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国家战略分析_国内油价形成机制
1.国际油价闪崩,大幅度下跌是何缘故?
2.影响原油价格有什么因素?
3.国家石油利益的代表——国家石油公司
4.油价上涨影响经济 中国如何应对国际油价大涨
5.我国的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是什么?
6.原油升跌主要与什么有关?
国际油价闪崩,大幅度下跌是何缘故?
近日,国际油价大幅下跌。有媒体报道:“截至5月31日收盘,纽约商品交易所7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下跌3.21美元,收于每桶69.46美元,跌幅为4.42%;7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下跌3.41美元,收于每桶73.54美元,跌幅为4.43%。”
国际油价闪崩,在我看来主要是以下四方面因素影响:
首先是原油需求的减弱。随着新能源汽车(特斯拉、理想汽车、蔚来汽车)的强势崛起,购买汽油车的受众在进一步减少,这也使得国际原油需求减弱。当供大于求的时候,油价下降也是必然的。
我身边的朋友,平均每4个开车的人中有1个是驾驶电车的。而且长期来看,电车或许有可能会进一步替代燃油车。之前欧盟不是就提出要在2035年开始停止销售燃油车,加大普及电车的计划嘛!虽然不太现实,但这也间接表明电车取代燃油车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其次是产油国产油量的增加。在前面我们也说过原油的需求已经逐年在减少,按道理来说这个时候产油国的石油产量也应该对应削减。可类似于沙特这样的产油大国,为了保障财政的收入,打破了先前签订的“减产协议”,不仅不减产反而加大石油产量的生产。
另外,俄罗斯因为担心石油产量减少,国家经济难以维持,还让美国获利(美国也是石油一大生产国),干脆也不减产了。虽然销售欧洲受到限制,但是他最终找到了中转站,通过“中介”进行售卖,销量不减反增。
还有就是价格泡沫。当下的国际社会形势极度不稳定,社会恐慌情绪进一步蔓延。俄乌战争持续时间超过一年,中东地区战乱不断,西方内部的不和谐等,不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得石油价格进一步萎缩。国家资金都在进一步拢缩,用于保障社会的运行,其他项的支付在对应减少。
最后就是美联储的激进加息。为了缓解美国国内危险的经济形势,巩固美元地位,美联储进一步加息(目前仍未看到加息结束)。美联储加息导致硅谷银行、签名银行邓银行的破产,银行挤兑引发流动性危机。
而作为风险性质产品,石油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叠加市场需求减弱,导致了原油价格的大幅度下跌。同时由于美联储是否进一步加息的不确定性,导致市场普遍处于观望状态,投资购买情绪低下,因此油价何时能够回升也是个未知数。
油价下降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有效降低国家进口石油的成本,当然我们日常加油的费用也减少了。但是油价下降也会使得与之关联的产业链商品价格下跌,尤其是对中石化、中石油会造成巨大冲击。
目前来看,油价下跌仍将继续,回到5元时代也不是不可能,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影响原油价格有什么因素?
