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油暴跌,政策退坡,看似危机四伏,难道新能源市场要凉了?

2.特斯拉与国产电动汽车相比较优势在于哪里?

3.中国的氢燃料电池汽车,被什么卡了脖子?

4.20万以内不输Model3,续航近500KM的纯电动车,首推这五款!

原油暴跌,政策退坡,看似危机四伏,难道新能源市场要凉了?

宁德油价补贴公示系统_宁德燃油汽车购车补贴

今日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0.5万辆和11.4万辆,同比下降60.2%和56.4%。全球疫情蔓延、国际原油价格下跌、国家补贴政策退潮等等原因,都导致了新能源汽车销量的下跌。

当前经济衰退各行各业都步入寒冬,新能源汽车产业更是如此,唱衰新能源汽车的声音比比皆是。

但销量的不景气除了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品牌自身定位不准品质不过硬也是重要原因,政策补贴比例降低,让纯电车失去了价格优势,虽然面临巨大挑战,但机遇并存,仍有破局之道。

钴等原料面临供应中断风险

受疫情影响,动力电池原材料锂的重要生产国澳大利亚、智利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采矿勘探公司、协同的企业单位,都严格限制出行,原材料钴的主要生产国刚果也面临停产问题。原料供应链和产品价格的不稳定,赣锋锂业和华友钴业股价明显下跌,前者是LG化学和特斯拉等公司的的供货商,而后者则为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提供原材料。受此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巨头特斯拉股价盘中暴跌。

随着技术的逐步发展,低钴乃至无钴电池的出现让钴不再是制约电池发展的因素。比亚迪不含钴的刀片电池已经进入量产阶段,特斯拉也官宣将自造无钴电池,不仅能降低成本、提升电池容量,同时还能提升电池安全性。另外,电池成本基本上占纯电车成本40%,如果电池成本能大幅度降低,那么纯电车的售价也有望和燃油车降到相同的水平线上。

新能源补贴政策退坡

近日四部委发布的新能源补贴政策也让各大车企议论纷纷,新能源补贴延长两年固然是好,但30万元的补贴门槛也是让很多定位中高端的纯电SUV略显尴尬。有人说这是在帮特斯拉对抗国内造车新势力,有人说这是让国产电动车有了一点价格优势。但总的来说也是国家救市、鼓励消费者购买热情的一项扶持政策。

而在北京等摇号购买燃油车的城市,对于有购车用车需求的人来说,在过渡期更可能想抓住新能源补贴的尾巴及时下定。对于购买30万元以下纯电动车的潜在消费者来说,影响也基本可以忽略。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纯电车也是时候脱离国家政策保护伞,依靠自身实力征服市场了。近几年国家对新能源车型的补贴也是其迅猛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成熟的产业不能永远依靠国家政策的扶持,首先要让自己的产品品质过硬,才能和传统汽车扳手腕,真正的让电动车进入大众的视野。

原油价格下跌

近日国际油价的低迷,让2020年本就不景气的新能源车市又蒙上一层阴云。原油价格的下跌导致油价降到了一个夸张的水平,国际油价跌到40美元以下则会促使中国触发地板价,“水比原油贵”的调侃已成为现实,不少因为油价原因考虑买电动汽车的消费者,重新把目光投向了传统汽车。相较于燃油车,纯电车的优势在于用车成本较低,这么一看似乎新能源车型不再有优势。

但油价从来都不仅仅是影响新能源市场的主要因素,不用说储油量大的高油价低电价的国家,从初衷来看,发展新能源汽车立足点本不是为了省油或省钱,而是逐渐严峻的环境问题要求我们降低碳排放。

越来越多的国家制定了长期规划,各大车企制定的燃油车退出市场的时间表也印证了这一点,例如宝马暂停传统燃油发动机的研发,转向电驱动和电池;奔驰也官方宣布2022年前旗下的传统燃油车将全部停产停售,所有生产的车型只提供混合动力版或者纯电动版车型。仅凭原油价格下跌就判了新能源行业的死刑可以说相当狭隘。

