什么会那么高呢?什么时候才能降下来呢?
2007-2008影响国际油价的大事
2008年是国际原油市场大幅波动的一年,油价走势跌宕起伏。受多种因素影响,国际市场油价在上半年节节攀升,并在7月11日创下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在下半年迅速跌落,并在12月5日跌破每桶41美元,创4年来最低水平。
以下为2008年国际市场上最具指标意义的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波动大事记:
1月2日,2008年第一个交易日,受投资者担心原油供应紧张以及美元贬值等因素影响,纽约市场油价盘中交易一度达到每桶100美元,最终收于99.62美元,创历史最高收盘价。此后,油价有所下降,但还是在90美元上下徘徊。
2月19日,纽约市场油价再次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收于100.01美元,再创历史新高。随着美元持续贬值等因素影响,纽约市场油价一再刷新历史纪录。
3月13日,纽约市场油价盘中一度达到每桶111美元,报收110.33美元。收盘价首次突破110美元。
5月5日,纽约市场油价在盘中创出每桶120.36美元的历史新高,最终收于119.97美元。
5月21日,纽约市场油价大幅攀升并突破每桶130美元大关,最终收于133.17美元。
6月26日,受欧佩克轮值主席预计国际油价仍将走高等消息影响,纽约市场油价在盘中一举突破140美元大关,并创下每桶139.64美元的收盘新高。
7月11日,由于市场担心中东地区局势紧张有可能影响全球原油供应,纽约市场油价创下每桶147.27美元的盘中新高,收于145.08美元,刷新历史收盘纪录。此后,国际油价在波动中逐步走低。
7月15日,受美国经济的影响,纽约市场油价跌破每桶140美元,收于138.74美元。
7月17日,由于投资者担心美国经济状况影响国际市场原油需求,纽约市场油价连续第三天大幅下挫,跌至每桶130美元之下,报收129.29美元。
8月4日,受热带风暴“爱德华”将不会影响墨西哥湾石油生产等消息影响,纽约市场油价盘中跌至每桶119.50美元,收盘时报121.41美元。
9月2日,纽约市场油价在早间电子盘交易中即暴跌10美元,盘中触至每桶105.46美元。当天纽约商品交易所场内交易开盘后油价虽小幅回弹,但最终仍跌破每桶110美元,报收107美元。
9月15日,由于美国金融业震荡引发对美国经济的担忧,以及飓风“艾克”对墨西哥湾产油设施未造成严重破坏,纽约市场油价在收盘时跌至每桶95.71美元。这是今年2月以来纽约市场油价首次收于100美元以下。
9月19日,受美国政府将出台援助金融机构计划的消息刺激,纽约市场油价重返每桶100美元以上,收于104.55美元。
9月22日,由于投资者担心美国政府金融救援计划将导致美元贬值,原油市场出现逼空行情。纽约市场油价一度达到每桶130美元,最终收于120.92美元,暴涨15.7%,创出1984年原油期货市场建立以来最大单日涨幅。
9月29日,由于美元走强以及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加剧了投资者对原油需求下降的担心,纽约市场油价开盘后迅速跌破每桶100美元,到收盘时报96.37美元,单日暴跌10.52美元。此后,油价一路下滑。
10月6日,受全球股市暴跌的影响,纽约市场油价跌破每桶90美元,收于87.81美元。
10月10日,纽约市场油价跌至每桶80美元以下,收盘时报77.70美元。
10月16日,受投资者担心全球经济放缓以及美国原油库存增幅超过市场预期等因素影响,纽约市场油价再次大跌,收于每桶69.85美元。
11月11日,纽约市场油价跌破每桶60美元,收于59.33美元。
11月20日,纽约市场油价进一步下跌,收盘时报每桶49.62美元。
12月5日,受一系列负面经济数据等因素影响,纽约市场油价再次大幅下挫,收于每桶40.81美元,创下2004年12月10日以来最低收盘价。
中国的石油主要从哪些国家进口?用什么方式运输
中国石油进口有两个主要来源,一个是中东地区,一个是非洲地区,其中中东大概有60%,非洲约30%,这两个地区由于政局长期的不稳定以及随时有受美国制裁等危险,所以我国的石油进口来源比较不稳定,另外,我过石油的进口运输主要是通过海运,必经之地的印度洋亚丁湾、马六甲海峡和索马里海域都是海盗猖獗的地区,所以说我国的石油来源及石油的运输安全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中国油价受什么因素影响?