以我在现货市场投资分析及指导的经验来看,影响现货原油价格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需求对原油价格的影响
1.经济增长对原油价格的影响
全球经济的增长会通过改变石油市场的需求量影响石油价格,经济增长和石油需求的增长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然而,经济增长率的变化不只可以用来解释中长期的油价上升,短暂经济衰退导致的油价回落也可在经济数据的变化中显现出来。
2.天气对原油价格的影响
气候状况会影响到原油的供给和需求,比如异常的天气可能会对石油生产设施造成破坏,导致供给中断,从而影响国际油价,但它对整个国际油价的影响作用是短期的。此外欧美许多国家用石油作为取暖燃料,因此当气候变化异常时,会引起燃料油需求的短期变动,从而带动原油和其他油品价格发生变化。
(二)供应对原油价格的影响
1.产量变化的原油价格的影响
石油油输出国组织(OPEC)和非OPEC国家的供给对油价的作用原理有所不同,产量与价格的关系有着主动与被动的区别。OPEC拥有世界上绝大部份探明原油储量,其产量和价格政策对世界原油供给和价格具有重大影响,惯用的方法是通过增加产量来抑制油价。
2.地缘政治对原油价格的影响
突发事件与气候状况使油价波动更加不确定 石油除了具有一般商品属性外,还具有战略物资的属性,其价格和供应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势力和势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生产国际化的发展,争夺石油资源和控制石油市场已成为油市动荡和油价飙涨的重要原因。紧张的地缘政治强化了国际石油市场对供给收缩的预期。针对石油设施的恐怖袭击、石油工人罢工、产油国政局动荡等地缘政治因素都会对国际油价带来冲击。
(三)库存与原油的相关性
原油库存(即每周三的EIA数据)分为战略原油库存与商业原油库存。战略原油库存是国家为战略考虑,防备石油短缺而储备的石油库存。这是因为原油具有战略物资的属性,其价格和供应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势力和势的影响。除了战略属性外,原油同时具有其商业属性。商业属性方面需要关注商业原油库存,它是高于安全义务库存量的部分,原动力来自于经济的需要,因此与价格紧密相关。
(四)金融市场对原油价格的影响
1、投机持仓变化与NYMEX原油价格
目前在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上,国际投机资本的操作是影响国际油价不可忽略的因素。原油市场的投机与市场预期往往加大了原油价格的波动,国际原油市场中投机因素对原油价格有着10%-20%的影响力。尤其是某些突发性事件发生的时候,大量的投机资本便在国际原油期货市场上进行操作,加剧了国际石油价格的动荡。
2.相关商品对原油价格判断的参照
众所周知,商品走势总体和美元走势呈反向相关关系。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方面,商品以美元计价,美元升值,商品的相对价格自然下降;另一方面,美元升值往往代表了避险情绪的上升,从而减少对商品等风险资产的需求,从而商品价格下降。原油做为大众商品之一,其价格也会受到美元指数走势的影响,与之呈现负相关的关联性。
国家石油利益的代表——国家石油公司
(1)国家石油公司的兴起和发展。
国家石油公司是指那些由国家投资组建、以实施国家战略目标为使命的石油公司。世界上曾有80多个国家成立过国家石油公司。目前,国家石油公司仍然在世界石油工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国际大石油公司一并成为世界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主力军。在发展过程中,国家石油公司也曾经历私有化浪潮的冲击和洗礼,但其中的一些坚持至今,它们已经发展壮大并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从1922年阿根廷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石油公司以来,国家石油公司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重要性不断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并成为世界石油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推动力量。
20世纪初,政府对石油工业的介入意味着国家石油公司的萌芽。这期间重要的事件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海军同英波(斯)石油公司(英国石油公司的前身)签订长期购油合同,英国政府进而控制了公司51%的股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建立了管理高加索地区重要油田的国家机构;法国政府为接管一战战败国德国的部分石油权益,倡议建立了法国石油公司;意大利政府为寻找石油资源组建本国国家石油公司。
阿根廷是发展中国家创建国家石油公司的先驱。20世纪初,以“七姊妹”为首的国际大石油公司逐步建立起全面控制整个西方世界石油的勘探、生产、加工、储运、贸易和价格一体化的石油垄断体系。发展中国家不甘于长期受制于国际大石油的控制和剥夺,收回石油主权运动也从此发端。阿根廷1907年和1918年先后在打水井时发现了石油,政府专门成立石油矿产局以开发油田,这个机构后来改组为国家石油公司(YPF),负责石油的国内外勘探开发活动。
