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油价格下跌,为何沙特不减产?

2.按照92号汽油进行计算,200块钱到底能加多少油?

3.现在船舶航运业要多久才能走出低谷?

石油价格下跌,为何沙特不减产?

你下次油价调整是涨还是降还是假的_下一次油价怎么调低

首先呢,沙特等地绝大多数的油井属于自喷井,什么是自喷井,简单来说,就是你打好了井,油就能直接喷出来,和开水龙头似的←_←其次呢,就针对页岩油,什么概念?就是在页岩,也就是在致密的底层中,也就是你们路上见到的砖块那样,比砖块致密得多的岩石中含有天然气或者油,要开采这种油藏,需要先进行分段压裂,什么是压裂?就是把岩石弄出裂缝出来,你说,在地下造缝,成本自然比直接打口井,油就能直接喷来的成本高吧,就算是美国先进的页岩气开采技术,成本也远远比沙特自喷井来的高的多。由此美国恶意降价,竞争,沙特减产?沙特又不傻,自己成本和资源完虐美国,他减产不是亏更多,这个道理可想而知了吧。

刚刚笼统地说了压裂,由于压裂是开采页岩气、油的唯一手段,而且是这几年由美国刚刚兴起的一种开采石油的方式。说说开采页岩中的资源的成本吧。 对于这类油气藏,采用的是水平井分段压裂,水平井和普通的直井相比,成本已经高出很多了,要知道我国为什么石油资源开采全部都是国企么,因为,他们真的是在亏损(并不是所有的←_←),由于中国陆地上的油气资源特别坑爹,简单来说,就是开采难度大,而且油不好……别人都自喷,我们要注水等措施…因为地不好,地层压力低,喷不起来。这是一方面,别一方面,一口井的成本非常高,如果是私人,万一没打到油藏,那么直接可以万念俱灰了。说偏了……然后说会水平井,难度和成本更高的多。

其次说说压裂吧,要压裂,地面要有好几辆泵车,提供压力,要知道地称越深,岩石越致密,就像压在最低下的东西抬起来越费力一个道理。泵车就算了,压裂液还要很多成本,那么大一和油藏,那么长一个水平井,要多少方液体,可想而知(一口井一两千米不是事儿),压裂液还有分前置液,携砂液(支撑剂),等……成本比一口直井的自喷井,高出太多了。

美国虽然页岩开采技术很牛掰,但是成本放在那,沙特还是有绝对优势。也就是人比人,气死人……

对于石油,能少开采就少开采,我只想说,如果现在能的话,自己没法活下去了,石油不仅仅作为燃料,你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基本上都和整个石油化工有关系。其次若是减产提价,沙特那块,喝西北风啊,这些石油国家主要收入还是依靠,卖油,旅游业,我呵呵←_←旅游和石油比起来谁挣钱?

还有关于石油不是一个有科技含量的商品,我有微微一笑,为什么美国最近能这样叫板?是因为页岩气的开发,怎么开发,技术的革新,之前知道有油,无法开采,就没法逼迫沙特地区调低油价,这不正说明了科技的价值含量么?

按照92号汽油进行计算,200块钱到底能加多少油?

倘若油价是每升8.5元,200块可买约23.5升92号汽油,即200块能加92号汽油23.5升。200元钱能加是多少升油在于本地油的价格,同型号的油全国各地的油价不相同,即同样的钱数,油价的多少确定剩余油的是多少,以石家庄市油价为例子,92号汽油每升8.64元,(200÷8.64≈23.15)即200块能加92号汽油约23.15升。200块能加92汽油多少升而言,按2022.3.18来算得话,3月18号92汽油是8.66一升,

地域是广东,那样来算得话,200元钱加92汽油去得话,就只能加23升上下,92汽油的定价每个省相距并不大,应当全是8.6一8.7上下,每个省92汽油的价位都相距很小的。200元钱的92汽油大概可以加26.66升汽油上下。由于依照现阶段的92的汽油价格7.5元一升测算。那样十升汽油就必须75元,十二升汽油就必须九十元钱上下,为此测算,200元钱就可以加92的汽油26.66升上下

