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油价预测_战后油价走势分析
1.谁知道四次中东战争的经验教训和对中国国防的影响
2.石油的逻辑怎么样
3.台湾战后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
4.用图形说明,20世纪70年代石油价格上升引起了哪一种类型的通货膨胀
谁知道四次中东战争的经验教训和对中国国防的影响
中 国
战争对中国经济影响不大
香港商报报道权威经济专家普遍认为美伊战争对世界经济弊大
于利从国际油价外贸外资股汇市以及相关行业等方面来分析美
伊战争必然对中国实体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
如果速战速决战争对中国经济影响较小速战速决不确定性因
素消除美国经济及世界经济都将恢复这有利于中国出口的增长
如果战争延长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明显加大但是如果出现美
伊战争久拖不决油价的高企将拖累美国和世界经济走向衰退美元将
更加疲弱国际资本将加速流入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其他地区国际资
本流入中国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但世界经济衰退无疑会对中国宏观
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对中国的出口形成抑制作用部分抵消了国
际资本流入中国的利好作用
如果战争扩大化将造成更大的影响而且将出现更为复杂的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与经济所副所长李向阳国家信息中心经
济专家范剑士说战争的直接损害是石油价格上涨但对出口股
16
市的影响有限对利用外资影响不大甚至有利好因素但美伊战争打
的就是经济战战战争的爆发将使中国在石油安全方面存在的诸
多问题凸现出来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分析说今年中国经济增长不会出现大的
起伏目前最不确定的外部因素是美国对伊拉克战争如果伊拉克战争
速战速决那么战争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都很有限如果拖
的时间长则后果很难预料甚至可能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
所罗门最近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在其他地区局势动荡的情
况下中国可以将那里的投资和游客吸引到中国来
所罗门美邦驻香港的经济学家黄益平表示尽管中国经济不可能不
受到中东战争的负面影响但是中国经济可能依然会保持其过去年
的快速增长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首席经济学家罗奇(Stephen Roach)
说尽管中国经济严重依赖出口但即使伊拉克战争导致全球经济衰退
预计对中国的影响也不会太大罗奇以他对中国经济的一贯乐观看法而
著称他表示尽管全球经济下滑的危险的确存在但中国经济增长主
要靠以较低成本优势吸引外国投资的推动而无论全球经济出现任何衰
退中国的这种趋势仍将持续
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就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形势来看中国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近10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7石油消费年均
增长5.77%而石油生产年均增长仅为1.67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
产品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2002年石油进口依存度已达
30左右
