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历史因素

2.国际原油价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最好能分析现状,原因,对策和预期。谢谢

3.2000-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

4.油气在我国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变化

5.产量预测模型

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历史因素

2000年后原油价格下降了吗_2000年后原油价格下降

1998年以前的长时期内,中国的成品油用户享受着低油价的待遇,那时石油价格的调整,一直由国家确定,往往是一次调整,长时期内不变。但随着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完全由政府定价已经不合时宜,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趋势。到了1998年,随着中国石油、 中国石化两大集团重组,油价改革也拉开了序幕。

1998年以来国内原油、成品油价格管理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1998年原油、成品油价格初步与国际市场的接轨阶段,1998年6月3日,原国家计委出台了《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规定国内原油、成品油价格按照新加坡市场油价相应确定,原油价格自1998年6月1日起执行,成品油价格自1998年6月5日起执行;二是2000年6月份开始的国内成品油价格完全与国际市场的接轨阶段,即国内成品油价格随国际市场油价变化相应调整;三是2001年11月份开始的国内成品油价格接轨机制进一步完善阶段,主要内容是由单纯依照新加坡市场油价确定国内成品油价格改为参照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石油市场价格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 与以上3个阶段相应,中国的成品油价格经历了几番引人瞩目的波动。1998年出台油价改革方案规定,原油基准价由国家计委根据国际市场原油上月平均价格确定,每月一调。而汽油和柴油则实行国家指导价,中国石油、 中国石化集团在此基础上可上下浮动5%。那时国际石油市场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打击下,一片低迷,成品油价格实际上未作明显调整。直到1999年4月,国际油价开始上涨,国内油价也常常突破限制,国内炼油企业更是面临生产经营困难。这轮涨势期间,2000年6月的改革使国内油价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成品油价格开始每月一调。

从2000年5月至2001年11月,国内成品油价格随国际市场油价变化累计调整了17次。到2001年11月,成品油定价机制又有新的变化,改每月调整为按照国际市场油价波幅不定期调整。2001年11月和12月成品油价格两次调低,2002年国内成品油价格又经历了几次涨价。到2003年,成品油价格再次成为热点,后半年国内一些地区开始出现“油荒”的呼声。在国际油价的推动下,2003年一季度国内市场一反淡季的冷清局面,特别是2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将汽、柴油零售中准价每吨分别上调190元和170元后,进一步加热了国内市场。3月1日国家收回了提价通知,5月10日大幅度降低了成品油价格(受SARS影响),但国内成品油市场经短暂的沉寂后,又逐渐加热。12月6日国家最终提高了成品油价格,压抑的国内油价才有所释放,市场价格顺势升高。 调价时间滞后,未能及时灵敏地反映市场变化。现行国家确定的成品油销售中准价,是要在国际市场三地价格加权平均变动超过一定幅度时才作调整,每次调整至少也在一个月以上,有时几个月不动。特别是国际市场变化并不完全反映国内市场,按其确定国内油价则难以反映国内市场的真正需求,既误导生产也影响销售。 机械接轨,扭曲了市场的正常需求。一是定价水平忽高忽低,每次调价吨油在200元上下并不鲜见,致使提价要么过高,实际价格达不到,所定价格形同虚设;要么降价过低,达不到促进生产的目的;要么调价滞后,所调价格时过境迁,使得国家指导价起不到指导作用。二是世界各地成品油消费结构、习惯及季节变化等,与国内市场不尽相同,而且国内各地市场的需求情况也不尽相同,按照国际市场油价制定国内价格,同国内市场的实际状况必然有出入。 透明滞后的定价机制,刺激投机,干扰正常的经营和市场秩序,使政府定价异化,没有达到稳定市场的目的,带来经营者不平等的市场机遇。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与国际市场变化滞后一个月,给投机经营预留了较大空间,刺激囤积居奇等投机行为。 原油价格与成品油价格接轨不对称,影响了成品油生产经营的正常安排。原油完全按照国际油价变动情况,每月1日进行调整,而成品油价格调整则有一个稳定的区间。因此,往往形成原油大幅度提价,成品油价格不提,原油降价,成品油不降,生产企业原油进价与成品油销价不匹配,不利于产销衔接。