1938年,墨西哥政府没收外国公司在墨西哥的石油资产,实行国有化,把石油业务交由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Pemex)经营,由此产生了第一家现代模式的石油资源国国家石油公司。之后,随着非洲独立运动的开展,收回石油主权和建立国家石油公司的浪潮又在非洲兴起。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的成立在当时的西方世界曾引起强烈反响,遭到英美石油公司及其政府政治上的威胁和经济上的制裁。但是,墨西哥人民和国家石油公司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坚持下来,在20世纪60—70年代陆续发现一系列油田,成为世界重要的产油国。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50年代,世界上又诞生了一批国家石油公司。战后,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让西欧国家大量使用中东廉价石油,促成西欧能源结构迅速从煤向石油转变。而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石油大多控制在以美国资本为主的石油“七姊妹”手中。为了打破外国公司对本国石油市场的垄断,保障本国能源供应,一些西欧国家先后建立起本国的国家石油公司。法国于1945年成立石油勘探局,在本土和法属殖民地找油。1966年该局发展成为经营石油勘探的公司ERAP,1976年发展成为埃尔夫—阿奎坦公司。1953年,意大利经过近3年的酝酿,在AGIP等国有企业的基础上成立了国家石油公司埃尼集团。1950年,奥地利在英美法苏四国结束对奥地利占领的时候,建立起国家石油公司OMV。
20世纪70年代是国际上国家石油公司涌现的高潮期。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国纷纷成立国家石油公司是这一轮国有化浪潮中最重要的事件。在此浪潮推动下,许多中东资源国都先后实现了石油工业国有化。其中,阿拉伯各主要资源国基本上采取逐步提高国家参股比率的办法把外国人掌握的石油资产转为国有。委内瑞拉等国采取先取消租让制,继而接收外国石油资产的办法,把接管来的石油资产交给新成立的国家石油公司管理和经营。有些国家,如委内瑞拉、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等甚至完全实行了国家石油公司对本国石油工业的垄断,不允许外国公司插手。这是世界石油工业的一场大革命。它使长期以来通过租让制掌握资源国石油资源,控制石油生产,垄断世界石油市场,操纵石油价格的石油“七姊妹”从第三世界国家的石油上游工业中被撵了出去。由此,世界上绝大多数石油储量和产量转到了资源国国家石油公司的手中。
20世纪70年代接连出现的石油危机和高油价,给石油消费大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也促进了一些发达国家国家石油公司的建立。日本的石油供应基本上来自中东,依赖于外国公司,为了保障石油供应,日本成立了国家石油公司——日本石油公团,着手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政府还积极赞助私人企业到国外去开发石油。加拿大是个产油国,但是它的石油生产和销售掌握在以美国资本为主的外国公司手中,为了对本国石油市场有所控制,加拿大也成立了加拿大国家石油公司。
石油危机促进了欧洲北海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石油勘探和开发。英国、挪威、丹麦等发达国家和马来西亚、菲律宾、刚果、安哥拉等先后成立国家石油公司来保障本国石油权益。一些发展中国家石油进口国,如斯里兰卡,在高油价冲击下也成立了国家石油公司来控制本国石油市场,减少国际风险。
(2)国家石油公司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国家石油公司不同于一般的国有或国营石油公司,不仅是国家所有的公司,而且具有代表国家、维护国家权益、为国家总体利益服务的基本特征。各国成立国家石油公司的背景和目的各不相同,大体上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发展中的石油出口国的国家石油公司,是在石油工业国有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代表政府全面接管所有的外资石油公司,对其资产加以经营管理,并进而发展本国的石油工业,为振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第二类,石油依靠进口的国家成立国家石油公司,是为了打破外国石油公司对本国石油供应的控制和对本国石油市场的垄断,从战略上保障本国的石油供应。
第三类,油气资源国成立国家石油公司,是为了代表政府同外国石油公司打交道,受政府委托经营管理石油资产,收回曾经被西方石油公司廉价占有的油气资源。
国家石油公司的作用趋向于发展并服从于当时政府具体政策的要求。比如,发展中国家的国家石油公司,其经营活动常常是从石油工业的低技术领域,即销售部分开始;然后,延伸到相近的技术较复杂的领域中,如炼油;最后,进入最高技术领域的勘探与生产。这成为国家石油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典型模式。
从全球范围来看,近几十年来,国家石油公司的自身规模和实力都得到了加强。这期间,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出于提高石油生产效率、保障国家的石油利益和解决自身投资不足等种种原因,国家石油公司出现了私有化和加强国家控制两种不同趋势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起,石油领域的私有化从欧洲兴起,波及了整个石油领域。英国带头领导了向私有化的转变,废除了英国国家石油公司,转向私营。私有化的倾向很快得到加速和扩展,并在不同程度上涉及了雷普索尔公司、道达尔公司、埃尔夫—阿奎坦公司、新加坡石油公司、加拿大国家石油公司和秘鲁国家石油公司及意大利埃尼集团。