所罗门美邦驻香港的经济学家黄益平指出中国的净石油进口量在
亚洲排名最低受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不会很大
17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可以避免石油危机石油输出国组织表示如
果对伊拉克开战导致石油供应中断该组织将暂时取消石油的产量限制
亚洲开发银行的顾问朴永浩预计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率为7%并认
为如果石油价格涨到40美元一桶的时候GDP会减低个百分点
亚洲发展银行ADB的一位顾问预测如果美伊战争无法速战速
决油价继续攀升的话中国的石油价成本将可能影响到中国今年的
经济增长目标他估计如果油价上升到每桶美元中国的预期
经济增长可能下降个百分点 不过他相信与其它国家相比中
国所受的影响相对比较小因为中国非常大内需也能帮助中国经济
它不像比较依赖海外需求的香港或新加坡
高盛的经济学家胡祖六在接受美联社访的时候说由于中国石
油储备有限无法为中国经济提供缓冲中国经济有可能会遭受到冲击
去年中国的汽车增长了60%这暗示中国今后对石油的需求巨大
根据中国海关的数据中国去年进口了6950万吨的原油较2001
年增加了15%其中40%来自中东国家尽管中国的原油需求大约有1/3
依靠进口但中国的能源消耗绝大部分还是依赖于本国廉价而储量丰富
的煤炭
加入后中国经济参与了国际经济的大循环同时对外部风
险的反应也更为敏感因此正积极增加石油储备并寻找新的石油来源
以防止伊拉克战争爆发后造成的石油供应中断局面中国增加了从俄罗
斯和东南亚国家等局势相对稳定的石油生产国的进口量以平衡其对中
东石油的过度依赖而中石化月日以同等金额向英国天然气集团
收购了其在北里海项目中的另外一半股权中海油月11日以
6.15亿美元购得里海地区卡沙干油田8.33的权益预计这一油田可供
开的储量最多达130亿桶油当量是过去30年世界上最大的油气勘探
发现之一2002年月中海油通过收购国际石油生产商瑞普索公司
RepsolYPF的家子公司成为印度尼西亚最大的海外石油生产商
18
由此可见油价的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会很大
原油上涨冲击相关行业
油价上涨将对石油相关行业的生产成本和盈利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企业商品价格显示1月份国内原油价格环比上升7.6
同比上升42.7成品油价格环比上升1.8同比上升25%
专家认为随着石油价格上涨必然引起与石油相关产品的价格上
涨造成工业成本提高直接给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冶金渔业轻
工制造业等相关产业带来程度不同的影响在当前供过于求的国际国
内市场上这些产业因油价上升抬高的生产成本不能全部或大部分向下
游企业或最终消费者转嫁出去各行各业的盈利水平就会因此下降甚至
导致严重亏损企业可能收缩生产规模全社会的经济活力会因此下降
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战争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不大
亚洲开发银行的顾问朴永浩不认为海湾持续的紧张局势会对中国
的出口造成多么大的伤害因为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是非常的多元化他
认为与其他的国家相比出于内需日益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国应该受
到的冲击较少她不像香港和新加坡那样非常依赖外需在全球经济减
缓的情况下中国低成本商品的出口仍保持强劲的增长而国内的消费
需求也在保持增长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首席经济学家罗奇(Stephen Roach)
说中国是世界上对外依赖最严重的经济体之一2002年中国实际国
内生产总值增长8%而这其中有74%归功于出口的增长他说如果全
球经济下滑导致外部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下降中国经济走软也将不