国际原油价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最好能分析现状,原因,对策和预期。谢谢

基本上来讲每个行业都需要用大量的汽油 所以当油价涨每个行业的成本都增加了,成本增加就转嫁给了消费者,物价也就自然涨了 这样CPI自然也就涨了,CPI反映的是民生物资的涨跌,所以当民生物资涨了然后大家手里的闲钱就少了,也因为物价涨大家对其他东西的需求也会降低 ,所以最后一句话就是 原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的最大影响是 让经济萧条^_^

2004年以来,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1一5月份,原油生产7147.83万吨,同比增长1.8%;原油进口4976.0l万吨,同比增长 37.6%;原油出口255.5万吨,同比下降31.9%;国内原油表观消费量为11868.3万吨,同比增长1-5.7%;原油进口依存度为41.9%,同比提高6.7个百分点。6月份,国际原油平均价格?布伦特现货?为35.6美元/桶,同比提高30.6%。纽约原油期货最高达到 42.33美元/桶,创下纽约商品交易所1983年开始原油期货交易21年以来的最高价格。

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攀升,我国原油需求增加,进口快速增长,对我国经济将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一、当前国际石油需求变化的总体判断

?一?短期内国际石油供求关系总体宽松,但对我国石油消费增长需高度关注

短期内,总供给能够满足总需求,不会出现石油供应大面积短缺的局面。据2002年统计,全球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1427亿吨,探明储量增加;世界十大石油消费国年消费量为35.2亿吨,世界十大石油生产国家年产量为35.9亿吨,供需基本平衡,略有剩余。但是,对我国石油需求增加和进口石油快速增长应该给予高度关注。1995年我国石油消费1.58亿吨,居世界第三位,2002年我国石油消费2.46亿吨,居世界第二位。2003年全球原油贸易量为20亿吨,我国原油进口0.9亿吨,占世界的4.5%,占我国原油消费总量的34%。我国石油消耗在逐年递增的同时,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也在逐步提高。到2010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将达3.2亿吨,届时石油进口量将达1.6亿吨,石油需求在较大程度上依赖进口。尽管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在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比重上却达不到0.1%。中国需要采取积极策略,从国际价格的被动承受者变为积极影响者。

?二?全球石油价格将维持高价位

当前驱动国际油价持续在高位徘徊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世界经济复苏,石油需求增加。美国能源部情报局发表的2004~2005年世界石油预测报告显示,世界石油需求将大幅度增长,世界石油需求在2003年增长 1.8%以后,2004~2005年的增幅可能超过2%。国际能源机构?1EA?曾预测,2004年世界石油需求将增加100万桶/日,而3月11日又把需求增加量调高到165万桶/日,达7990万桶/日。

其次是OPEC继续采取限产保价政策。特别是美元汇率走低,为减少损失,会继续提高油价。尽管6月初OPEC部长级会议宣布分别于7月和8月增加200万桶和 50万桶的原油产量,但实际增量有限,因为此前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实际已大量超产。随着美元汇率的继续疲软,欧佩克国家提高油价的决心将更加坚定。

第三是探明可采石油储量不足。石油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商品,也是非再生资源。专家分析,低成本的大油田现在基本上都已被发现,世界石油产量将在2015年以前达到顶峰,在石油产量递减之后,石油供不应求即会出现。迄今为止,人类每天用油约8000万桶,1年约300亿桶。现在已探明可开采的石油储量为1万亿桶,预计还有未探明的、开采困难大、成本高的石油储量1万亿桶。未来开采新的石油资源将更加困难。