但原油价格下降对新能源行业有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毕竟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从来都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当燃油车的用车成本降低到和电动车差不多的水平时,大家肯定更青睐。当然,我们都知道,原油价格下跌与今年新冠疫情密切相关,国内疫情虽基本消除的情况下,国外状况却不甚乐观,带来了石油消费的大幅减少,引起油价变动。长期来看,油价不会一直走低,至少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时,油价必然会回升。

但谁能说这不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种驱动力呢?新能源汽车的短板一直都是续航里程的问题,油价下跌也会给各大车企带来危机感,加快出新车、提升续航里程的脚步。技术从来都是在竞争中发展,对手往往是最好的催化剂。

当然还有国家在从中斡旋。本月中旬国家电网公司宣布启动新一轮充电桩建设,计划安排充电桩建设投资27亿元,新增充电桩7.8万个,覆盖多达24个省市。这一举措也是在刺激新能源汽车消费,带动产业链发展。未来四年,南方电网也将在充电设施上投资251亿元,计划建成大规模集中充电站150座,充电桩38万个,为现有数量的10倍以上。

虽然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面临种种挑战,但总的来说还是有破局之道的。国家新能源补贴政策的两年延长也证明这个行业还是相当有潜力的。再加上当下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动车的电池也在不断地突破创新。结束了蜜月期的新能源汽车行业需要证明自己在市场上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如今新能源汽车对大众来说已经没有了新鲜感,看得见的优势才是吸引消费者购买的硬道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特斯拉与国产电动汽车相比较优势在于哪里?

斯特拉电动车相比于我们国产电动车来说非常受欢迎,优点也很多,下面我来一一列举一下。

提到买纯电动汽车,大多数人第一反应都是特斯拉,尤其是最近特斯拉的频繁动作,让特斯拉的知名度变得更高,讲真,有时候都觉得买纯电动汽车不买特斯拉似乎都会被人嘲笑。那么特斯拉到底好在哪,为什么就是比国产纯电动汽车受欢迎?

尤其是在国产纯电动汽车发展到今天着这种情况,还有很多人国人如此追捧特斯拉。讲真,如果追捧的是奔驰、宝马,或许我也就不说什么了,追捧特斯拉的确是让人好奇。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好奇吧,所以我问了一大圈喜欢特斯拉和买特斯拉的朋友,简单总结了下面这几个原因。

不得不说的是特斯拉的想法是很超前的,这点国产车企里面好像也就蔚来有的一拼。不论是充电站,还是快充的想法与实现,实际上特斯拉做的都是快人一步。

最近特斯拉充电站所谓的充电5分钟,续航120公里不也是在很多人心中激起波澜了吗。讲真,对于纯电动汽车,你可以不在意续航,毕竟市内代步够用,高速2、300公里范围内肯定有充电桩,但是谁也受不了动辄几个小时,或者十几个小时的充电时间,难道不是吗?

其实国产纯电动汽车的技术并不差在哪,但是和特斯拉比起来,在一些方面还是比较弱的,比如说自动驾驶,虽然这一功能目前只能作为辅助功能使用,但是尝试过的小伙伴都知道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如何。

不过对于国内的用车环境来说,我觉得基本上也就是能让你低头拿东西的时候更安全吧。除了这一技术之外,那就是充电技术,不能说特斯拉的电池比国产车好多倍,但是耐用的程度或许并不同,续航大多数时间是更长的,这点是让人羡慕的,而且充电时长也比很多国产车企要好,只能说车主愿意买、敢买,还是有原因的。

中国的氢燃料电池汽车,被什么卡了脖子?

文|东篱

“我从未想过可以再见到它。”时年91岁的Floyd?Wyczalek在2016年又一次坐进了Electrovan的驾驶室里。

握着他50年前参与制造的全球第一辆燃料电池概念车的方向盘,这位前通用汽车工程师眼里发着光。

转眼又是4年。2020年9月8日,通用汽车宣布20亿美元入股电动汽车公司Nikola,其中燃料电池技术的应用是双方战略合作重头戏之一。“价值数十亿美元”,这是Nikola创始人Trevor?Milton对通用燃料电池项目的评价。

而在万里之遥的中国,很多人说,2020年是氢能元年。

逐利的资本不太会撒谎。氢云链数据显示,2020年前7个月,中国的氢能产业名义总投资超过1300亿元,同比增长逾30%,投资达到百亿级别的项目就有5个,而2019年同期只有2个。

如今,出台支持氢能发展政策的地方政府也超过40个,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规划的氢燃料电池电堆产能逾3000兆瓦,燃料电池汽车预期产量超10万辆。

9月13日,上汽集团正式发布全球首款燃料电池MPV?上汽大通MAXUS?EUNIQ?7,同时公布其“氢战略”。

资本、政府、车企纷纷出手,在这个逐渐转凉的九月,中国氢燃料电池市场格外火热。

氢的诱惑?

