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屏今天金价多少钱_石屏黄金多少钱一克
1.石屏工艺一绝
2.石屏工艺一绝 乌铜走银
石屏工艺一绝
乌铜走银属石屏铜制品工艺一绝,曾吸引过国内外媒体关注聚焦,在记忆之中,我于2006年曾经采访过石屏的乌铜走银,那时对它还知之甚少。
时隔5年后的盛夏,在石屏这座小城里传出了喜讯,昔日名不经传的乌铜走银制作技艺被公布为第三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带着众多疑问和好奇,我又重新踏上了寻访乌铜走银之旅。透过镜头,使我再一次领略到,在中国近代铜制品中,石屏人岳氏后裔手工制作的工艺品——乌铜走银不仅属铜器中精品,而且全国闻名,堪称一绝,备受人们青睐。
据史料记载,石屏乌铜走银工艺品的生产始于清雍正年间(1723-1753年),至今约有近300年历史。据传石屏一岳姓铜匠在冶炼紫铜时,不慎将所戴金戒指落入所炼铜中,后来发现其所炼铜器乌黑如煤,遂在铜器表面錾刻花纹,嵌入银屑,制成了最早的乌铜走银。那么何为乌铜走银,它的生产制作工艺如何呢?在石屏县异龙镇冒合村委会岳家湾,笔者采访了现年74岁的岳氏后裔岳忠祥,据他向笔者介绍,所谓乌铜就是铜与金的合金。乌铜走银就是将银屑嵌入乌铜表面已经錾刻好的花纹内,再加热将银屑熔化,使银与铜成半合金状态,稍等冷却时,再用双手急搓,使汗渍浸到走银处,使铜银结合处更加稳定和富有光泽。乌铜走银选料讲究,一件上称的乌铜走银作品,它从开始制作到最后成品,要经过选料、打磨、焊线等20余道工序,缺一不可。
在家中,岳忠祥介绍说,乌铜走银制作方法先为岳氏兄弟创作,历代为独家经营,在生产制作中,岳家一直奉守着传里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保守观念。民国时期,岳氏曾在昆明民生街开铺店生产经营出售乌铜走银器皿,至后期,因限于原料不足,生产逐渐萧条,技艺传至岳忠民,因岳忠民无子,只好把技艺传至郎舅苏继承。新中国成立前,由于金价飞涨,原料缺乏,加之制作乌铜走银成本高,价格昂贵,人民生活艰苦,即使有钱人家也无玩赏乌铜走银的雅兴,就这样,乌铜走银产品逐渐萧条,技艺也随之失传。
在采访中,据岳家湾岳氏后裔现已70多岁的老翁们向笔者介绍,现在,能从事乌铜走银此项手艺的人几乎一个也没有了,以前祖辈们遗留下的作品也寥寥无几。在县城苏继承之子苏官应家中,笔者见到了一件仅存的家宝——“乌铜走银”墨盒,据现年70岁的苏官应介绍,这就是先父苏继承亲手制作的作品。只见此墨盒为正方形,边长10厘米,高3厘米,盒面上嵌着一幅精美的山水画,远水悠悠,近水渺渺,岸边垂柳依依,亭台楼榭,错落有致。画面构图饱满,线条细如发丝,笔法细腻,气韵流畅,景物自然和谐。在石屏县文博协会,笔者看到了会员陈先生收藏的一个烟膏盒,这是我经历两次采访拍摄乌铜走银实物样品中,花纹、图案、线条做得最精致的一个。只见这个烟膏盒为圆柱形状,高约6厘米,直径约3厘米,盒子顶部镶嵌有麒麟送子的吉祥图案,腰身上镶嵌有渔、樵、耕、读四幅图案,画面构图饱满,人景合一,栩栩如生。在四幅图案的周围,还配有精美的花卉图案,除此之外,腰身上还镶嵌有两个狮头,底部有苏登科落款。整个烟膏盒花纹图案精美别致,呈放在眼前,就是一件绝美绝伦的工艺品。
乌铜走银(金)工艺既是观赏陈设品,可广泛应用于生活各个方面,诸如文具、茶具、餐具、果盘、花瓶、奖杯、奖牌等。由于此项工艺在石屏已失传多年,现作品存世量有限,不少精品“只入不出”,而收藏投资者越来越多,其价格近年来也不断攀升