足为奇但就2003年初的出口和工业产值趋势来看这种情况并未发生
中国官方数据显示2003年前两个月中国出口额较上年同期增长
19
33%而工业增加值增长18%罗奇还指出2003年前两个月中国的外商
直接投资增长强劲总额达到75亿美元
他说中国经济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整个工业社会本身造就的中
国经济增长是全球工业有意识地取以外商直接投资为首的外包型战略
的结果这种战略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并为消费者提供了质优价廉的商
品他说由于全球工业外包趋势的巨大推动力中国的出口业绩对全
球需求状况的变化并不是很敏感
中经网首席经济师梁优彩认为由于中国出口的产品多数为低端的
消费品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不大战争不会使中国主要出口市场的消费
能力明显下降911并未对中国出口造成明显影响也证明了这个
观点
专家表示战争对中国在伊拉克等中东地区的劳务出口影响较大
另外商品出口运输会受影响运价上涨班次减少成本可能会增加
战后重建将增加中国出口
短期来看对于中国而言伊拉克的战后重建将是一次增加出口
的机会即使美国速战速决伊拉克的重建费用也在亿美元详
见下表战后的购主要是对大量基建和基础产品的需求而中国作为
亚洲和世界的制造工厂凭借着天然的成本优势有希望取得大量的长
期定单这无疑有益于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当然战争越早结束这种
短期效应就越早体现由于中国在伊拉克问题上取坚持原则同时不失
务实及灵活姓的外交政策所以有相当多的分析人士认为从总体来看
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利有弊但比较之下中性偏好利大于弊
对吸引外资的影响
从战争打响到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国际局势的动荡将日益凸
现中国的稳定和繁荣对中国投资的吸引力将进一步加强不过从受
战争影响较大的国际短期资本流向来看其主要以资本账户流入为途径
20
由于中国金融市场并没有对外开放所以国际短期资本无法大量流入中
国从长期资本的流入动向来看外资通过经常账户的持续流入对中国
经济长远发展极为有利
胡祖六认为一方面由美伊战争导致的全球经济疲软会降低中国的
出口但是也使中国成为全球资本的投资避风港实际上中国封闭的
资本市场以及高达3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相当于其短期外债的倍以
上将保护中国免受海外金融危机的影响有一些人将中国视为美伊战
争期间的避风港
对股市影响甚微
总体分析战争有利于国际资本持续流入中国但国际短期资本无
法大量流入中国不会对沪深股市场产生影响股市场内部的自身
运行规律还是起到主导的作用
申银万国的陆文磊认为由于中国股市目前还是相对封闭的市场
所以美国股市对中国投资人的影响更多是间接的由于香港和台湾股市
基本上是跟随美股涨跌联系非常紧密开战后美国股市的变动将明显
影响香港股市中的国企股红筹股同时以港币美元结算并且对外开
放的股市场也会受到境外股市变动的影响进而产生对沪深股市场
的间接作用只是这种作用相对于香港市场要弱得多
石油的逻辑怎么样
高油价、国际分配与宏观经济理论演进 ——读管清友博士《石油的逻辑》 傅勇/文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经济学博士 半年前去世的萨缪尔森曾有句著名的调侃:当一只鹦鹉学会说供给与需求时,它也就成了经济学家。然而,对于分析许多商品来说,仅仅依赖这个框架会带来许多困惑。石油就是一例。石油问题难以用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做出充分的解释和预测,但高油价却反过来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在宏观面上,石油的生产和消费总体上是较为平稳的,但油价却大起大落。战后的二十几年时间里,全球的石油消费处于一个快速上升通道,与此同时,石油生产同步大幅增加,结果在1960年代,国际油价呈现下降态势。10-1980年代,全球石油的生产和消费增速均有所放缓,但这段时间却是有名的高油价时期。