第四是石油投机推动油价上涨。在供求关系没有发生重大变动的情况下,油市动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投机造成的。美元汇率对国际主要货币走低,包括对冲基金在内的国际游资在石油期货上的投机,使油价保持在较高水平。油市背后的期货投机常常是操纵油价涨落的黑手。石油期货交易量目前约为现货交易的好几倍,据估计,在石油期货市场上,真正的需求方只占交易总量的三成,其余均为套利者。

第五是政治因素的影响。当前海湾地区和一些产油国国内局势动荡,包括伊拉克在内的国际主要产油国政局至今动荡不安,恐怖活动接连在世界各地发生,使主要产油国原油生产面临随时受阻的风险,从而严重影响国际原油市场的稳定。

专家分析,从总体和长期来看,油价下降将是短暂的,走高攀升是长期趋势。从近期来看,被扭曲的石油价格经过市场的调节和各方力量的较量后将会缓慢回落,但是,回落的空间将十分有限,预计将在每桶28~33美元之间上下波动。

二、全球石油供应变化基本情况分析

一是世界油气资源潜力巨大,但分布不均,存在许多机会。综合各权威机构的分析预测,2002年世界油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分别为1427亿吨和155.78万亿方米,当前石油剩余可采储量至少可持续供应39年以上,天然气可供应61年以上。从国家分布来看,整个欧佩克国家的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1119亿吨,占世界的78.2%,储采比高达82年。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伊朗、委内瑞拉高居世界石油资源国的前六位。这6个国家的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占世界的70.2%。

二是20年内世界石油供需基本平衡,但地区不平衡加剧。主要是世界石油消费中心在移动,亚洲消费量剧增。1982年世界石油消费量为28亿吨,2002年增至35亿吨,20年间增长了7亿吨,年均增长1.5%。其中北美、欧洲和亚太三大地区2002年石油消费量为29.82亿吨,占世界消费量的84.6%。独联体各国经济出现滑坡,石油消费量剧降,从1990年的4.2亿吨,降至2000年的1.73亿吨,下降60%。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石油需求剧增,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石油消费由1985年的5亿吨增至2002年的9.92亿吨,增长了4.92亿吨,约占同期世界石油消费增长量的67%。

1992年以来,亚太地区的石油消费量已超过欧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区,与北美、欧洲一起呈现三足鼎立之势。2002年前七大石油消费国中有四个国家在亚太地区,其中中国排第二,日本排第三,韩国排第六,印度排第七。

三是世界石油资源的争夺将更加激烈,争夺的热点地区在中东、里海、西非等地区。由于里海、西非等地区石油储量有较多的发现,处于石油生产的上升期,而且相对中东地区局势相对平稳。里海地区又靠近欧、亚两个消费市场,因此,国际石油公司对上述两个地区增加了投资,加大了勘探开发的力度。尤其是俄罗斯期望通过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武器,保持大国的地位,里海地区是前苏联重要能源基地之一,俄罗斯也会加快该地区开发和能源的合作。可以预测,中东北非地区仍然是石油主要供应地区;中亚里海、西非地区石油供应将处于上升时期,作为非欧佩克的俄罗斯在石油市场将举足轻重;中南美石油供应国的地位将下降。

四是世界中长期油价将在波动中逐步有所上升。欧佩克的预测根据其油价目标并按2000年美元价值,预测油价在2010年前将保持25美元/桶的水平,之后逐渐升至 30美元/桶。

三、油价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油价的大幅上涨对发达国家经济影响较大,因为石油在其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大,单位油耗高,其经济严重依赖石油。经过两次石油危机的洗礼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抗油价上涨的能力大大提高。目前高能耗传统工业在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中的比例下降,单位GDP油耗大幅减少,防范石油危机的能力大幅提高。而不发达国家正处在工业化时期,节能和替代能源发展慢,单位GDP油耗较高,经济增长对高效优质的石油依存度较高,且防范石油危机的能力较弱,高油价对其经济的冲击也比较大。