在石油工业私有化运动中存在两种趋势。一种是类似英国、阿根廷石油工业的私有化,是政府放弃对本国石油工业的控制,国家资本退出石油工业,取消国家石油公司。另一种是石油资源国对本国国家石油公司的私有化,反映的是对石油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石油工业的开放,旨在搞活国家石油公司,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加快本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使国家石油公司为本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其石油工业改革开放的基本内容为政企分离,对国家石油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造,使其提高效率和效益,但政府保持对国家石油公司的控制权。上游欢迎外资参与勘探和开发,由国家石油公司代表国家维护石油资源的权益;下游开放油品市场,允许外国公司参与竞争,但国家通过国家石油公司对石油进口和市场价格实行一定的控制,对一部分“包袱”性资产予以出售。种种迹象表明,世界范围的石油工业私有化仍将持续,但是,国家石油公司不但不会消亡,而且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拉美地区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如委内瑞拉、巴西、阿根廷、秘鲁、厄瓜多尔等,为了振兴本国石油工业,恢复和发展经济,都逐步放宽或解除了对本国能源部门的垄断控制,推出一系列石油业开发措施,积极鼓励引进外资与对外合作。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独联体国家的石油工业开始对外开放,为外国石油公司和资金、技术介入开辟了新的合作空间。甚至像沙特阿拉伯这样自20世纪70年代实现石油工业国有化以来就一直不允许外国石油公司进入本国勘探开发市场的中东产油大国也开始出现政策松动的迹象。上述国家放宽对本国石油工业的管制、开放本国石油市场的做法为国际大石油公司跨国经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
然而,近几年来,伴随着世界油价的不断攀升,尤其是从2003年以来,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拉丁美洲国家的石油国有化呼声日益高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无疑是20世纪石油资源国为保护自身石油权益进行斗争的延续和升级。查韦斯领导下的委内瑞拉政府,不断调整石油投资政策,并通过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PDVSA)逐步实现国家对其石油产权的全面控制和石油资源国有化。玻利维亚、阿根廷、哥伦比亚等国也积极响应,不同程度的通过国有化加强了对本国石油资源的控制。
综合分析国家石油公司的成功案例,多数都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都有本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做后盾。政府在外交、政策、税收、金融等方面对国家石油公司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国家石油公司代表国家对本国的油气资源进行管理和经营,维护国家权益,利税上缴国家。
其次,都依托上游逐步建立起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实力大增。通常石油储产量是国家石油公司的最大优势。世界上拥有石油储量最大的10大石油公司都是国家石油公司。国家石油公司初创之时,下游非常薄弱。以前,国际大石油公司都是在发展中国家开采石油,然后把原油运送到发达国家去炼制和销售。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大石油公司虽然失去了在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油气田,却依然控制着世界石油市场,发展中国家的国家石油公司不得不把原油卖给它们。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墨西哥、伊朗、科威特等国的国家石油公司下大力气发展下游业务。它们不仅在本国大力发展炼油和销售,而且还打入欧、美发达国家开拓业务。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不仅在国内拥有6座炼油厂,而且在国外拥有11座合营炼油厂,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德国、瑞典各有一家从事下游的合资公司。下游业务能力甚至超过了一些国际大石油公司。经过20多年的奋斗,上述5家公司的原油加工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1998年在世界炼油能力最大的企业中分别居第8、3、10、13和15位。1998年OPEC成员国国家石油公司的炼油能力总计达5.2亿吨,油品销售量达6亿吨,彻底打破了跨国大石油公司把持炼油和销售的局面。
其三,以国际化经营带动公司快速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石油公司打破只在本国范围内“守摊”的局限,先后走出国门,到国际大舞台上去参与竞争。在上游参与全世界油气资源的再配置,在下游争夺、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并以国际化促进上下游一体化。在这方面,科威特国家石油总公司(KPC)、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PDVSA)、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和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etrobras)都是比较突出的。例如,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国际化业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0—2000年,国际业务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由零上升至31.3%,并以此带动公司的各项业务和整体实力的根本性改变与提升,在2006年度世界500强中排名第86位。