1、国际油价。国际油价的变化将直接影响中国油价的变化,国内油价的调整机制遵循国际油价。
2、OPEC和其他主要产油国的原油产量和出口量。
3、宏观经济。世界主要国家如中国、美国、德国和法国的经济增长将影响国际油价,当经济繁荣时,需求会增加,油价也会上涨。经济不景气,需求减弱,油价就会下跌。
4、通货膨胀。一旦市场上有充裕的资金,就会出现通货膨胀,此时大部分东西的价格都会上涨,油价也不例外。
5、国内原油产量。如果国内原油产量大幅增加,油价就会下跌。目前国内油价较高是因为中国进口依存度较高,一旦发现大油田,有望解决国内原油依赖问题。
6、原油进口渠道受阻。石油进口渠道的收紧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国内油价。
7、市场炒作。原油是金融市场的主要交易品种,因此,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大资金参与其中,短期内资金的炒作可能会使国际油价大幅波动。
为什么说黄金价格和石油价格息息相关?
黄金和石油价格联动的原因分析
金价与油价的正相关关系主要和以下几个因素有关:美元汇率的波动(特别是贬值),通货膨胀,石油出产国的黄金运作,国际大事件的发生。
1.美元汇率波动,特别是美元的连年贬值引发了金价和油价的同向波动
由于黄金和石油在世界交易市场上都是以美元报价,而美元又是国际贸易的主要媒介,所以每当美元升值或贬值时,都会带动黄金价格和石油价格的同向变化。当美元升值时,金价和油价降低;而当美元贬值时,金价和油价又往往升高。近年来,美国政府大量发行美元,造成美元连连贬值,人们纷纷转向其他风险小、可保值的资产,例如黄金。黄金是公认的硬通货,是保值避险的最佳资产之一,人们为避险而将更多资金转移到黄金上来,推动了黄金价格的上涨。与此同时,由于人们预计美元贬值,石油价格可能会进一步上涨,而石油又是当今工业社会必不可少的资源,人们大量购进石油,又推动了石油价格的上涨。
近年来,在美元连连贬值的情况下,石油价格和黄金价格节节攀升。研究者们认为,美国的双赤字是美元贬值的主要原因。鉴于美国的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双双创下新高,短时间内难以消除,这影响了人们对美元价值的信心,美元因此仍处于疲势中。根据美国商务部发布的报告,美国2005年贸易赤字连续第四年上升,达到725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时,美国贸易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创纪录的5.8%,高于2004年的5.1%。不仅如此,2005年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达到4270亿美元,打破了2004财年4120亿美元的赤字纪录。这意味着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连续4年上升,并再次创下新高。到2005年底,美国的双赤字已经超过1.15万亿美元。美国国会预算局估计,在今后10年里,美国的财政赤字总额将达2.58万亿美元,每年的赤字额均将超过2000亿美元。
实际上,2002年初到2004年底,美元指数由116.82下跌到80.57,下跌幅度达31%。尽管格林斯潘连连提高美元利率,2005年美元又有所反弹,但是由于提高幅度有限,远未达到人们的心理预期,在短期内刺激了市场后,美元又开始继续贬值。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以及庞大的军事支出,小布什政府采取了放任美元贬值的政策,从而把美国国内的风险和压力转移给了国际上其他的国家。也就是说,无论是客观上的市场压力还是主观上布什政府的政策手段,美元一直处于巨大的贬值压力中,因此带动这几年金价和油价的飙升。
2.高油价加剧通货膨胀,剧烈的通货膨胀引发金价上升
温和的长期通货膨胀,对石油和黄金的价格影响不大。但是遇到短期内程度剧烈的通货膨胀,物价普遍大幅度上升,货币购买力下降,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恐慌,引起市场激烈的反应,带动石油价格和黄金价格的上升。