在历史上的两次石油危机中,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受冲击的程度大于不发达国家。但在2000年世界油价涨到将近40美元/桶的高价时,发达国家经济受影响程度却明显减小。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却深受其害:债务危机、政府危机、社会危机、等各种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不断爆发,油价的大幅上涨对加速加深这些问题的爆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2000年世界一些权威机构估算,油价上涨10美元/桶,并在这个价位上保持一年,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是发达国家的3倍。

我国1993年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介乎自给自足型国家与消费国之间。由于目前我国石油净进口量只占国内石油消费的一部分,因此,到目前为止我国仍可划为基本自给自足型国家。油价的变化对类似我国?既是石油生产国,又有一定量的石油进口?的国民经济的影响可用下图粗略的表示。

从国民经济的三个因素消费、出口和投资看,油价上升将使其消费和投资减少,出口下降,因而使国民经济受到不利影响。相反,如果油价下降?但不是太低,因如果太低,将使其石油工业受到严重影响,因而影响国民经济?,将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

有关专家对我国1993~2000年的GDP、石油进口数量和价格波动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认为:油价每上涨1%并持续一年时间,将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平均降低0.01个百分点;1999年国际油价上涨10.38%,影响我国GDP增长率约为0.07个百分点;2000年国际油价上涨64%,影响我国GDP增长率0.7个百分点,按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8.8万亿人民币计算,相当于损失 600亿元人民币以上。

从经济发展来看,高油价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是不利的,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石油涨价10美元/桶,亚洲经济增长速度下降0.8%。从进口方面来看,油价高,石油进口越多,外汇支出越大,我国每年进口石油约用汇350亿美元,是我国外贸逆差主要因素。从出口方面来看,石油价格越高,下游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出口受到很大影响。从交通运输来看,石油价格越高,成品油价格上升,运输成本增加,推动生产资料及消费品价格走高。

总之,石油价格上升对我国国民经济总体是不利的,但在当前影响不是很大。若对石油依存度继续提高,影响会越来越大。

2000-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

2000-2007年

为什么要把“九五”最后一年的,划在这个经济周期里,因为,2000年是一个小转折,经过了97开始亚洲金融危机。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4%,扭转了自1998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的局面。由于积极的财政政策、启动消费市场、扩大内需的政策效果继续显现,国内需求不足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受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的影响,国家相应地调整了国内原油基准价和成品油价格,带动了以石油为原料的加工产品价格回升,市场价格总水平出现反弹势头。

01-05年,“十五”期间,影响中国经济发展主要是中国外有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内有错综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矛盾。受美、日等国经济衰退的影响,全球经济一路下滑,国际金融市场动荡,股市低迷,汇市不稳。从2001年的“9·11”事件,到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不断,再加上海啸、油价上涨、美元汇率持续走低等天灾人祸,给本已疲软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到2003年,中国经济结束了连续5年的反通缩,开始进入了新的经济增长期。然而,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当年严重的旱涝灾害,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市场销售增幅明显回落、旅游业受到严重打击、交通运输量明显下降、出口订单减少、农产品销售受阻等等。2003年二季度GDP增长率从一季度的9.9%掉到了6.7%。

但“十五期间”,基本来看解决三农问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增强。

直到07年,次债的正在到来(其实06年就暴露初问题了),加上中国楼市股市的泡沫严重,迎来了08的又一个转折,但我相信这次不会出现大问题,至少中国是的。中国经济一直是向好的。

至于美国在2000-今,发生了什么。我不讨论太多。我在我的课上和我的学生们说了很多。这段时间说的太多,我就简单的说一下财政方面。美国的布什政府的放松购房要求的刺激购房的政策,只是一个小小的导火线。这次次债危机,也至少一个更严重问题的表现。