提到燃料电池,现在很多人习惯性在前面加一个字——氢,也就是氢燃料电池,暗示着这是一场能源动力的变革。

人类每一次的能源变革都是提升减碳加氢、提升能量密度的过程。

氢气是一种高能、高效的能量载体。古代木材作为燃料的能量密度只有每公斤0.13兆焦,现在标准煤、石油、天然气直到氢气,能量密度最高达到了140兆焦。

而且氢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获取方式多种多样,无论是工业副产品、石化能源还是水,人类都可以通过各种方法从中获取氢气。

21世纪,人类正在从化石燃料时代向绿色能源时代迈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认为,转变分为两个:一个是化石能源消耗向绿色能源再生转变,另一个是从高碳燃料向低碳燃料转变。回归本质的话,还是燃料的“加氢减碳”。

“零碳”能源最终指向了氢能,这是一种零排放的清洁能源,氢气和氧气充分反应的最终产物只有水。

氢能如此诱人,各国政府开始出手制定战略。

日本等多国已经将氢能社会定为国家战略。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德国等国将氢能视为振兴经济的重要手段。2020年6月份,德国宣布将再投入90亿欧元以支持氢能的发展。

中国在这方面也已开始布局。2016年5月,、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表示要“开发氢能、燃料电池等新一代能源技术。”

之后的2019年,氢燃料电池首次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氢能被纳入《能源法》征求意见稿。近期,有媒体报道称,由多个部委参与的中国氢能发展整体规划正在制定之中,中国氢能的顶层设计呼之欲出。

在落地方面,汽车产业是氢能战略的重要一环。

作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汽车使用氢燃料需要通过燃料电池系统。

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外部供应的燃料与氧化剂中的化学能通过电化学反应直接转变为电能、热能、和其他反应产物的发电设备。

目前行业研究较多的燃料电池是外部供应燃料为氢气、氧化剂为氧气的质子交换膜氢燃料电池。燃料电池汽车就是以车载燃料电池系统产生的电能为动力或主动力的汽车。

1966年10月28日,在美国密歇根州,通用汽车展示了一款名为Electrovan的概念车,被视为是全世界第一辆燃料电池车,由于成本过高,当时没有得到推广。

如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汽车电动化的趋势不可阻挡。只是,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从过去到现在,电池安全仍然是很多消费者犹豫是否购买纯电动汽车的重要因素。最近宁德时代“811”电池也陷入安全性的争议当中。

氢燃料电池也是电动化浪潮中的一员,而且“燃料电池的安全性比锂离子电池高。”中国工程院院士衣宝廉认为,氢燃料电池本质是一个通过电化学反应实现的能量转化装置,原理上和锂电池是一致的,但从工作方式来看,它和内燃机更像。

内燃机的汽油(柴油)是存储在油箱里面的,燃料电池的氢气是存在储氢瓶里面,前者有发动机进行能量转化,后者的能量转换场所是在燃料电池电堆中,电堆和储氢瓶是分开的。

“我搞了一辈子燃料电池,从来没有发生过燃烧和爆炸的事故。”衣宝廉表示,燃料电池电堆里面的能量很少,如果出了事情,只要把氢气的供应切断,就能保障安全。

然而,这样一种高能、高效、安全的可再生清洁能源,现在刚刚步入商业化的窗口期。

两起两伏后的曙光?