石屏工艺一绝 乌铜走银
乌铜走银属石屏铜制品工艺一绝,曾吸引过国内外媒体关注聚焦,在记忆之中,我于2006年曾经采访过石屏的乌铜走银,那时对它还知之甚少。
时隔5年后的盛夏,在石屏这座小城里传出了喜讯,昔日名不经传的乌铜走银制作技艺被公布为第三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带着众多疑问和好奇,我又重新踏上了寻访乌铜走银之旅。透过镜头,使我再一次领略到,在中国近代铜制品中,石屏人岳氏后裔手工制作的工艺品——乌铜走银不仅属铜器中精品,而且全国闻名,堪称一绝,备受人们青睐。
据史料记载,石屏乌铜走银工艺品的生产始于清雍正年间(1723-1753年),至今约有近300年历史。据传石屏一岳姓铜匠在冶炼紫铜时,不慎将所戴金戒指落入所炼铜中,后来发现其所炼铜器乌黑如煤,遂在铜器表面錾刻花纹,嵌入银屑,制成了最早的乌铜走银。那么何为乌铜走银,它的生产制作工艺如何呢?在石屏县异龙镇冒合村委会岳家湾,笔者采访了现年74岁的岳氏后裔岳忠祥,据他向笔者介绍,所谓乌铜就是铜与金的合金。乌铜走银就是将银屑嵌入乌铜表面已经錾刻好的花纹内,再加热将银屑熔化,使银与铜成半合金状态,稍等冷却时,再用双手急搓,使汗渍浸到走银处,使铜银结合处更加稳定和富有光泽。乌铜走银选料讲究,一件上称的乌铜走银作品,它从开始制作到最后成品,要经过选料、打磨、焊线等20余道工序,缺一不可。
在家中,岳忠祥介绍说,乌铜走银制作方法先为岳氏兄弟创作,历代为独家经营,在生产制作中,岳家一直奉守着传里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保守观念。民国时期,岳氏曾在昆明民生街开铺店生产经营出售乌铜走银器皿,至后期,因限于原料不足,生产逐渐萧条,技艺传至岳忠民,因岳忠民无子,只好把技艺传至郎舅苏继承。新中国成立前,由于金价飞涨,原料缺乏,加之制作乌铜走银成本高,价格昂贵,人民生活艰苦,即使有钱人家也无玩赏乌铜走银的雅兴,就这样,乌铜走银产品逐渐萧条,技艺也随之失传。
在采访中,据岳家湾岳氏后裔现已70多岁的老翁们向笔者介绍,现在,能从事乌铜走银此项手艺的人几乎一个也没有了,以前祖辈们遗留下的作品也寥寥无几。在县城苏继承之子苏官应家中,笔者见到了一件仅存的家宝——“乌铜走银”墨盒,据现年70岁的苏官应介绍,这就是先父苏继承亲手制作的作品。只见此墨盒为正方形,边长10厘米,高3厘米,盒面上嵌着一幅精美的山水画,远水悠悠,近水渺渺,岸边垂柳依依,亭台楼榭,错落有致。画面构图饱满,线条细如发丝,笔法细腻,气韵流畅,景物自然和谐。在石屏县文博协会,笔者看到了会员陈先生收藏的一个烟膏盒,这是我经历两次采访拍摄乌铜走银实物样品中,花纹、图案、线条做得最精致的一个。只见这个烟膏盒为圆柱形状,高约6厘米,直径约3厘米,盒子顶部镶嵌有麒麟送子的吉祥图案,腰身上镶嵌有渔、樵、耕、读四幅图案,画面构图饱满,人景合一,栩栩如生。在四幅图案的周围,还配有精美的花卉图案,除此之外,腰身上还镶嵌有两个狮头,底部有苏登科落款。整个烟膏盒花纹图案精美别致,呈放在眼前,就是一件绝美绝伦的工艺品。
乌铜走银(金)工艺既是观赏陈设品,可广泛应用于生活各个方面,诸如文具、茶具、餐具、果盘、花瓶、奖杯、奖牌等。由于此项工艺在石屏已失传多年,现作品存世量有限,不少精品“只入不出”,而收藏投资者越来越多,其价格近年来也不断攀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