其背景是欧佩克的成立、数次石油危机以及中东局势的动荡不安。1980年代中期以后,全球石油消费一直处于温和上升通道,石油产量大致也是稳步增加,但石油价格却出现了巨幅波动。尤其是“911”之后,国际油价从2002年初的20美元,用了6年的时间攀至140美元之上。金融危机爆发后,油价又上演了高台跳水的戏剧性一幕。油价跌宕起伏的这段历史清楚地显示,来自实体经济的供给和需求基本面无法给出充分的解释。 在微观面上,中国从未获得与其购买力相匹配的石油定价权。在欧佩克对石油市场的控制力有所减弱之后,国际石油供求市场大致可认为是一个垄断竞争状态。然而,在这个市场上,各石油进口国的议价能力并非简单地由其消费量决定。英国大致能够做到石油的自给自足,但英国在油价博弈中占有重要地位。近二十年来,中国石油进口量迅速增加,但在油价上,基本还是个价格接受者。铁矿石市场是一个更极端的明证。这表明,油价绝不仅仅是供求之间数量匹配的结果。 2002年来,国际油价出现了巨幅波动,这一波动显然挑战了此前的石油经济学。这一段时间,国际石油的生产和消费波动很小,主要产油国也没有爆发重大地缘危机。美元指数在金融危机之前经历明显下降,但这一下降幅度还不足以解释国际油价的高涨。实际上,石油与其他大宗商品以及贵金属一起,成了国际金融市场泡沫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都说,国际金融危机源于房地产领域的泡沫,但房价与油价等商品价格的上涨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与此同时,国际资本在石油市场上的杠杆率也要远高于房地产市场。 高油价会产生显著的效应。上帝是公平的。中东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尽管军事政治力量难成世界一级,但却拥有发达国家需要的石油。在某种条件下,产油国为了共同的利益能够达成一致减产行动,以便对西方国家构成牵制,也是为了能更加合理地开发石油。当然在油价高企的时期,欧佩克有时也会决定增产以平抑油价。曼昆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中解释说,产油国不愿意持续减产抬高油价的一个原因是,石油虽然重要,但当油价保持在高位时,一些替代能源和节能技术就有了市场,这将降低未来对能源的需求以及国际油价,结果会损害产油国利益。因而,从长期来看高油价对产油国来说,并不总是好事。 不过在2002-2008的高油价时代,产油国还是获得了丰厚的收入,这些收入差不多都是以美元计价,即石油美元。石油美元是全球经济失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产油国(当然还包括中国这样的贸易盈余国家)代表了储蓄过剩的一方,而美国代表了负储蓄和过度消费的一方。石油美元通过主权财富基金和其他渠道,又会流回美国。在格林斯潘以及伯南克眼中,这是长期利率保持低位的主要原因。长期利率不在美联储的控制之下,但却是房地产泡沫的主要诱因。从这个角度说,高油价不仅是国际流动性过剩的一个产物,还是国际流动性过剩的一个来源,可以说,两者之间存在某种正反馈机制。 在这个正反馈机制中,产油国多少可归入受益者一方,它们积累起了庞大的财富,一些国家的王室富可敌国,而迪拜甚至在沙漠中创造了超级城市的奇迹。美国凭借其国际货币发钞国的地位,也有效规避了高油价的负担。在高油价时期,美元供给保持在宽松状态,美元指数走低。在国际金融危机中,这两类国家都遭受了一定损失。但随着庞大的救市资金注入到全球各个角落,油价已经从危机中的底部有了像样的反弹,在通胀预期和国际资金的推动下,高油价的故事还可能重演。 简单的经济学框架不仅无法解释石油的逻辑,相反石油问题在相当大程度上改变了现在宏观经济学的面貌。石油在经济学理论发展史上,可以说占有重要地位。10年代的高油价曾对经济学开了个不小的玩笑。在此之前,人们曾经无法理解滞涨的出现。然而,高油价所带来的供给面冲击,一方面增加了企业成本进而推高一般物价,另一方面也减少了产出。这使得高通胀和高失业并存。经典的凯恩斯经济学是需求管理的经济学,对供给面的忽视使其在滞涨面前一筹莫展。 在一定程度上,高油价不仅催生了供给经济学,还让新古典经济学成为主流。1985年以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波动明显收窄,在产出和通胀两方面均是如此。