当前,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民用热潮已是20世纪以来的第三波浪潮。

通用的Electrovan在1966年没有掀起太大波澜,直到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带来了第一波燃料电池民用化的热潮。

当时国际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对以色列等国实施石油禁运,仅仅3个月时间,从1973年10月1日至1974年1月1日,国际油价从每桶3.11美元上升到11.65美元,引发了全球性石油危机。

石油危机使得民用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和投入火热了一段时间,但这波浪潮并不持久,随着危机的暂时解决,燃料电池的热潮就慢慢冷下去了。

第二次浪潮兴起于2000年前后,由加拿大的巴拉德等燃料电池生产企业推动。但是因为当时的技术没有成熟到商业化应用的阶段,车企并不支持他们,消费者也没有需求,零部件供应商一方撑不起燃料电池汽车市场,最终氢动力汽车也没有发展起来。

此后一段时间内,由于氢燃料汽车在全球范围内迟迟无法实现量产,不少政策逐渐向搭载锂电池的纯电动汽车倾斜,氢燃料汽车全产业链频现倒闭潮。

到了2014年,丰田终于推出全球首款量产氢燃料电池汽车Mirai,沉寂多年的氢能汽车行业才得以复苏。

以此为起点,第三波氢能浪潮在汽车领域的暗流开始涌动。事不过三,或许这波氢燃料电池的商业化真能起来。

在各国政策扶持下,丰田汽车推出了Mirai,本田的Clarity、现代的NEXO等乘用车型亦纷纷量产。上汽也推出了搭载氢燃料电池系统的荣威950。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进华在2018年就曾表示,国外车企量产车型的主要性能,包括寿命、功率密度、价格等方面,与传统汽车相比都已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在商用车领域,丰田正在加码,通用则选择和电动卡车公司Nikola合作推进燃料电池系统在卡车领域的落地。国内的长城、福田、上汽也都在发力。

但是和国外相比,目前中国在氢燃料电池领域的技术实力仍有短板。

“应当正视我国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和国外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彭苏萍表示,“卡脖子”技术分布在氢能产业的多个环节,急需打破技术封锁,包括氢气储运技术存在的短板、相关核心设备主要依靠进口等。

被什么“卡脖子”??

燃料电池技术原本应用于航空航天以及军事等领域,从技术本身来看,相对成熟,不存在太大的难点。

但正因为被用在不计成本的航天和军用领域,燃料电池技术门槛其实很高,拓展到民用领域,如何削减成本成为关键。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制约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氢气这一能源本身。

在用户和政府端,对于燃料电池汽车的认知非常不充分,对于其安全性的质疑很多。同时法规标准也不完善,丰田在日本也遇到困难:在氢燃料电池汽车进入密闭空间如地下停车场时,没有权威第三方可以证明这是没有安全隐患的。

此前张进华就曾表示,很多官员中仍将氢与不安全划等号,因此进行科学普及至关重要。

值得庆幸的是,政策正在放开。上汽集团副总裁蓝青松透露,从今年开始上海不再将氢气定义为危化品,而是转为燃料,“将其视作燃料来管理,这便是政策上的巨大变化。”

不过问题不止这些。作为交通领域的能源,氢能的供给规模和价格不足以支撑大规模商业化推广,氢燃料的加注困难,费用偏贵。

氢能产业链分为制氢、储氢、运氢和加氢等几个方面。

以最终端的加氢站为例,里面的设备就包括压缩机、加氢机、顺序控制柜、卸气柜等等。上海氢枫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方沛军表示,“加氢站里面建站很多设备是来自国外的品牌,目前来看(比例)还很难降下来。”

采购国外设备的成本将被传导到终端的加氢价格,目前来看,氢气的价格对于消费者而言还是太贵。

一位上汽的氢燃料电池资深工程师告诉HD汽车商业周刊,“或许氢气出厂只要几块钱,但经过脱硫、纯化、加压运输、气站储存,到了加氢站可能还要升压,此外加气站成本可能占到40-50%,综合成本算下来就很贵。”

近期在安亭的加氢站,HD汽车商业周刊观摩了一次加氢演示,机器屏幕显示,加注0.35千克的氢气共需支付25元人民币,也就是每公斤的氢气加注价格超过70元。

不过相关人士透露,他们和加氢站签订的协议远没有这么贵,每公斤不到40元。

但是业界普遍认为,氢气价格达到20-25元才能够让用户有好的体验,现在加氢价格动辄每公斤六七十元,补贴后也在40元上下,相比加油或者充电,汽车加氢的单位价格更贵,因此,短期很难通过纯市场化的行为进行推广。