高油价常被视为通货膨胀的先兆。石油价格的上涨通常会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高油价影响了消费者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中的能源构成部分,逐渐拉高整体物价。随后,通货膨胀反过来作用于石油价格,带动油价进一步上涨。
而黄金具有良好的抗通胀性和保值性,是通货膨胀的对冲工具,在通货膨胀明显的时期,常被加入投资组合,因此高通胀时期,金价通常上涨。例如,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印尼的金价在7个月内上涨了375%。而当全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处于高通胀或者预期高通胀时,国际市场的金价就会上涨。
3.受石油价格影响的石油出产国对黄金的运作引发黄金价格同向波动
长期以来,油价被视为金价升降的信号指标。因为市场显示金价常追随油价的升降而波动,这和石油生产大国的运作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与这些石油生产大国手中巨额的石油美元有关。所谓石油美元,就是指石油生产国出口大量石油,从而导致了极大的顺差。而国际市场上石油通常以美元来结算,称为石油美元。由于大的石油生产国,如沙特、卡塔尔、阿联酋、科威特、伊朗等大多集中在海湾地区,多为阿拉伯国家,所以它们对石油美元的操作常具有同向性。这样一笔巨大的资金被集中操控,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非常大。
石油是几大产油国的支柱产业。虽然石油生产为它们带来了巨额利润,但是产业结构的单一也为它们带来了一定风险。为了转移风险,石油输出国往往将石油美元中极大的一部分投入到国际金融市场上去。而黄金作为规避风险、投资保值的优良工具,自然也在这些石油输出国的选择范围之内。
由于石油价格上涨后,产油国所持有的石油美元会迅速膨胀,于是这些国家提高黄金在其国际储备中的比例,从而增加了对黄金的需求。由于石油美元数额巨大,石油输出国操作集中性强,推动了黄金价格的上涨。石油价格低迷时的情况正好相反。更严重的是,若石油价格低到大大影响其整个国民经济时,如石油收入不足以弥补其进口支出,那么石油生产国能通过削减一部分黄金储备,确保本国经济正常发展。但这种削减无疑是扩大了黄金市场的供给量,从而影响黄金的价格,有时它们甚至低价抛售黄金,加剧了黄金价格的下跌。
这样的情况在2005年表现得尤其明显。2005年,金价与油价都大幅上扬,为石油输出国带来极其丰厚的收入,特别是中东地区国家的黄金需求也随着石油收入的大幅增加而增加。根据世界黄金协会的统计,2005年中东地区的黄金投资需求同比增长了38%,其中几个重量级产油国对黄金的投资需求尤为强烈,阿联酋的黄金需求增长率达到33%,沙特的黄金需求增长率同比增加82%,埃及的增长率高达150%。由此可见,这些来自中东的石油美元推动了黄金投资需求增长,从而推动了金价的上升。
另一个敦促石油生产国购买黄金的动力来自于国际组织。除了中东地区比较富裕的国家外,还有一些处于第三世界国家的重要产油国,如墨西哥、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和中亚的一些国家,它们比较容易遭受石油低价的伤害,所以这些国家非常重视黄金储备。并且这些国家接受了世界银行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大量贷款,一旦石油价格下挫,这些国家难以归还国际贷款,容易引起国际债务危机。为此,一方面,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要求这些国家准备一定的黄金储备以抵抗风险,另一方面,这些国家为了减轻债务压力,其中央银行增发货币,同时降低利率,推动黄金需求增长,带动金价上涨。
金价和油价波动方向背离的分析
尽管金价和油价大体上呈正向关系,但需要补充的是,这种石油价格和黄金价格大体上同向变动的现象,并非绝对。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各种复杂的原因。