这个更严重的问题,指的是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增加了富人的收入,而中产阶级相对被挤压削弱。在医疗价格持续上涨的今天,一个年收入六万美元的三四口人的家庭,如果雇主不提供医疗保险,他们就买不起一年一万二美元到一万三美元的家庭保险。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有4700万的人没有医疗保险。在银行贷款条件松懈,中产阶级的经济实力被严重挤压,无法偿付贷款的条件下,就爆发了这次危机。只有增强中产阶级的经济实力才是解决这场危机的治本之路。说白了,赚的少花的多,能不出问题么。

源于美国目前还没拿出更宏观一点的政策,我无法评论。只能发表一下个人的意见导向。个人认为:

一、福利政策的改革,大幅度削减社保福利,增加人们的工作年限以延迟其享受养老保障。

二、增加美国的储蓄。改变人们过度消费的观念。

这才是能够解决美国根本的东西。当然这只是作为经济学家的看法。但是民众觉得不会这么认为,而现在正临美国大选,政治导向会深刻的影响到美国的政策的。

以上除了参考了 十个五年计划 ,其余全部个人意见。

油气在我国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变化

一、原油对外依存度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原油生产在小幅增加,从1995年的1.5×108t逐步增加到2006年的1.837×108t;原油表观消费量(产量与进口量之和)在1995年为1.47×108t,逐步上升到2006年的3.23×108t,上升幅度较大;原油进口由2005年的-176×104t,上升到2006年的1.39×108t,增长幅度较大;原油对外依存度也由1995年的-1.2%逐步上升到2006年的43%(表6-5-1;图6-5-1)。

通过预测认为,原油消费量将从2006年的3.23×108t逐步增加,2010年达到3.7×108t,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1%;2020年达到4.54×108t,对外依存度达到55.4%;2030年达到4.85×108t,对外依存度达到60%(表6-5-2;图6-5-2)。

表6-5-1 我国原油生产和消费变化表单位:104t

图6-5-1 我国原油生产、消费和对外依存度变化规律图

表6-5-2 我国石油生产、消费和对外依存度预测结果表单位:108t

图6-5-2 我国石油生产、消费和对外依存度预测结果图

二、天然气生产和消费

天然气的需求主要受生产和运输控制。目前,我国天然气的进口量很小,生产量、消费量基本相当。随着东南沿海LNG的建设和中亚地区天然气的引入,天然气的供应量将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不会占到很大的消费比例,同时,其不确定性仍然很大。因此,初步预测认为,我国天然气需求在2010年为1100×108~1200×108m3,届时,国内生产常规天然气1000×108m3,煤层气50×108m3,需要进口50×108~150×108m3;2020年天然气需求2000×108~2200×108m3,国内生产常规天然气1800×108m3,煤层气200×108m3,需要进口天然气200×108~400×108m3;2030年天然气需求3000×108m3,国内生产常规天然气2200×108m3,煤层气300×108m3,进口500×108m3(图6-5-3)。

图6-5-3 到2030年我国天然气供需预测(初步)结果图

从我国天然气储量和资源基础看,通过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可以减少天然气进口。但我国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和海域,中西部天然气运往东南沿海的成本较高,近海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特别是深水勘探开发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从经济角度来看,沿海地区适当进口天然气是可取的。

三、石油、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的变化趋势

(一)石油、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的变化趋势

1.原油

原油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的比例,从2000年的18%逐步下降到2005年的13%左右。预计今后还将进一步下降,2010年为11.3%;2020年为10.7%,2030年为9.2%(表6-5-3;图6-5-4)

表6-5-3 石油、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的变化趋势表

图6-5-4 石油、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的变化趋势图

2.天然气

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的比例,从2000年的2.8%逐步上升到2005年的3.3%左右。预计今后还将进一步上升,2010年为5%;2020年为8%,2030年为9%(表6-5-3;图6-5-4)。

3.油气当量

油气当量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的比例,从2000年的21%逐步下降到2005年的16%左右。预计今后将逐步回升,2010年回升到16.3%;2020年为18.7%,2030年为18.2%(表6-5-3;图6-5-4)。