再回到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生产制造环节,从全球视角来讲,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产业链也难言成熟。

“丰田、本田和现代,大多都是依靠背后财团,打造一个全封闭系统自己干。”广东泰罗斯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锐明对HD汽车商业周刊透露,现在很多催化剂、质子膜等核心材料和零部件掌握在少数企业手中,成本居高不下。

上海捷氢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卢兵兵指出,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碳纸等是氢燃料电池电堆领域“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和零部件。

以质子交换膜为例,全氟结构的质子交换膜要实现大规模量产的条件严苛。一方面,氟化工材料很特殊,有强腐蚀性、爆炸性,所以要求工业化的稳定的生产平台,而这个需要时间的积累。另一方面,厂商还要和车企一起开展试验评价,“没有试验评价,就没有人敢用你的膜”。

更令人担忧的是,研发全氟质子交换膜现在还是烧钱阶段。据山东东岳集团首席科学家张永明介绍,“这个膜现在一直在赔钱,年年几千万,一般的公司都不愿意做,愿意负责任的公司才做。”

国家也发现这些问题。在2020年9月5日的泰达论坛上,财政部经济建设司一级巡视员宋秋玲解释了燃料电池汽车的财政补贴变动,“转型后的示范政策核心目标就是支持企业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

现如今,氢能各环节尚未真正打通,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术不在自己手中,这是两个卡住中国企业脖子的关键问题。

甚至两者之间还存在矛盾,既有燃料电池系统和氢气的价格矛盾——“做氢的觉得电堆贵,做电堆的觉得氢贵”,也有氢燃料电池车和加氢站之间的数量矛盾——“车觉得没(加氢)站,站觉得没车”。

问题的症结在于“规模”。

一百万辆的生死线?

截至2020年8月,我国已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超过7200辆,累计运行里程接近1亿公里,共建成加氢站72座,但这还远远不够。

“燃料电池车在2035年必须达到一百万辆,如果达不到,就是有风险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直言。

西方国家在公司角度来看会有“死亡之谷”,即技术开发成功后,商业化还要越过投资规模、回报率、风险控制等难关,但中国现在从国家层面给企业搭了桥,要利用好这个机会。

“目前中国燃料电池市场的火热,其政策导向非常明显,这是好事。”一个深耕燃料电池市场数十年的专家对HD汽车商业周刊表示。

遗憾的是,国内不少企业只关注眼前利益,花钱投产是为了国家补贴,而非提高技术。所以补贴政策要既照顾到现状,更要鼓励自主专利研发,推动技术进步,今年“以奖代补”的政策转变也暗合此理。

毕竟在政策基础上,企业主动投入才是推动行业进步的力量。

同济大学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研究所所长章桐直言,“由于各方面因素,国内企业投入还是不够,产业就很难起来。”反观丰田、通用等车企,在燃料电池上做了几十年的投入,近几年的研发费用每年高达上亿美元。

不过章桐表示,这方面上汽是个例外。作为中国最早开展燃料电池技术研发的汽车企业,上汽于2001年就启动了凤凰一号燃料电池汽车项目。2006年正式成立燃料电池事业部,从整车集成、系统集成,到如今发力突破电堆技术,公司一直在投入研发,并相继推出燃料电池乘用车荣威750、950和商用车上汽大通FCV80、EUNIQ?7等车型。

在这期间很多燃料电池相关的企业或倒闭或转型,上汽当然也受过影响。

时任上汽集团前瞻技术研究部燃料电池系统部总监陈雪松对HD汽车商业周刊坦言,“外面都死掉了,上汽内部也曾质疑过,这个方向对不对?最终坚持了下来。”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车企正加入进来,上汽大通MAXUS?EUNIQ?7更是计划瞄准中高端商务出行领域,进军个人消费市场,国内燃料电池商业化开始加速突破。