例如:1975年后,当油价维持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带来的高价时,金价却下滑了两三年才开始上涨,并突破了原来的最高价。从1975年到1976年初,通胀率高涨引发了高利率,加之石油危机重创,高失业率和破产风潮席卷西方世界,与通胀密切相关的金价,伴随着其他物价的跌落,也开始滑落。20世纪70年代初的金价飙升中不乏对黄金的投机需求。为了阻止对黄金的投机,美国财政部宣布拍卖部分黄金储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采取相同措施,并要求其成员国用特别提款权取代黄金作为记账单位,不仅增加了黄金市场上的供给,还减少了某些国家对黄金的需求,导致金价背离高油价,不升反跌。
另一次油价和金价比较明显的背离出现在世纪之交。其间,石油价格的涨势虽然不及上世纪70年代,但已明显开始上涨,走出了长达20年的低迷期。与此相反的是依然低迷的金价,1999年8月甚至达到了近20年来最低价位每盎司252美元。即使由于“9·11”事件短期急速上扬,价格仍很快回归低价位区间,大部分时间在每盎司255美元~300美元区间徘徊。这次金价和油价背离最主要的原因是多国央行抛售黄金储备,特别是欧洲国家的央行。继1999年世界银行与瑞士银行宣布抛售黄金后,英国央行也抛售了其储备的约715吨黄金中的415吨,黄金价格应声下跌2%。专家们经过研究认为,黄金市场每个月吸纳25吨黄金将影响不大,但是若各国央行或其他部门已认可和估算的出售黄金的数量加起来,则市场每年需吸纳450吨到550吨黄金,黄金市场上供大于求,黄金价格自然低迷。
其背后的原因则是上世纪90年代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淡化了黄金的价值,特别是各央行心目中黄金的价值。20世纪90年代,金融创新不断,黄金的收益率大大不及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而黄金的储备成本在国际储备中又是最高的。考虑到当时世界经济发展良好,各国央行纷纷把黄金换成更能获利的其他储备品种,形成抛售黄金的局面,自然打压了黄金价格。
另一个促成银行抛售的原因是由于黄金长时间的低迷,很多黄金开采商担心价格进一步滑落,纷纷与大型银行签订了套期保值协议,合同规定按当时的价格出售以后所产的黄金。因此大型银行向央行拆借黄金,在市场上抛售出去,将所得资金支付给开采商,再用开采商以后提供的黄金还给央行,这更刺激了当时对黄金储备的大肆抛售,进一步加剧了黄金市场的低迷。
金价与油价在伊拉克战争时也曾发生过一段短暂的背离。不同于海湾战争时黄金价格飙升,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前,金价始终低迷。原来,在战争前,美元兑主要货币继续走强以及美国道指和标普连续六天上涨打压了金价,使多数黄金市场人士离场观望。同时,黄金市场上的买卖双方普遍认同了美军宣传的速战速决、顺利取胜的预测,因而投资者不愿积极交易,而倾向于等待进一步的交易线索。在伊拉克战争开打后,金价上涨势头亦不明朗,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由于美英联军攻势猛烈,投资者预期战争很快就会结束;二是一部分黄金投资者获利回吐,打压了黄金的上涨,而另外的黄金投资者陷入困境,很难判断是做空还是做多,未能入市。不过这种短暂的背离,随着战事的不容乐观以及美国新发布的不佳的经济数据而结束,黄金价格追随着油价的上涨脚步逐渐上涨起来。
总结
综上所述,从历史数据来看,金价和油价的波动存在一种非确定数字比例的正向联动关系,原因主要是金价和油价都受美元汇率、通货膨胀、石油输出国的市场操作以及国际重大政治事件这几大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其中一种价格的涨跌,结合当时的主导因素,来判断另一个的价格走向。当然,这种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当某个独立的因素影响程度比较大,压过了金价、油价的共同影响因素时,黄金和石油价格的运动趋势可能会发生背离。但从长远来看,黄金价格和石油价格同向运动的趋势比较明显,而且持续时间很长。
紧急通知!国际油价再次暴跌,会有哪些影响?