这被伯南克等人称为“大缓和(Great Moderation)”。在解释“大缓和”的三大主要流派中,有两个应该说与油价相关。一是货币当局经过10年代的高油价拷问,更好地理解了经济运行机制,尤其是取了更好的货币政策。二是“大缓和”仅仅是因为,1985年后,国际油价波动出现了显著的收敛。现在看来,第二点解释看起来牵强一点。危机之前,国际油价的上升幅度是史无前例的。而在此高油价背景下,全球主要经济体依然保持了一般物价的平稳。 收到清友博士的大作《石油的逻辑》有一段时间了。我一直把它摆在手边,有空就翻阅一些章节。这种非系统性地品读,似乎总能在不同的时间,激起我不同的遐思迩想,书中的一些段落和图表给人相当大的想象空间。该书涉及到了油价决定机制的各个层面,并对石油市场的历史发展着墨甚多。清友不仅讨论了我在这一领域所感兴趣的绝大多数问题,还让我的视野由此拓展开去,感到从石油这样的特定视角,或许能够更加深刻而全面地认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正如我在推介这本书时所写,“清友博士证明,国际油价背后完全由其经济学和国际金融资本游戏规则的逻辑可循,阅读此书会升起一股冲动,即中国或许有能力改变其作为油价博弈的看客角色。本书并不是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又一产物,它始终站在地缘政治、大国战略的高度俯瞰石油市场的风物变迁。” 和清友兄可谓神交已久。遗憾的是至今竟未能谋面,但感觉彼此已是多年的旧友。感谢这个浮华的网络时代。通过阅读其文字,与其在网上聊天争论,这位来自山东诸城的朋友在我心中的形象渐渐地清晰生动起来。与清友的交流让我觉得,年少时的理想和心境能够也应该延续得更长久一些。 愿与清友兄共勉。
台湾战后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
其实运抵台-湾的黄金很少,甚至很多不是纯金,那只是政-府为安抚民心所做的行动。
2000年,民-进-党执政时期,民-进-党籍的中-央银行副总裁陈师孟去位於新店山洞的金库查看。陈师孟说,当年蒋-介-石带去的黄金,估计只有三百多万两,迄今仍有不少储放在架子上,它们形状不一,多为当年用金圆券从民间换来,且成色不足,很多只有92%,根本达不到99.99%的可用标准。
中-共建-政后1950年,大陆当时并不发达的广-东一省即收兑黄金7455万两,由此可见运抵台-湾的黄金之少。
当时政-府因应抗-战、戡-乱,欠下大量外债,国库空虚。而且最终运抵台-湾的黄金也只占大陆总黄金量不及1%。1950年完成的大量台-湾民生建设,还是透过官员的私人关系向美国西屋公司借了200万美圆才得以实行。
台-湾经济之发展,是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这几个时期来说下:
一、经济重建期(播迁前后)
二战期间的台-湾,满目苍痍,半数以上的工厂遭到摧毁,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
1945年,政-府收复台-湾之后,非常重视重建工作,修复了民生基础。如台-湾电力在二战结束后,发电量只有正常的十分之一,日-本电力人员返日,离前还讽刺说,台-湾三个月后将陷入黑暗。政-府随即派来技术官员孙运璿,抢修台-湾电力,在五个月内就复原了台-湾80%的供电系统。
在民生复兴的基础上,政-府在台-湾开始实行土-地改-革。日据时期,台-湾地主是日-本的特权阶级,农民是下等人民,没有,种地毫无收入。1947年,当时担任台-湾省行-政公署长官的陈仪开始发起耕者有其田;继而在1949年,由农业复兴委员会委员蒋梦麟建议,台-湾省政-府主-席陈诚实行实行三七五减租;最后在1951年至16年间分九期实施公地放领。
这些土地改革措施,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并使农民经济独-立并有余力受教育,参与政-治,最有名的例子是贫农佃农之子陈水扁后来当上中-华民-国总-统。
而土地改革,也成为台-湾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发展的基础。日-本学者若林正丈分析说:
1、借由放出公营企业的股份,将地主的土地资本转成产业资本,这是民间资本确实发展的一个出发点。