发布MAXUS?EUNIQ?7同时,上汽也发布了“氢战略”:在2025年前,推出至少十款燃料电池整车产品,上汽捷氢科技达到百亿级市值,建立起千人以上燃料电池研发运营团队,形成万辆级燃料电池整车产销规模,市场占有率在10%?以上。

“燃料电池的乘用车受到基础设施制约较大,目前来看更适合先应用于商用车领域,围绕加氢站进行运营,并在公共交通、物流以及城市出行等领域中率先落地。”蓝青松表示。

今年的泰达论坛上,宋秋玲表示:“本次示范重点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在中重型商用车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并向重型货车倾斜。”

确实,相较乘用车,客车和卡车对燃料电池的技术要求更低,商用车规模化可以培育一批能源供给、零部件甚至是材料的供应商,把中国自主的产业链打造起来,然后逐步提高技术水平,进而扩展到乘用车领域。

正如上汽集团副总裁兼总工程师祖似杰所言,燃料电池要先在商用车领域规模化应用,而规模又将带动产业的良性循环。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结合混动,乘用车继续坚持纯电路线,客车、卡车等商用车领域提升应用燃料电池技术的比例,“双线并进”将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

更多难题还在后面。商业化之后,企业还要考虑“燃料电池出现问题的承受度”,即如何进行售后服务。中国能源工程集团首席科学家范钦柏指出,这是过去很多美国燃料电池企业失败的主要问题,也将是中国企业将来必须面临的困难。

“你氢醒了吗?”范钦柏说,他希望各位从业者这样问问自己。

-END-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20万以内不输Model3,续航近500KM的纯电动车,首推这五款!

即便如今油价已跌回5元区间,但从长远来看,电动车依然是大趋势。加之如果只是城市通勤,外加自家装有充电桩的话,依然有不少消费者愿意尝鲜电动车。比如特斯拉Model?3国产之后,价格拉到30万元以内,就已经让不少人暗自兴奋了。国产Model3也成为近期最畅销的电动车之一。

遗憾的是,相比传统燃油车,目前好的电动车,选择还是少,高端的电动车都不便宜,而太便宜的又像老头乐,又或者是油改电,续航里程有限。

但仔细筛选的话,在目前电动车市场中,特别是10万至20万这个消费者普遍能接受的价格区间里,还是能发现一些产品力不错的车型。尤其在消费者最关心的续航里程方面,这些车型几乎都能达到NEDC续航里程500公里左右。而且,这几款车的颜值、性能都属一流,并不比特斯拉Model3逊色多少。

菲斯塔纯电

补贴后售价:17.38-19.88万元

续航里程490公里

首先推荐的一款车型是菲斯塔纯电车型,补贴后价格17.38-19.88万元。动力方面,菲斯塔纯电动全系搭载一台最大输出功率为135kW的电动机,最大马力184匹,最大扭矩310Nm。如果你不清楚这套动力总成是什么概念,够不够用。那么不妨参考一下宝马325Li的动力水平。

在消费者最关心的续航里程方面,菲斯塔纯电配备了一块能量密度为141.4Wh/kg的三元锂电池组,NEDC综合续航里程为490公里。要知道国产特斯拉Model?3续航里程也才445公里。

目前,电动车最大的痛点就是续航里程。以致许多电动车冬天不敢开暖风,夏天不敢开空调。但纯电菲斯塔490公里的续航里程或许能让车主避免这种尴尬,完全足以满足消费者在城市里的通勤。

如果你注重续航能力,又看重合资车的品质,那么这辆菲斯塔纯电车型完全值得考虑。

吉利几何A

补贴后售价:15.00-19.00万元

续航里程500公里(高标准)

吉利几何A高能超长续航版车型,搭载了来自宁德时代的61.9?kWh电池组,永磁同步电机最大功率163马力,最大扭矩250牛米,官方0-100km/h加速时间8.8秒。

在大家关心的续航方面,几何A这款高标准版NEDC综合续航达500公里,在国内属于同级一线水准。在电池管理方面,吉利装配了ITCS电池智能温控管理系统、HEDS高效电驱系统、智能高效精密电控系统,能够确保电池安全、高效工作。

配置方面,几何A作为新能源车型,配置优势较为明显。智能语音控制、行车记录仪、360全景影像等功能几乎都能在它身上找到,其中L2?PLUS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算是一大亮点,包括ACC自适应续航巡航、ICC智能领航、一键自动泊车等功能,在驾驶安全方面有所保障。