国际油价6月30日下跌。纽约商品交易所8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下跌4.02美元,收于每桶105.76美元,跌幅为3.66%;8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下跌1.45美元,收于每桶114.81美元,跌幅为1.25%。
油价下跌对于普通民众与一般的企业来说,当然是好事了首先,对于有车一族来说,油价下跌当然是好事,截至到2018年6月,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达到了3.19亿辆。中国目前企业所消耗能源巨大,油价的波动于民众也息息相关的,油价下降意味着燃油费支出减少,间接的减少了生活成本,可以略为提高生活质量。
其次,对于能源消耗型企业来说,油价下跌也是好事,目前中国经济中大部分行业属于能源消耗型的行业,所以当油价下跌时,意味着公司的生产成本降低,提高了公司的利润率。
第三。可以有效减少外汇损失,中国目前的原油进口量占总需求量的七成左右,对国外依存度高,如果过高的油价会导致外汇大量流失,使得国际贸易收支可能会产生失衡。
第四,当油价下跌后会产生一系列的好处,由于油价下跌,普通民众生活成本降低,资金比以往充裕了许多,间接又可以带动消费、旅游等,可以提高普通人的生活质量。
油价下跌也是有着不好的地方首先,比如存在债务违约风险的产油国委内瑞拉,只要油价剧烈下跌并长时间维持在那里,该国未来可能还不得起债务,将会导致债务违约,委内瑞拉所欠中国的几百亿美元贷款就会产生违约。
第二,对于国内一些原油开采企业来说就是坏事了,油价下跌就代表了其主营业务收入的减少,油价下跌对于石油开采企业来说就是意味着利润率的减少。
总结短期的油价下跌或者上涨一定程度上是好事,但是长期的一直上涨和下跌就不会是好事,产油国利润减少,造成持续的亏损,发达国家利益受损,就出现经济动荡。特别是美国控制的原油价格,不可能让石油价格一直跌下去,小幅度跌落之后肯定会迎来一波涨价潮。
油价为什么会那么高呢?什么时候才能降下来呢?
我们先来简要回顾一下国际油价在近几年来的上涨过程。 在2001年911前后,当时的油价在每桶20 美元左右。而到2003年初,油价上涨接近30美元/桶。一年后的2004年初,更突破40美元/桶关口。到2006年初,油价开始接近60美元/桶大关。而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则先后突破80、90美元/桶的关口,直至2008年初的百元大关。 当然,国际油价最近突破百元大关,有一定的偶然性,主要是受到市场利空因素的影响。例如,2008年初尼日利亚石油港口城市的武装,令人们担心这个世界第八大石油出口国的石油供应可能进一步缩减。同时,美国能源情报署公布的数字显示,美国原油库存已连续7个星期下降,并已降低到2005年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但偶然性中也有必然性,因为在那些左右油价的供求关系中,包括需求量、产出量、国际政策、金融、投资(投机)衍生性因素中,又确实包含着推动油价持续走高并保持高位的成份。我们来逐一加以分析。 首先来看世界经济与石油需求。我们知道,这一轮油价高企,并不某个突发事件导致的短期变化,而是受到了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而普遍增长的有力推动。研究表明,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GDP增长明显快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石油消耗量的增长也明显快于发达国家,而且,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耗的增幅显著高于GDP的增幅。 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预计,世界石油需求的持续增长,可能在2015年前后回引发更加严重的供应问题。这其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需求增长来自发展中国家。