所以说二百块钱加九十二号汽油大概可以加26.66升上下的汽油。汽油的表述:汽油(ULP),外型为透明的液体,关键是通过C4~C10各族人民氮化合物构成,按研究方法汽油辛烷值分成90号、93号、95号三个型号。具备较强的汽油辛烷值和优异的汽油辛烷值,用以高压缩比的汽化器式汽油汽车发动机上,可提升发动机的输出功率,降低能源使用量;有着优良的挥发性和易燃性,

能保障汽车发动机运行稳定、点燃彻底、积碳少;有着不错的安定性,在储运和运用情况下不容易发生初期空气氧化质变,对汽车发动机零部件及储罐器皿无腐蚀。这段时间国际性油价下降得严重,但还没有到周期时间,现阶段中国油价广泛在7.5元每升,这般推算出,200元大概可以加到26升。一般的汽车油箱是50升上下,那么就能加到一半机油箱。期待此次国际性油价的下降,可以产生中国油价的大幅度调低,让司机们享有下油价下降产生的快乐。

现在船舶航运业要多久才能走出低谷?

全球经济经历2010年的恢复性上升,经济增速在2011年开始放缓。发达国家经济受主权债务危机影响,金融市场起伏不定,特别是欧元区(除德国外)失业率居高不下,需求出现了下降。而新兴国家经济体通胀持续高企,影响了经济增长速度。

由于近期经济不确定性加剧,全球经济风险上升,世界贸易组织(WTO)将2011年全球贸易增速预期由6.5%下调至5.8%。其中,将发达成员增速从4.5%下调至3.7%,发展中成员的增速从9.5%下调至8.5%。

贸易增速下滑给全球航运业界带来了较大冲击,再加上航运业运力过剩现象表现突出,2011年全球航运市场极度低迷,其衰退程度甚至超过此前的金融危机时期。

供需失衡运价跌回十年前

受经济放缓等不利因素影响,全球大宗商品需求减速,以及整个航运业的运力过剩现象严重,被视为全球经济先行指标的波罗的海国际干散货综合运价指数(BDI)继续领跌全球大宗商品市场。

2011年全年,波罗的海国际干散货运价指数日均1548点,较2010年的平均值大幅下降了39%,也较航运业大幅衰退的2009年大跌了43%,为10年来最低水平。三大主力船型运价指数均出现较大跌幅,如巴拿马型船平均运价指数1749点,较2010年下降了44%;超灵便型船平均运价指数1377点,较2010年下降36%;海岬型船平均运价指数2237点,较2010年下降了36%。

总体运价跌回到十年前水平,但航运公司的成本却逐年上升,特别是占经营成本大头的燃油价格持续十年飞涨。国际原油2002年价格每桶最高不超过30美元,而如今价格已处于一百美元关口,是当年价格的三倍多。与此同时,船员劳工成本、造船成本也不断高涨。一般巴拿马船的运营日均成本在1.7万至2万美元之间,而目前的租金已下跌到1.3万美元,在运力集聚的太平洋区域,租金甚至已跌至万美元以下。

由于运价大大低于运营成本,船公司出现大面积亏损。韩国第二大干散货船公司KoreaLine2011年初宣告破产,希腊国际海运公司亦难逃厄运。中国远洋集团旗下的两大上市公司分别出现了巨亏和业绩大幅下降,一批国际中小船企由于资金链断裂或迎来倒闭潮,一些金融机构已减少或中止对航运业的投资计划。