几何A在续航、配置方面都达到了这个价位的主流水准,在造型设计方面也给人带来一定的新鲜感,车内很多细节都很有环保科技感。

威马EX5

补贴后售价:13.98-18.98万元

续航里程520公里(高标准)

虽然威马EX5拥有两个不同续航版本,但他们的动力水平是一样的,均为一台永磁同步电机驱动,最大功率218匹,最大扭矩315牛米,百公里加速时间为7.9秒,NEDC续航里程分别为400公里和500公里。

对于电动车来说,如果车上没有配备自动驾驶或者说驾驶辅助功能,似乎就少了些灵魂,威马EX5除了低配版本,其他车型上都可以选装Living?Pilot智行辅助系统。整个驾驶辅助系统支持ACC自适应巡航车道偏离纠正、TSR?交通信息识别等功能,遗憾的是并没有标配。

总的来说,威马EX5起步售价仅11.23万元,却有着传统2.0T燃油发动机动力表现,而且,它能带给你更多的是一份安静,以及中规中矩的自身产品力。

小鹏汽车G3

补贴后售价:14.38-19.68万元

C续航里程520公里(高标准)

小鹏G3配备的宁德时代的三元锂电池,电池密度为180Wh/kg,防水防尘级别为IP68,NEDC综合续航里程520公里款型配备的电池组容量为66.5kWh。电机最大功率197匹,最大扭矩300牛米,0-100km/h加速时间为8.6秒。

电机功率方面虽然不如威马EX5,但在驾驶辅助方面,小鹏G3除了最低配车型外,其余都是标配,其中像ACC自适应续航、ATC自适应弯道巡航、ASL自动限速调节、AEB自动紧急制动带行人检测、DOW车门开启预警等功能都有配备。

所以,相较之下,小鹏G3配备的X?Pilot系统要比威马那套Living?Pilot更加实用。

只不过,小鹏G3也有它的不足,譬如中控大屏画面“感人”,车机系统存在bug等。

不过就整体而言,小鹏G3在驾驶方面还是可圈可点。譬如在经济模式,小鹏G3整体驾驶感受接近燃油车,加速平缓,不暴躁,不会带给驾驶员级乘客眩晕感,而且电门脚感也比另两种模式细腻的多。加上520公里的城市续航,应该可以满足大部分消费者的用车需求。

哪吒U

补贴后售价:13.98-19.98万元

NEDC续航里程500公里(高标准)

哪吒U是哪吒汽车的第二款车型,新车定位于紧凑级SUV,新车将搭载与上汽变速器联手打造的S-EDS“三合一”高性能集成电桥,该系统将电机、减速器及控制器做到了三合一深度集成。与行业内同类产品相比,其重量减轻约10kg,体积缩小约20%。效率方面能得到约10%的提升。参数方面,哪吒U高续航版本车型电机最大功率150KW,最大扭矩310N·m,其NEDC续航里程为500公里。

此外,哪吒U在动力系统中还加入了“Hozon?EPT2.0恒温电池管理系统”,要知道目前新能源电动车的三元锂材料对温度的要求极高,只有到电池处于适合的工作温度,才能发挥出最大性能,哪吒U这套系统揖让电池在15-45度的循环区间循环工作,从而提升电池效率,保障续航里程。

哪吒U在配置方面也加入了黑科技,譬如“透明”A柱,哪吒U在车内A柱上安装了OLED柔性屏,配合车外摄像头来实现这项功能,从而解决视觉盲区,只不过,虽然体现了科技感,但这项功能需要1.2万选配,各位觉得值得吗?

最后说说?

此次推荐的车型中,有造车新势力,有国产品牌,也有合资品牌。长续航纯电动车是现在各家车企研发的中心,除了可以获得符合更高标准的补贴政策外,也可以满足用户对长续航用车的硬性需求。

你会选择一辆续航500公里左右的纯电动车吗?或者说你希望一辆纯电动车的续航里程是多少呢?欢迎留言与我们互动。

版权声明:本文为线外邦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线外邦)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