有的机构,如埃克森美孚公司预测,全球石油需求80%的增长部分,将来自发展中国家。 在考虑石油需求方面,交通系统、特别是汽车,需要格外被提及。以美国为例,美国拥有近3亿辆汽车,被称为“车轮上的国家”。美国石油消费占全球石油消费的25%,但石油生产只占全球石油产量的大约9%。美国经济、特别是美国交通系统的燃料,有97%是石油。 中国汽车拥有量的猛涨,也使得石油消费强劲。中国现在将近有2050万辆车,与上世纪90年代初相比增长了3倍,近年来车辆的销售增长率一直在20%以上。自1993年以来,一直就是石油净进口国。目前,石油需求的近半依赖进口。至于邻国日本和韩国,石油更是100%依赖进口,突显亚洲经济的火车头对石油的巨大需求量。 其次来看石油的供给与储备。总的情况是全球石油供应的增长,赶不上需求的增长。世界性石油供应短缺现象,在短期内还会呈现加剧态势。用有的学者比较悲观的描述,就是世界每消耗了两桶石油的同时,却只发现一桶新石油的产能,因为世界上大多数成熟油田的产能都处于下降的趋势之中。 美国已开采完大多数的传统油田。英国北海石油的产量从1999年就开始衰退。墨西哥油田也在2006年达到产量峰值。沙特的7大油田占全国石油供应的90%,但产能也在逐年衰退。在中国,约占石油总产量30%的大庆油田,产量也以2-3%的年均速度递减。第二大油田辽河油田的产量也一直在下降。几乎全球都在发生相似的情况:产量达到最高点后,面临两倍数的下降。下降的速度,快于预期。 当然,我们说全球石油紧张和产量下降,主要是指开采条件优越、天然油质好、经济价值高的高效、低成本的轻质油田(传统油田)的储量和产能减少,并不否定全球范围内其他类型的油田和其他形式的产油方式的存在和扩张潜力。事实上,油价有反作用力。在油价处于低位时,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的油田和其他形式的产油方式是没有开发价值的,反之则不然。 打个比方,传统油田的产油成本低。按美国能源部的测算,包括勘探、开采、运输成本在内,传统油田的生产成本一般在10美元/桶以内,理论售价应在40美元/桶之间。采油条件特别好的国家,如沙特,原油生产成本可低至3-4美元/桶 - 在那里,人们只要向大油田的底部加水压,油质好、价值高的轻质油便浮到表面。可惜的是,这样的优质大油田正越来越少,跟不上需求的增长。 所以,综合石油需求、供应与价格的狭义的相互影响来看,有三句话可以概括:第一、快速增长的石油需求,拉动油价持续上涨;第二、传统油田产量的下降,推动油价提升;第三、油价上涨带动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油田和其他形式产油方式的扩张,反过来缓解石油供需矛盾,抑制油价过高的攀生。 所谓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油田,典型的类型包括油页岩矿、油沙矿、以及分布在北部高纬度寒冷地带的特殊油田。 作为前者,油页岩看起来象普通岩石,但加热后就会渗出油泡。美国、中国、巴西、爱沙尼亚、澳大利亚等国都有此类油页矿。美国更是独占优势,有超过世界油页岩矿产量72%的储备。仅在科罗拉多落基山表下面,就蕴含2万亿个桶的储量,具有8倍于沙特、18倍于伊拉克、21倍于科威特、22倍于伊朗的原油产能;其规模超过当今世界已被证实的全部传统油田的原油储量。 作为后者,加拿大等国在北部艾伯塔等地区拥有丰富的油沙矿资源,产能可达数百亿桶油的规模。另在加拿大的西北寒冷地带,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发现了储量在400亿桶的特殊油田。说它特殊,主要是因为其气候恶劣,开采条件差 - 这是一个冬天冰山覆盖、夏天一片沼泽的特殊地带。冬天的温度可下降到零下60 和70度,使人和机器在那里作业面临非常危险和困难的状态。 但从技术的可能和可行性上,现在我们已完全具有开采油页岩、油沙、以及北部高纬度地区特殊油田的成熟能力。不过,从现实性、迫切性来看,是否进行实际的开采活动、以增加石油供应量,还要看油价高低是否满足开采成本及盈利的空间。按估算,油页岩矿的开采成本在每桶25 美元左右,油沙及北部高纬度地带的油田开采成本也离这个数值不远(均与传统油田存在显著成本差异)。在油价在35-40美元/桶时,不会有任何公司去花钱投资和生产。