2、改革的结果,透过肥料换谷制(用国-家独占生产和进口的化学肥料,跟米谷实物做不等价交换)等方法排除地主,国-家直接掌握农民的生产剩余,以供养庞大的来台人员;同时透过低米价政策等措施,使农业资本可能移向工业资本。
3、因改革而使获得土地的农民提高生产意愿,同时配合农复会推动的技术指导,提高农业生产性,使农村有过剩劳动力,以此累积未来丰富、廉价,具有高竞争优势的产业劳动力。
而在1949年6月15日,台-湾省政-府确立了台币为台-湾地区所用之唯一合法货币,切断了和大陆上法币、金-圆-券的联系,稳定了金融,通-货-膨-胀受到控制,此政策也是奠定了未来台-湾经济发展的重大政策之一。
二、进口替代时期(美援时期)
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播台-湾后,带来了将近300万的人口,无疑给并不富裕的台-湾带来社会冲击,期间受全球和大陆金融危机,国-家财政岌岌可危。1949年2月18日,当时省主-席陈诚面对大批不断来台的船只,只得下达入境管制令,算是缓解了不断爆增的人口。
因为不愿接受1943年开罗会议上,中-国向美国提议的战后让朝鲜独-立的要求,直接导致1950年6月25日,北韩在苏联的指示下发动对南韩的攻击,11月,中-共投入韩-战。
美国长期对华政策乃在防止中-国在亚洲独大,并以利益为优先。由於蒋-介-石在二战、戡-乱时期表现出不服从美国之态度,美国在一段时间内幻想与中-共一起制衡国-民党。大陆沦陷之时,美国若非韩战爆发,早已准备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以达到与苏联共同分享大陆利益的目的。
1949年7月,金门发生古宁头战役,国军完胜共军,造成国际轰动,使美国不得不重新考虑台-湾的价值,加上之后韩-战的爆发,美国势必要将台-湾纳入亚太防链,於是开始在经济上给予大量。
出於这种大时代背景,美国与中-华民-国签定的《中美防御条约》,答应在军事上进行援助,并派遣第七舰队进入协防。稳定了台-湾的民心,使人民安心工作生产。
不过,《防御条约》只写明协防台、澎,未写前线金门,条约更是要求国军不得对大陆进行海陆空攻击,1958年,台海爆发八二三炮战,国军炮火击中厦门油库,共军死伤连绵,国军趁势准备登陆,第七舰队却驶入,阻止了国军的登陆。纠其原因,乃是美国对蒋把持全中-国后会使中-国独-立而不放心,而想另觅人选(如美国曾策动孙立人兵变),此可以说,美援是用牺牲大陆换来的。
而共计共约45亿的美元经济,直到2004年1月,中-华民-国政-府才全部偿还。
不过,在当时而言,美援确实发挥了稳定经济和民心的作用。上述三七五减租便有美援的投入。
政-府的农业政策,一方面发展农业,一方面透过肥料交换(肥料换谷)、扩大农工差价方式,将农业所得引导到工业。
1953年政-府实施第一期经济建设,发展劳力密集轻工业,以替代进口商品。并取提高关税、限制进口、外汇管制等方式,扶植民营企业,特别以纺织业为重。1959年起对生产过盛的纺织业取促进出口政策,并改革外汇管制增加产品竞争力。
到1959左右,百姓生活已有改善,从1949年人均收入不到100美圆,高涨十倍达到1000美圆左右,工业以每年10%以上的成长率快速发展。台-湾创下了以农业带动工业发展的先例。
不过此期间,台-湾还是呈现在一个农业社会的面貌,农产品出口占总出口80%以上。
三、出口扩张、进口替代时期(美援停止、技术转型)
1965年,美援停止。当时美国等先进国-家正欲将劳力密集产业外移,尹仲容、严家淦等技术官-僚为吸引外人投资,决定取自-由开放、鼓励出口等政策,如1966年在高-雄成立加工出口区,由出口带动生产,台-湾逐渐由农业社会转为工业社会。国-家外汇也开始重新累积。
值得一提的是,在1968年,当时整体经济并不丰盈的情况下,蒋-介-石决定将原先在大陆就实行的6年国-民教育延长到9年,当时全世界实施九年以上义务教育的国-家不到十个,部分人反对,政-府力排众议,推行此政策,高达80%的台-湾人民因此受益,为台-湾未来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蒋-介-石历来重视教育,大陆时期虽长期战-乱,但仍不放弃发展教育。后来很多人成为建设台-湾的砥柱乃至发光於国际。如华裔诺贝尔得主杨振宁、丁肇中、高锟等人均受到政-府教育政策的泽被。中-共的主要参与者朱亚光也是受到政-府的资助,才得以赴美留学。
进入70年代后,世界上发生石油危机,全球经济陷入不景气,生产成本剧增、出口大幅下降。加上退出联合国、中日断交、中美断交等重大外交挫败,民心不稳,使投资意愿下降。