国际干散货海运市场两次探底的背后是运力的供需关系出现了重大逆转。首先从运力的需求来分析,经过2010年的恢复性增长,2011年,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对矿石、煤炭等大宗商品的需求出现了降温,深受债务危机影响的欧元区需求出现了负增长。著名航运咨询机构克拉克松根据2011年前11个月的数据推算,预计2011年欧元区全年进口矿石1.15亿吨,较2010年下降了3%,2010年的增速曾高达43%。2010年中国进口矿石出现负增长,欧元区大幅增长的矿石需求曾支撑国际海运价格恢复性上升。矿石进口量较大的亚洲区域(除中国外)增速也明显下滑,预计2011年全年进口增速为3%,较2010年32%的增速已大幅放缓。2011年除了中国矿石进口是正增长外,其余地区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有的甚至出现负增长。预计2011年全年全球海上矿石贸易量为10.5亿吨,增速为6%,较2010年放缓5个百分点。

全球矿石贸易增速下滑的情况同样也反映在其他大宗商品上,全球焦煤海上贸易出现了5%的负增长;全球动力煤增速较2010年下滑7个百分点;全球谷物仅较2010年增长了2%,综合上述数据,克拉克松预计2011年全球五大干散货海上总量为24.5亿吨,较2010年增长5%,增速放缓7个百分点。

运价腰斩沿海市场两度探底

2011年沿海运输市场呈现“前高后低,年末跳水,两次探低”的局面。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海运市场低迷拖累以及运力过剩严重影响,全年沿海运输市场表现低迷,且衷退程度已超过金融危机海运业最不景气时期。

上海航运交易所数据显示,2011年全年仅6周指数保持在1500点以上,其余时间均在1500点以下,全年周平均点位较2010年下降近一成。以2011年12月23日数据为例,沿海综合运价指数降至1139点,而2010年同期为1478点,2009年同期为2110点,为近十年来最低水平,沿海运价则跌回2002年水平,十年航运发展涨幅为“零”。

主流航线秦皇岛至上海、广州的煤炭运价已跌至30元/吨和40元/吨以下,全行业处于严重的亏损之中。而更为不利的是,目前正值航运公司与电厂等大客户新一年度合同的谈判关键期,当下如此低迷的市场行情,令谈判桌上航运公司处于弱势地位,影响新合同的话语权。

由于海运景气度大幅下滑,一些上市海运公司业绩大幅滑坡,有的在2011年第三季度已出现亏损,全年业绩翻绿已成定局,整个航运业业绩下行的风险不断集聚,近期已出现部分小航运企业资金链断裂的严峻局面。

2011年,沿海运输市场出现二次探底,其低迷深度和广度均超出预期,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南方火力发电量增速放缓。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贸增速下降,特别是2011年下半年国家货币紧缩政策的效应逐渐显现,以及外贸加工业向内地转移步伐加快,南方沿海城市经济减速,工业增加值、外贸进出口等经济指标增幅减少等因素影响,煤炭需求不振。与煤炭需求相关的火力发电量数据显示,自2011年第三季度开始,沿海各主要城市的火力发电量增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随着澳大利亚煤炭产量逐渐恢复,国际煤价自2011年下半年来持续下跌,而国内煤价受成本及人为因素推动持续上升,形成内外贸价格倒挂,2011年下半年的煤炭进口浪潮高涨,挤压了内贸煤炭需求。2011年11月份我国煤炭进口2214万吨,为历史峰值,较之2010年同期的1389万吨大增60%,而11月全国港口内贸煤炭发运量不足5000万吨,增长接近“零”,进口对内贸煤炭挤出效应非常明显。去年前11个月我国总计进口煤炭16156万吨,照此推算全年煤炭进口有望达到1.8亿吨,同比增长9%,与世界最大煤炭进口国日本并驾齐驱。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煤炭生产大国,并正向全球最大煤炭进口国大步迈进。

国际海运市场低迷,特别是与沿海主力船型同类型的超灵便型船和巴拿马船,其日租金不足1.3万美元,运力集中的环太平洋区域租金更低,均在一万美元以下,而其运营成本均超过1.5万美元,出现了远洋越跑越亏的局面,阻碍了国内有远洋资质船舶出洋运营,加重了沿海运力压力。