但当油价上涨到75-80美元/桶时,就会有许多公司积极介入生产,以获得现实的利润。 而所谓其他形式的产油方式,则主要包括一种煤转液技术(CTL)的技术过程。这种技术的萌芽,其实早在二战的德国就已开始。当时的传统做法,是第一次技术过程实现煤转化为气(一氧化碳和氢),第二次过程再将气转变成柴油、汽油或其他相关产品。制约此项技术应用的现实性和迫切性的因素,同样是成本和油价之间的盈利空间。 因为煤转液过程的生产成本在每桶30-40美元,所以不到油价上涨至75-80美元/桶,不会有许多公司真正地去应用这项技术,增加石油市场的供应。但到价格到位、市场条件成熟时,煤转液技术的潜力非常之大。据美国五角大楼估算,仅美国一国,就具备可生产9640亿个桶油的煤资源。其产能,大于整个中东地区约6850亿桶油的传统油田产能。 从上述角度分析,我们知道:按现有的石油需求、供应条件和价格因素来看,当市场油价上涨到75-80美元/桶时,尽管会有时滞,但世界石油会有一个来自于包括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油田和其他形式的产油量的显著扩张,从而大幅增加供应,缓解供求矛盾,舒缓价格上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同意美国能源情报署关于2008-2009年世界油价可能会适度回落到每桶80美元附近的预测结论。 当然,具体到特定时点的油价是跌是涨、何时跌涨,除了考虑上述石油需求、供应与价格的狭义的相互影响之外,还必须结合分析国际政策、金融、投资(投机)衍生性等广义因素的影响,当然,我们认为:石油需求、供应与价格的狭义的相互影响,对油价跌涨起着长期的、基础性的支配作用,而国际政策、金融、投资(投机)衍生性等广义因素,更多地对油价跌涨起着短期的、伸缩性的配合作用。 先来看国际政策。欧佩克、俄罗斯等国的政策对世界石油的供应影响巨大,而美国的政策则对世界石油的需求影响显著。短期内,约占全球原油总产量40%的欧佩克还不会改变限制成员国产量以防油价下跌的基本态度。而俄罗斯,虽然在过去几年中因油价上涨和开采技术进步,石油生产得到快速扩张,产量已超沙特,但它对与西方公司合作扩大石油产量的呼吁兴趣不大,更愿意与欧佩克一起坐享油价上涨的巨额利益。 作为石油消耗大国的美国,已在2007年12月通过了由布什总统签署了新能源法案,决意改变对石油长期以来的高度依赖性。根据新能源法案,到2020年,美国汽车的油耗必须比目前降低40%,而生物乙醇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到2022年必须达到360亿加仑。美国正试图通过这种坚定的政策导向,影响西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石油需求。 但鉴于在美国历史上、特别是尼克松总统任内、卡特总统任内,曾都有过“摆脱对外国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独立”等的类似政策、但却从未成功的先例,布什总统的这一次新能源法案的政策效果,还有待观察。只不过,前几次总统政策的失败,大多源于国际市场油价的走低所致(其中包含欧佩克的政策反击)。可从导致油价降低的结果来看,也不能说是政策的完全失败。 最后,我们来看金融、投资(投机)衍生性因素。这里,最重要的,是美元贬值、以及石油期货市场及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角色。美元连续贬值,当然会反过来促使以美元标价的石油价格的持续高走。事实上,如果我们按美元贬值幅度回算各年度的油价实际涨幅,就会发现,它们只是名义涨幅的60%左右。 石油期货市场方面,一些养老基金、公共基金、对冲基金的投资(投机)性参与,对价格起伏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市场的资料显示,以对冲基金为主的非商业交易商,所持有原油期货仓位可达到30%以上,非常活跃。它们改变了石油市场由石油生产方和消费国占主导的传统格局。对冲基金、投资银行的任何动向,都会加剧油价和市场波动。这一点,在解释世界油价短期波动、特别是振幅加大方面,尤其值得注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