因应此一情况,12已经当上行-政院院长的蒋经国,开始指导发展重工业、化工业,建立自主经济体系,进行大规模公共投资。
1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蒋-经-国出於同情民众,限制油价涨价,犯了他在上海「打-老-虎」经济制-裁的老毛病。在蒋-介-石的指导下,才逐步开放油价市场化,这也使得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的时候,政-府能够稳定自若。
经济部-长孙运璿还深入虎穴,带著陴益双方的合作,访问沙乌地阿拉伯,在英美纷纷受到油价限运的当时,中-华民-国却不在此列。
由於民间投资意愿的低迷,14年蒋-经-国开始推动十项建设,包括交通、电力等基础工程,及钢铁、石化、造船工业。即民间害怕风险不发展,政-府立即投入发展。
大兴土木的结果是使失业率下降,培养了大量的工程、科技、管理人才,所得成长持续提高,带动国内外投资泰安,也为台-湾石化业与重工业打下良好基础。
由於对待金融危机反应快速,使中-华民-国快於其他国-家复苏,当时外汇累积达到全球第四、全球第十四大的贸易国、亚洲四小龙之首。
这段经验就是举世闻名的「台-湾奇迹」,至今是开发中-国-家学习的宝贵经验。
四、国际化时期(产业升级)
经历石油危机后,政-府看到未来发展耗能少、低污染、高附加价值产业是大势所趋。於是在12年,决定设立工业研究院。
科技研究原本就是要由技术人员自-由发展才有科技研究的弹性。因此经济部-长孙运璿当时准备以财团法人的形式设立工研院,即为政-府占有股份的民间机构,运作不受政-府控制、经费使用不受立院审查。立法院因此引起轩然大波,几经行-政部门与立-法-院沟通,才得以在13年通过成立工业研究院。并在14年设立工研院电子所,开始准备发展电子高科技产业。
工业研究院是台-湾科技人才的摇篮。今日张忠谋、曹兴诚等台-湾科技名人都出自此院。
不过当时立法院仍对发展高科技产业充满疑虑,认为那是空中楼阁,是只有美国才能掌握的高科技技术,不如多造几条高速公路。孙运璿则铁心继续推动。
而说来,台-湾日后成为积体电路王国的一场决定,竟是14年2月在台北一家豆浆店完成的。当时旅美学人潘文渊向包括孙运璿、李国鼎在内的政-府技术官-僚说明当今世界积体电路的发展,得到政-府重视。最终,由潘文渊领导,召集了一批在海外的华侨学人,成立了TAC(电子技术顾问委员会)。
这些华人大多是当年受恩於国-家教育政策方能出国留学,加上政-府对他们的支持和热情,如TAC成员郑国宾回忆说当时由美国到达台-湾已经半夜,孙运璿仍在机场等候让其感动。所以这些华人均可以说是不计一分报酬(受制於立法院,TAC没有经济来源),为国-家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当时政-府意向是和HUGHES的NMOS订合同,但TAC团员提议,应该将RCA的CMOS转移到台-湾来发展,政-府尊重并接受其意见。今天全世界的电脑主板基本都是CMOS系统,因此可说是使台-湾在70年代就获得半导体科技的先机。
17年,行-政院长孙运璿协调国-防-部,征用新竹所在的科学园区的用地后,并於1980年代初顺利完工。19年制定「十年经济建设」,将机械、电子、电机、运输工具列为「策略性工业」。
在竹科落成后,台-湾成为当时全球可以生产集成电路的少数地区之一。
年,中-华民-国科技之父、行-政院长孙运璿不幸中风,离开政坛,最终使李-登-辉成为蒋-经-国接班人。
孙运璿中风后,继任的俞国华、郝-柏-村分别开展年的「十四项建设」与1990年「国-家建设六年」,以公共投资促进产业发展。1990年公布「产业升级条例」,发展通讯、资讯等十大新兴行业。
而在经济自-由、国际化上面,1983年放宽进出口与投资限制;1987年新外汇条例实施,人民得以自-由持有及运用外汇;1989年开放民间设立新银行;逐步推动公营企业民营化。
最终,台-湾所得不断提高,10年代末期已开始受世人瞩目,1980年代末已成为已开发(经济发达)地区。
五、和平、团结、奋斗
中-华民-国在台-湾近50年的高速发展,其中最重要的,莫过於每个国-民将国-家看作自己家的那种大义凛然风范。
中-华民-国迁播台-湾后,中-共接受其在大陆的资产,在国际上声言要冻结中-华民-国的海外资产。当时政-府的决策,竟是将国-家海外的财产,划归到大大小小官员的个人名下,如、俞国华等都有参与,但这些官员与国-家共同克难,不发国难财,一分也没贪污。(如去世后只留下12万美圆遗产,更没有自己产权的房子)