(二)石油、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变化趋势

1.原油

原油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从2000年的23%逐步下降到2005年的21%左右。预计今后将有所回升,2010年为20.5%;2020年为23%,2030年为22%(表6-5-4;图6-5-5)。

表6-5-4 石油、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变化趋势

图6-5-5 石油、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变化趋势图

2.天然气

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从2000年的2.4%逐步上升到2005年的2.9%左右。预计今后还将进一步上升,2010年为5.3%;2020年为9.8%,2030年为13%(表6-5-4;图6-5-5)。

3.油气当量

油气当量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的比例,从2000年的25.6%逐步下降到2005年的23.9%左右。预计今后将逐步回升,2010年回升到25.8%;2020年为32.8%,2030年为35%(表6-5-4;图6-5-5)。消费比重的增加,主要来自进口的增加。

产量预测模型

原油产量及增长趋势的预测可分为宏观预测和微观预测,宏观预测的目标是全油田或全国范围的尺度,微观预测的目标则是单个油藏的尺度。针对尺度的不同,所采用的方法模型有所差异。

从微观的尺度上说,原油产量增长趋势可采用产量构成曲线模型来进行预测;从宏观的尺度上说,可用于原油产量增长趋势的预测模型较多,包括趋势外推模型、弹性系数预测模型、回归分析预测模型、时间预测模型、优选组合比较预测模型、德尔菲模型、胡伯特模型等。

图2.4 美国本土48州储量增长函数曲线

图2.5 USGS储量增长预测流程

2.5.2.1 产量构成模型

油藏原油产量增长趋势可采用产量构成曲线法来进行预测,初期年产量可以通过下式计算得出:

初期年产量=探明储量×采油速度×探明储量动用率 (2.5)

式中,采油速度、稳产期、递减率、探明储量动用率主要通过类比法、经验法和专家评估法进行估算。产量递减规律一般按双曲递减法、调和递减法、指数递减法进行计算。

稳产期的年产量可采用三种方法预测:

(1)根据试油成果、稳定产量、生产压差、射开厚度等,以及该目标的有效厚度,或根据油气藏和储层物性等类比,求得稳产期平均单井日产量:

稳定期年产量=稳产量平均单井日产量×生产井数×330 (2.6)

(2)根据油气藏和储层物性等类比,求得稳产期开采速度:

稳定期年产量=稳产期开采速度×最终探明储量 (2.7)

(3)根据油气藏和储层物性等类比,预计建成后生产能力,可视为稳产期年产量。

2.5.2.2 趋势外推预测模型

当原油产量依时间变化呈现某种上升或下降的趋势,无明显的季节波动,并且能找到一条合适的函数曲线反映这种变化趋势时,就可以用时间t为自变量,时序数值y为因变量,建立趋势模型y=f(t)。当有理由相信这种趋势能够延伸到未来时,赋予变量t所需要的值,可以得到相应时刻的时间序列未来值。这就是趋势外推法。

其原理如下:

设趋势外推模型为

则预测误差平方和为

分别对模型参数求偏导,并令其为零,构造方程组

中美石油生产与消费历史对比研究

式中,bi为模型中的第i个参数,代入已知数据和,求解得模型参数即可用于预测。

应用趋势外推法有两个假设条件:①假设产量没有跳跃式变化;②假定影响产量增长的因素不变或变化不大。选择合适的趋势模型是应用趋势外推法的重要环节,图形识别法和差分法是选择趋势模型的两种基本方法。

趋势外推法又可细分为线性趋势预测法、非线性趋势预测法(包括对数趋势预测法、二次曲线趋势预测法、指数曲线趋势预测法等)、周期波动趋势模型预测法、生长曲线趋势预测法等。

趋势外推法的优点是:只需要历史数据,所需的数据量较少;缺点是:如果原油产量出现变动,会引起较大的误差。

2.5.2.3 弹性系数预测模型

许多产品的增长与经济增长是密切相关的,油气需求增长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增长的,弹性系数法将两者联系起来,先预测出弹性系数(β),再根据预测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得出需求增长率,即:

弹性系数(β)=需求增长率/GDP增长率 (2.9)

式中,β的确定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依据历史数据模拟。对现有的历史数据进行模拟,建立数学模型,然后根据历史发展的变化趋势外推,并结合产品今后的发展趋势,在外推的基础上进行校正,从而求出未来各年的β,设为β1,它主要反映经济惯性对未来的影响。

(2)依据产品的最终用途推算。油气生产的需求发展取决于其应用领域的扩大和应用水平的提高,各应用领域、各应用行业都有各自的发展计划,因此,这部分反映计划对发展的作用。对某一产品,可以认为该产品的β值等于其各种最终用途β的加权平均值。权数是依据各用途所占的比重及发展速度,经过分析判断而定的。此β值设为β2。

(3)新用途开发前景的取值范围为0~0.5,设为β3。根据产品应用现状和未来开发新用途的可能性,以及新用途的竞争强度来考虑。

(4)替代产品的可能性取值范围为-0.5~0,设为β4。根据替代产品与预测产品之间竞争强度来考虑。

(5)若没有行业发展计划数据,则引入专家综合分析、判断得到的β值,设为β5。最终可得:β5=[(β1+β2)/2]+β3+β4,或β5=[(β1+β2+β3)/3]+β4

该方法与传统的数理统计模型预测方法相比,具有受历史波动因素干扰小、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科技进步等因素对市场的影响。

弹性系数法是原油产量平均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比值,根据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结合弹性系数得到规划期末的总用油量。弹性系数法是从宏观上确定原油生产发展同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对速度,它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和产油需求的重要参数。

该方法的优点是方法简单,易于计算;缺点是需做大量细致的调研工作。

2.5.2.4 回归分析预测模型

回归预测是根据原油产量过去的历史资料,建立可以进行数学分析的数学模型。用数理统计中的回归分析方法对变量的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从而实现对未来的产量进行预测。

回归分析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因变量y及自变量x1,x2,…,xp的n组观测值来求出回归方程:

中美石油生产与消费历史对比研究

式中,bi(i=0,1,…,p)为回归系数。

回归模型一般包括有一元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等回归预测模型。其中,线性回归一般可用于中、短期产量的预测,其优点是预测精度较高,缺点是规划水平年的工农业总产值很难详细统计,用回归分析法只能测算出综合产油量的水平,而无法测算出各油田具体的生产发展水平,也就无法进行具体的产量建设规划。

2.5.2.5 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是根据原油产量的历史资料,设法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用这个数学模型一方面来描述原油产量这个随机变量变化过程的统计规律性;另一方面在该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再确立原油产量预测的数学表达式,对未来的原油产量进行预测。

时间序列模型主要有自回归AR(p)、滑动平均MA(q)和自回归滑动平均过程ARMA(p,q)等。这些方法的优点是:所需历史数据少、工作量少;缺点是:没有考虑原油产量变化的因素,只致力于数据的拟合,对规律性的处理不足,只适用于原油产量变化比较均匀的短期预测的情况。

自回归综合移动平均过程(ARIMA)是ARMA的一种改进模型,它既考虑了在时间序列上的依存性,又考虑了随机波动的干扰性,对于原油产量短期趋势的预测准确率较高,是近年来国际上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之一。

ARIMA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将预测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形成的数据序列视为一个随机序列,用一定的数学模型来近似描述这个序列。这个模型一旦被识别后就可以从时间序列的过去值及现在值来预测未来值。

2.5.2.6 优选组合比较预测模型

优选组合有两层含义:一是从几种预测方法得到的结果中选取适当的权重加权平均;二是指在几种预测方法中进行比较,选择拟和度最佳或标准偏差最小的预测模型进行预测。对于组合预测方法也必须注意到,组合预测是在单个预测模型不能完全正确地描述预测量的变化规律时发挥作用。一个能够完全反映实际发展规律的模型进行预测完全可能比用组合预测方法预测效果好。