历经几十年的摸索发展,各国国家石油公司凭借其资源禀赋优势,凭借其多年来在石油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积累和储备,凭借其在开展国际合作和跨国经营中的丰富经验,已具备相当雄厚的实力,成为世界石油舞台上一支颇具影响力的“国家队”。
面对未来,国家石油公司除了发挥其上游优势外,都在努力加快一体化进程和跨国经营步伐,调整和改革石油工业结构,增强自身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油价上涨影响经济 中国如何应对国际油价大涨
根据这项备忘录,两大企业与南非索沃公司合作将在陕西和宁夏建设两座煤炭间接液化工厂。在全世界石油紧张的情况下,我国石油替代已提上日程。 我国应该如何应对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确保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和百姓生活少受影响呢? 石油涨价导致连环影响 石油涨价的影响形成这样一个链条:油价上涨通过进口、零售等影响消费;又通过成本和效益影响投资;通过环境和成本影响出口。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石油集团的专家严绪朝说,从拉动我国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看,油价上升将使消费和投资减少,出口下降,因而使国民经济受到不利影响。有关专家对我国1993年至2000年的GDP、石油进口数量和价格波动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认为:油价每上涨1%并持续一年时间,将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平均降低0.01个百分点。 我国每年进口石油约用汇350亿美元。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中心油价研究室主任单卫国说:“油价上涨不仅增加了国家外汇支出,而且增加炼油加工及运输成本,影响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以及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成本增加。” 价格上升,还会形成对消费的抑制因素。中国海洋石油公司专家单联文说,比如汽车消费———如果油价上涨,买车的人会减少,进而对汽车消费形成制约。从出口方面来看,石油价格越高,下游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出口会受到很大影响。 采取多项措施降低影响 “短期最该做的是让消费者感受到油价上涨特别重要。”发展研究中心的冯飞说。中国石油集团的专家严绪朝认为,针对企业,要进一步加大国内油气资源勘查开采的政策扶持力度。在国家石油安全方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的孟春认为,我国需要建立的相应机制是:加紧建立和完善中国的期货市场,以远期合同交易方式降低近期价格风险;在国际采购中加强协调,争取对我有利的价格;建立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应对各类风险。 在法律层面上,胜利石油管理局局长曹耀峰建议,国家加快石油天然气立法进程,建立健全政府对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生产、储运、使用等全过程的管理。 但更多专家关注的是我国中长期对策:加快石油战略储备建设,是保证我国石油安全必不可少的措施;除石油外,应当努力发展天然气、核能、水电等,建立能源的多元化格局;积极探索煤变油技术的市场化;继续推行石油进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提高燃油效率;提升我国在国际油价形成中的影响力等等。 与专家们相呼应的是,国土资源部有关加强加快勘探开发的报告被批准;三大石油石化企业承担的四大石油储备基地建设速度加快;私营企业不声不响地进入到石油炼化甚至储备领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加快推动我国“煤制油”替代项目的落实……各项应对措施正在落实中。 冷静判断世界石油形势 世界油气资源潜力巨大,但分布不均。权威机构分析,2002年世界油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分别为1427亿吨和155.78万亿立方米;当前石油剩余可采储量至少可持续供应39年以上,天然气可供应60年以上。从国家分布来看,石油资源分布不均衡,欧佩克国家的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占世界的78.2%,储采比高达82年。 中石化经济咨询专家朱和说:“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石油需求剧增,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石油消费由1985年的5亿吨增至2002年的9.92亿吨,约占同期世界石油消费增长量的67%。” “世界石油资源的争夺将更加激烈;争夺的热点地区在中东、里海、西非等地区。由于里海、西非等地区石油储量有较多的发现,且比中东地区局势相对平稳,里海地区又靠近欧、亚两个消费市场,因此国际石油公司对上述两个地区增加了投资,加大了勘探开发的力度。”胜利石油管理局油气战略专家说。 孟春认为,世界中长期油价将在波动中逐步上升。总体看,油价走高是长期趋势。近期看,被扭曲的价格经过市场的调节和各方力量的较量后将会缓慢回落,但回落的空间十分有限。
我国的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是什么?