运力过剩是目前市场低迷的最主要推手。虽然沿海运输市场经历金融危机期间一波杀跌,但不久受益于四万亿元政府投资,不少船东又大肆低成本扩张,中国成为全球第一造船大国,其中不少是国内船东订单,全社会盲目扩张运力,而目前正赶上全球经济放缓,国内调控收紧,引发运力供需严重失衡,航运业驶入低迷也就在所难免。

需求下滑凸显运力过剩

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后国内外船价进入下行通道,而世界各国纷纷推出了各项救市措施,主要是增加流动性,给船东及投资者提供了低成本扩张的资金来源,不少船东和投资者误认为航运的高增长尚未结束,中国对大宗商品需求还有“黄金十年”,为此纷纷下订单“多造船,造大船”,这也给今日航运市场运力过剩埋下了隐患。

克拉克松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1月底,全球干散货船队规模已达到6.08亿载重吨,预计全年将达到6.17亿载重吨,较2010年底统计增长7770万载重吨运力,同比增长14%,其中海岬型船、巴拿马型船、超灵便型及小灵便型船运力分别较2010年增长了18%、14%、16%、4%,运力供应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运力需求增长的速度,国际海运价格的大幅下跌已成必然。

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可能维持低速,大宗商品需求量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主要是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受外围市场需求减速,内部通胀因素困扰,对矿石、煤炭等大宗商品的需求无法实现以往的高增长,增速回落的可能性较大,但也不排除国际价格低于国内同类商品,引发的进口增多现象,价格因素或许为2012年大宗商品贸易量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

同时,2012年市场的运力过剩压力依旧十分突出。克拉克松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1月底,全球干散货船订单持有量为2.1亿载重吨,占到船队总规模的35%,而2012年正是运力集中释放期,如果没有放缓运力运营的有效措施,消化这些新增运力需要两到三年时间,今年的国际海运市场将持续低迷。

政策利好市场或迎来反弹

针对全球经济放缓,复杂多变的外围环境,此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12年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变,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作出预调、微调,并首次提出2012年经济有下行的风险,预示中央重新把稳增长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

多数机构预计2012年我国的GDP在8.5%,虽然增速下滑,但仍可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再加上近期国家“限煤价提电价”政策,有利于提高电厂采购内贸煤炭积极性,给沿海运输市场带来长期利好,从而缓解进口煤炭压力。预计2011年我国港口内贸煤炭发运量能达到6.5亿吨,同比增长19%,如今年保持10%的增长速度,内贸煤炭也能超过7亿吨,需求能得到有效保证。

而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主要来自运力的增长。数据显示,由于前几年运力订单逐步释放,2012年运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依旧突出,运力供需压力能否逐渐缓解,主要取决于船东们能否采取措施放缓和拆散老旧船的进度,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总体仍不容乐观。其次是来自于铁路运能的释放程度。2011年大秦线预计运量在4.3亿至4.4亿吨之间,高于2010年的4.05亿吨,按照其设计标准已达到极限,2012年还有多少提升空间尚存较大不确定性,如运能释放有限,将对“西煤东送”形成压力,用外贸进口来替补,将对沿海运输产生负面影响。

市场运价经过连续的下跌,目前已下降到跌无可跌的境地,整个海运业处于严重的亏损状态,2012年全行业的洗牌已不可避免,但这样的经营环境不可持续,目前运价基本已在底部,随时有超跌反弹的可能,受国家“限煤价提电价”政策利好,外贸煤炭过度增长的势头或许会减速,受春节储煤季节性因素提振,市场有可能迎来修复性反弹,但总体来看,由于远洋市场2012年难有大的改善以及国内运力过剩问题仍比较突出,市场走出低谷尚待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