在如此朝夕不保的情况下,政-府仍旧全力戮力建设、发展,建设台-湾为三-民-主-义模范省。
其次,执-政者具备用人的气量、执行者有辽阔的国际视野。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发展,也是整个中-国发展的一部分,倘若当时没有那麼多大陆、海外的人才来台帮扶,台-湾经济也无法快速飞跃(如孙运璿是山东人、李国鼎是南京人、潘文渊是嘉兴人,他们原本都是建设全中-国的人才)。技术官-僚是国-民党戒严时期的特殊名词,如孙运璿、李国鼎、高玉树等,都是在两蒋时期被提到做官的人才。他们有的原先只是在公营的企业裏服务的技术人才,有的还支持台-独(如高玉树),但政-府不以政-治为最大考量,而是以技术能力为首项。
这些技术官-僚,也不负所望,其看的远,想的多,由於技术官-僚能够跳脱政-治束缚,认定对的政策就一定全力推动,加速了经济的发展。
在政策上则奉行大同,照顾各个阶层利益。土地改革在西-方国-家要花上几百年,中-共土-改则血流成河,最终田地仍掌握在中-共政-府自己手裏,农民依旧是无自己之田(台-湾农村土地实行私-有-化)。而台-湾土改则秉承政-府在大陆上土-改的原则,和平、逐步推进,以公股换田等政策从地主手中收回田地,即使地-主损失减少,又使农民有田。
在工业化、十项建设之后,农业、中小企业受到打击,政-府没有做所谓「腾笼换鸟」,全面扶持大型、新型企业,而限制中小企业的这种作为,而是努力提升中小企业和农业的品质。
譬如1982年,针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城-乡差-距与贫-富不均,孙运璿内-阁推出了「全面加强基层建设,提高农民所得方案」,以两百亿的资金,使台-湾农业现代化,技术化,缩短农民与非农民所得的差距,并加强农村设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如今台湾农业已形成公司化、产业化、基地化、市场化和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典范。
诚然美援在一定时期内提升了台-湾的经济,但倘若不能善用美援,台-湾经济亦不会有今天之面貌,正是执政者了解到要将国-家危亡系於己肩之上,促进了团结的气氛。而大量民众受到国-民教育中文化熏陶,承继了中-国人善良、诚信、奋斗的美德,在政-府的指导下,为国献力,也求得了自己的幸福。这些都是将国-家放在心中首位的表现。
政-府知才、养才,愿意接受专业人才的意见、每一个国-民的奋斗,都是台-湾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天时地利人和。而综观台-湾经济,其发展的原理,就是和平、团结、奋斗。
用图形说明,20世纪70年代石油价格上升引起了哪一种类型的通货膨胀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石油输出国组织曾连续多次取限制石油生产的措施。由于石油为各国的重要能源,其需求缺乏弹性,所以,当OPEC组织决定降低产量时,石油价格上涨幅度大于需求量下降幅度。这从短期来看会增加该组织成员国的收益,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世界石油市场的稳定。若该组织不限制石油的生产,则各成员国将因价格下跌而减少其收益
简单来说就出石油出口国降低产量,拉升了价格,就“危机”了。
13-14年,在阿拉伯国家取的石油减产、禁运、提价、在国际石油公司中增加参股权和对国际石油公司进行国有化等措施的综合作用下,国际石油价格暴涨,导致了一场世界范围的“石油危机”。人们通常称之为“第一次石油危机”。石油危机在西方世界造成极大恐慌,引发了西方国家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以阿拉伯国家为主的欧佩克组织点燃引线,将西方国家自己埋放的全部引爆。为支援埃及和叙利亚发起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不少欧佩克组织成员对欧美国家实施了石油减产和禁运。由此引发的能源价格上涨,对许多西方国家的经济造成迅速而有力的冲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