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在能源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维持国家实力的稳定上升。鉴于能源供应不足可能成为中国崛起的最大障碍之一,能源安全在中国大战略中的地位悄然上升,并越来越成为中国战略考虑的重心之一。在全球化浪潮中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能源大市场中去,制定新的能源战略势在必然。由此,中国能源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国能源安全不仅是一个国内保障供应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关乎国际能源供求和能源地缘政治的战略问题。
未来数十年里,全球油气资源供应充足,油气供需发展的总体态势会越来越安全,中国的积极参与可以改善和加强世界能源安全体系,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因此油气进口将成为中国的重要战略武器。从中国的角度看,利用国际石油资源是中国优化能源结构和确保能源安全的现实选择和必由之路,中国应该树立走出国门、分享国际油气能源的战略思想,加大利用国际资源的力度,以最终保证中国未来中长期的油气资源供应,增进能源安全。
建立稳定的石油安全机制
中国能源安全的基本方针是“大力开发两种资源,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即立足于国内能源资源,不能完全依赖国际市场的供应,其次要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国际机遇,积极参与和开发国际能源资源。无论从经济发展的目标,还是环境保护的目标看,调整和改善中国长期以来煤炭在能源中占绝对优势的能源结构,促进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多样化都是中国可持续能源战略的必由之路。面对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必然趋势,逐步增加石油进口以弥补国内供需缺口几乎已成定局。鉴于此,建立稳定的石油安全机制至为关键。我们强调,中国应进一步扩大对海外市场的战略性石油投资,以此建立稳定的进口石油安全机制,实现平时中资油田向国际市场出售石油、特殊时期仅向中国市场供给石油的目标。同时,加强与产油区相关国家的合作,开辟稳定的能源供给新基地,确保油气资源来源的多元化,从来源上减少能源供应的脆弱性。
建立蛛网式能源战略通道
中国应下大功夫加紧蛛网式战略通道的建设,有效降低中国在海上石油运输被中断所导致的脆弱性,减少对西太平洋战略通道的依赖。在这个问题上,中外分析家都强调了输油管道的潜在战略利益。首先,加强中国南海石油的开发,并着手建设通往缅甸的石油运输管道。南中国海有石油资源235亿吨、天然气资源10亿立方米,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基地,中国应加强与东南亚相关国家在南中国海石油开发上的合作。其次,加强东北亚能源合作,建设东西伯利亚——中国——韩国——日本的天然气管道,以及西西伯利亚——中亚——中国——日本的石油管道建设;再次,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加强和中亚国家以及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中国对中亚和俄罗斯能源资源的投资,能够为中国提供避开美国海军控制的航道的石油供应线,降低中国由于中东石油供应阻碍甚至中断所造成的脆弱,而且中国的陆上军事优势将发挥积极作用。此外,建设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到中国的输油管道,可以确保中国能源供应来源多元化,从而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通道事关中国的经济安全和国家核心利益,中国应不遗余力地建设蛛网式战略通道,并大幅度提高确保战略通道畅通的能力。战略通道建设将是一项投资大、风险大、见效慢的事业,应发挥中央政府在战略通道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完善以国家银行为主体的政府投资和融资体系,在投资规模和信贷规模上应重点向战略运输通道建设倾斜,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保障重点建设项目。
加强国际能源合作
加强国际能源合作,可以增进整体的能源安全,降低区域内或全球范围内的能源价格,建立互利的能源安全共同体。从油气进口国的角度看,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制定,必须考虑亚太其他能源短缺国家?穴尤其是日本、韩国?雪的需求。亚太地区在全球原油消费量所占比重基本维持在28%左右,但是,亚太探明石油可采储量仅占世界的4.2%,石油产量10.5%。中、日、韩都是世界主要消费大国,日本和韩国基本不生产石油,日本年进口量2亿吨以上,韩国年进口量1亿吨以上,中国2005年进口量也会超过1亿吨。目前三国进口均依赖中东地区。在激烈的石油市场竞争中,中国的石油安全越来越与这些国家休戚相关,应该加强与它们的能源对话,共同探讨解决地区油气短缺的方案与措施,避免区域能源冲突与恶性竞争。其次,从油气产地国的角度看,中亚、俄罗斯油气资源丰富,已经与中国开展了积极的能源合作对话。中国应该促使能源合作纳入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更加积极地促进中亚合作、参与远东能源开发,使得远东到中国东北的石油天然气管道成为连结中亚和东北亚的纽带,获得更大的安全系数。中国可以促动参与建立区域能源共同体,以促成包括中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朝鲜、东盟国家、港台地区等在内的区域能源安全体系。其基本途径是:加强与东亚进口国的合作,争取共同开发周边国家如中亚、俄罗斯的油气资源,共同开发中东的油气资源,共同建设输油管道和战略通道,减少经济、政治风险。东亚能源安全共同体不仅可以解决能源的问题,亦可以此为契机解决其他战略问题。