该方法的优点是:优选组合了多种单一预测模型的信息,考虑的影响信息也比较全面,因而能够有效地改善预测效果;缺点是:权重的确定比较困难,不可能将所有在未来起作用的因素全包含在模型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预测精度的提高。

2.5.2.7 德尔菲(Delphi)预测模型

德尔菲模型,也称专家评估预测模型。在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兰德公司最先提出的以Delphi为代号的调查及策划方法。该方法是由调查组织者制定调查表按规定程序进行咨询调查,经过几轮反复,征求专家意见,反复分析判断,使其意见逐渐趋于一致,从而加大结论的可靠性。

德尔菲法的优点在于集体性、匿名性、客观性和统计分析性。它的缺点主要在于:①直观性。德尔菲法基本上是直观预测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专家个人观念、知识、经验等条件的制约。②缺乏严格考证。由于讨论的结果不是会上激烈辩论得来的,因而其论证往往不充分,且有可能排除掉少数人的正确意见。

针对德尔菲法的弱点,后来产生了一种派生的德尔菲法。它的工作特点是把匿名征询和面对面讨论结合起来,从而改进了德尔菲法的局限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策划的质量。

德尔菲法是建立在专家们主观判断的基础上,它特别适用于客观材料和数据缺少情况下进行策划。它是系统分析方法在意见和价值判断领域内的一种有益延伸,突破了传统的数量分析限制,为更科学的策划开辟了新的道路。由于能够对未来发展中的各种“可能出现”和“期待出现”的前景做出概率估价,德尔菲法为策划者提供了多方案选择的可能性。

2.5.2.8 胡伯特(Hubbert)预测模型

1956年,美国地球物理学家胡伯特(M.K.Hubbert)根据美国本土48州油田的可采储量和产量的动态曲线特征,并假定产量与开发时间的关系曲线呈钟形的对称关系,得到了著名的Hubbert模型,该模型是逻辑斯谛模型的一个特例[63]。胡伯特预测美国石油产量会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达到顶点,而最后的发展结果也显示,美国石油产量果然在1970年到达顶点,这使很多科学家都接受了胡伯特的观点,将这种模型用于盆地油气产量的预测。

胡伯特模型的方程可以表示为

中美石油生产与消费历史对比研究

式中,CP为累计产量;U为预测最终可采资源量;tm为拐点,即产量高峰发生的时间;b为常数。

胡伯特模型假设油气产量的增长历程是对称的钟形曲线,因此由式(2.11)可以推导出胡伯特模型预测的高峰产量

中美石油生产与消费历史对比研究

目前,胡伯特模型仍然吸引着众多学者进行深入研究。1998年,Campell和Laherrere根据胡伯特模型预测全球原油产量将会在2010年之前达到顶峰并开始下降[64]。2000年,Fattah和Startzman对胡伯特预测石油产量的钟形曲线做了改进,提出多周期胡伯特数学模型[65]。Albert A.Bartlett在2000年发表文章对预测美国和世界原油产量的胡伯特模型进行了检验和敏感性分析[66]。2004年,Imam等人在美国《油气杂志》发表文章指出,全球的常规天然气产量将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达到最高峰,此后将逐渐减少。根据1970~2002年的天然气生产数据,应用多周期胡伯特模型对世界46个主要天然气生产国在2050年之前的生产趋势作了预测:世界的天然气产量高峰将出现在2019年,届时天然气年产量将达2.5万亿立方米;世界天然气最终开采量为260万亿立方米,还有72%的天然气尚待开采[67]。

虽然胡伯特模型曾经准确地预测了美国1970年的原油产量高峰,但是因为原油的产量受原油物性、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而在胡伯特模型中并没有将对油气井产量有很大影响的地质、原油物性、政治、经济等因素考虑在内,因此采用钟形曲线获得的预测经过只能大致反映产量的增长趋势,却并不能准确地反映产量的变化情况[12,1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