适时建立石油战略储备
石油储备分为战略石油储备和商业石油储备,战略石油储备不承担平抑油价的作用,国家只有在石油供应中断等紧急时刻才会动用这一储备,在石油价格动荡的时候,相关企业也要在正常的周转库存外建立和增加相应的商业储备,作为对国家战略性石油储备的重要补充。战略石油储备具有商业储备无法取代的特殊作用,当国际石油供应突然发生中断或国际油价暴涨危及国家安全与社会经济正常运转时,战略石油储备的动用往往具有抗拒风险、保障安全、平衡供需、抑制油价的功能。在平时,战略石油储备对稳定国际油价、影响石油输出国的政策及调整市场心态,亦具有不可忽视的静态威慑作用。概言之,战略石油储备是一个国家对应政治和军事危机的最重要工具,被视为减轻能源安全脆弱性的关键武器。作为一种防御性的威慑力量,战略石油储备的作用丝毫不次于核武器。根据国际能源署的要求,其成员国拥有至少90天纯进口量的战略石油储备,这是加入该组织最为关键的条件。在全世界石油进口大国中,中国是惟一没有任何战略石油储备的国家。目前,中国的石油储备尚处于初级阶段,长输管线储存量为2-5天,铁路运输储存量为7-15天,水路运输储存量为15-25天,石油系统内部原油的综合储备天数为21.6天,都是生产性的库存,没有战略储备型库存。中国石油工业十五规划制定了“立足国内、开拓国际、加强勘探、合理开发,厉行节约、建立储备”的方针,首次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体系,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国家石油供应的安全性。根据美国、日本等西方主要国家的经验,石油储备从开始建设到真正发挥作用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因此,及早建立中国石油储备体系,可以减少经济代价,有利于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专家建议,借鉴外国相关经验,应立法先行、合理确定规模、分区域、分步骤实施的方式逐步建立。
加强能源管理的制度建设
能源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关注国际影响,更应重视内部建设。中国需要一个综合协调的负责机构,统一协调能源决策。自1992年取消了能源部以来,中国没有一个单独的中央政府部门负责能源政策和管理事务。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能源局是目前处理能源问题的核心机构,下设综合处、石油天然气处、煤炭处、电力处以及新能源处,外加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直属的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目前,与能源相关的管理、开发以及研究职能,分散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科技部、中国工程院等相关部门,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划分并不清晰。即使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内部,节能也不在能源局的管辖范围之内,而是归口环境与资源综合利用司负责。这不仅使得职能极度分散,而且往往在政策制定时“只见部门、不见国家”。我们建议,成立一个具有实际协调能力的中央能源主管部门,以便确立对能源安全、石油进口、天然气开发、电力改革、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整体协调。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原油升跌主要与什么有关?
涨跌主要是收到消息面上面的影响。
第一、国际原油价格的供求
当供过于求时原油价格下跌,从供给来看世界上主要几个原油出产国比如俄罗斯。美国,石油输出组织OPEC如果削减产量,库存较低,发生战争,对原油价格是一个利好,反之则为利空。从需求端来看世界主要几个油消费大国比如美国,中国,欧盟如果经济增速放缓,对原油需求的预期降低,对原油价格是个利空反之利好。
第二、美国方面的经济数据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也是全球第一大石油产品消耗国家,美国公布的经济数据对很多重要的商品都有影响,甚至波及全球的股市。而且美国人比较坏,数据公布之前保密工作做的很好,外界只能猜测,所以美国人数据公布的时候全球很多金融机构都在关注。当公布和原油有关的一些数据的时候,反映了美国对原油的需求以及供给的情况,对全球原油市场的走向会有很大影响。
主要数据有EIA和非农,EIA的效果最为明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